海洋包羅萬象,也生活着數以萬計的海洋生物。根據全球海洋生物普查項目的最新報告,海洋生物物種總數可達100萬種。
海洋生物的分類除了按界、門、綱、目、科、屬、種的生物分類系統外,還可按照生态環境、生态習性、生活方式的不同,分為浮遊生物、遊泳生物和底栖生物等類群。矽藻、輪蟲、鲨魚、海豚、螃蟹、珊瑚,它們都是海洋中常見的海洋生物。猜猜看,它們屬于哪類海洋生物?
認識海洋生物
浮遊生物:海洋浮遊生物是指在海水運動的作用下,被動地漂浮在水層中的生物群。浮遊生物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移動能力很弱,随水流漂浮于海面。多數浮遊生物體形很小,隻能借助顯微鏡或解剖鏡才能觀測到。
遊泳生物:遊泳動物是具有發達的運動器官、遊泳能力很強的一類大型動物,主要包括海洋魚類、哺乳類、爬行類、海鳥以及部分軟體動物和一些蝦類。
底栖生物:簡單地說,底栖生物是指栖息于海洋或内陸水域底内或底表的生物,海底各樣生境多樣複雜,因而生活在海底表面或沉積物中的各種底栖生物的種類組成及所代表的門類都比浮遊生物和遊泳生物豐富得多。
簡單了解後,大家一定都能對以上幾種海洋生物對号入座吧。矽藻和輪蟲在海洋中缺乏有效的遊動能力,隻能随波逐流,分别屬于浮遊生物的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鲨魚和海豚具有發達的遊泳器官,可以在海洋中自在地遨遊,是典型的遊泳動物;而螃蟹和珊瑚則生活在海洋的底部,是底栖的類群。
循着這個思路,大家猜猜看,磷蝦、水母、魚卵、“海綿寶寶”,這些海洋生物又屬于哪些類群呢?
浮遊生物種類劃分
浮遊生物多種多樣,特别是動物,幾乎可以見到全部動物類群:體型微小的原生動物、藻類,也包括某些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某些動物的幼體。它們沒有或僅有微弱的遊泳能力。可分為浮遊植物和浮遊動物。
按個體大小,浮遊生物可分為六類:
巨型:大于1厘米,如海蜇;大型:5~10毫米,如大型桡足類、磷蝦類;中型:1~5毫米,如小型水母,桡足類;小型:50微米~1毫米,如矽藻、藍藻;微型:5~50微米,如甲藻,金藻;超微型:小于5微米,如細菌。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日本攝影師 峯水亮 Ryo Minemizu
島國攝影師潛入深海,
為我們帶來美麗神秘的浮遊生物世界,
美到不行!
在過去的20年裡
Ryo Minemizu 一直在日本海岸附近潛水
利用彩色LED照亮海洋
用鏡頭為我們展示了美麗神秘的浮遊生物世界
他的系列作品《浮遊生物的神秘世界》
最近獲得了國家地理攝影獎
深海是一片漆黑的世界,幾乎伸手不見五指
把這樣一個神秘的世界轉化為色彩斑斓的生動影像
是一項極需耐心的活動
日落時分,潮水退去的時候
Minemizu 和團隊成員
便在靠近魚群繁殖區的海底
支起三腳架,然後安裝30盞彩色LED燈
接下來,在長達數小時的時間内
他會靜待燈光吸引美麗的浮遊生物前來
然後根據其體形大小
利用微距鏡頭或廣角鏡頭進行拍攝
星蟲幼蟲漂浮在水中
這些微小的生物平均長度1-4cm
有些隻有2mm
處于幼體形态的飛魚
❝
每一次潛水,我都對看到的新生物驚奇不已
這些微小的生物居然能夠适應如此艱難的生存環境
實在令人驚訝
雖然它們看起來很脆弱
但卻能夠找到保護自己、躲避捕食者的手段
比如變得透明、發育出類似旗幟的魚鳍
來充當保護性‘盔甲’
我真的很佩服它們強大的求生欲望
❞
半口壯麗水母的幼體形态
年幼的長鲈,它是一種岩礁魚
在漂浮階段,長鲈的尾巴比軀體還要長
這是一種有效的浮力适應
這還能使年幼的長鲈跟随洋流移動
幼體形态的菱鳍烏賊
處于性繁殖階段的晶九角水母
處于幼體階段的長臂章魚
海葵幼體
這些浮遊生物構成了海洋食物鍊的基礎
為整個海洋生态系統提供源源不斷的食物
幼體階段的腹足動物
這隻腹足動物通過伸展膜在水中運動
其膜内部有纖毛
幼體形态的狐蛤
❝
在無處可藏的海洋中
全身透明可以提供一種保護
一旦刺尾魚到達海底
它們的皮膚就開始呈現色彩
使他們能借助周圍的珊瑚礁僞裝自己
❞
Ryo Minemizu 将鏡頭聚焦在海洋中
一些最微小、最豐富的生命形式
這些生物拍攝于富士山附近的 Osezaki 海的黑暗水域
探索了浮遊生物的多樣性之美麗和色彩
為了拍攝這些小生物
Minemizu 将快門速度設置為隻有幾分之一秒
同時确保自己的動作不會幹擾周圍的生物
❝
浮遊生物以其微小的存在象征着生命的珍貴
我想讓其他人看到它們在海裡的樣子
所以我從一開始就在水下拍攝浮遊生物
這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
大多數浮遊生物都很小,它們的活動很難預測
❞
幼體刺尾魚
巧戎是一種深海片腳類動物
夜間可見于淺水海域
這張照片展示的是一隻雌性巧戎準備産卵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