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讀李商隐,很有味道。盛唐有李杜,晚唐有小李杜。但是晚唐小李杜卻和盛唐李杜的風格大不相同。杜牧更像飄逸與灑脫的李白,也像他一樣多寫脍炙人口的七絕;李商隐走的是杜甫的路子,每首詩都是苦心經營,字句斟酌。
秋天的月亮有味道,秋天的雨水更是如此。雨水是季節的分水嶺,尤其是夏秋之交的秋雨連綿,氣溫一下子能有十幾度的降幅,一秒入秋從來都不是傳說。
李商隐和秋天來搭配,最經典的,莫過于這首《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公元851年,将近40歲的李商隐滞留在巴蜀之地,原因很簡單,“巴山夜雨漲秋池”。秋雨連綿不絕,李商隐對妻子的思念也是連綿不絕。更何況,妻子之前曾來過信函,問他何時能歸去。
可見兩人對團聚都充滿期待,隻可惜天公不作美,雨水阻擋了李商隐回家的路,卻擋不住兩人熱切的思念。李商隐的一生很苦,少年即有才名,可惜命途多舛。生命中唯一的溫柔就來自妻子王氏,卻又偏偏還是自己恩師的對頭。李商隐在矛盾中的選擇,決定了他的一生都在夾縫中度過。
仕途不順,隻能到處飄零。每到一地,都有止不住的對家人的思念。夢想着有朝一日能重回京城,能封妻蔭子,隻可惜,路走了很遠,心血付出了很多,希望卻從未有過實質性的實現。
這世間,處處都是“巴山夜雨”。
所以,對人到中年的李商隐來講,恐怕唯有回家之後的期待與想象,才能夠對他今日的傷感有所安慰。“何當共剪西窗燭”,那是想象中兩人團聚的場景,如此溫暖,如此令人心安;“卻話巴山夜雨時”,那是詩人能夠期待與想象的所有溫柔。
原本以為,這首情感濃郁的唐詩會帶來令人滿意的結局。然而,幾個月後,在李商隐回到家中之後,等待他的,卻是妻子亡故的消息。
公元851年的這場秋雨,又在李商隐的心中下了7年,直到他的魂也離開這世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