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蘋果份額?點藍字關注,不迷路~消費電子寒冬之下,蘋果也未能獨善其身,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富士康蘋果份額?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點藍字關注,不迷路~
消費電子寒冬之下,蘋果也未能獨善其身。
北京時間2月3日,蘋果公司發布了2023财年第一季度财報(截至2022年12月31日,可視為2022年第四季度)。财報顯示,蘋果第一财季營收為1171.54億美元,同比下降5%;淨利潤為299.98億美元,同比下降13%。
據了解,這是蘋果4年來的首次營收下滑,并且營收降幅創下2016年9月以來的新高。在電話會議中,蘋果CEO庫克表示,如果不是生産遇到問題,iPhone的銷售額還會提升。
IDC中國高級分析師郭天翔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蘋果四季度的财報是符合之前預期的,主要還是受到富士康停産問題影響,導緻更受市場歡迎的iPhone 14 Pro、iPhone 14 Pro Max産品供貨不足。”
或許是為了改變市場和供應鍊格局,庫克表示,蘋果将很快在印度開設第一家零售店。而此前部分蘋果iPhone 14系列産能已經被轉移至印度。蘋果進一步走向印度市場,是否意味着産能也将進一步向東南亞轉移?
受富士康産能影響,iPhone銷量不及預期
蘋果财報顯示,2023财年第一财季公司實現營收1171.54億美元(約合人民币7900億元),同比下滑5%,實現淨利潤299.98億美元(約合人民币2023億元),同比下滑13%。
分地區看,蘋果在全球所有地區的營收均出現同比下滑,即使是大中華區也不例外,營收從上一财年同期的257.83億美元降至239.05億美元,同比下滑了7%。
分産品看,蘋果來自iPhone的營收為657.75億美元,同比下滑超8%;來自Mac的營收為77.35億美元,同比下滑28.72%;來自iPad的營收為93.96億美元,同比增長近30%;來自可穿戴設備、家居産品和配件的營收為134.82億美元,同比下滑8.29%;來自服務的營收為207.66億美元,同比增長6.4%。
蘋果公司CEO庫克表示,第一财季業績主要受到三方面因素影響,分别是影響iPhone 14 Pro和iPhone 14 Pro Max的供應鍊生産問題、美元保持強勢、整體宏觀經濟環境。
2023财年第一财季蘋果業績電話會議直播截圖
如何看待蘋果該季度的業績下滑?洛克資本副總裁史松坡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起初蘋果的iPhone 14銷量不及預期,大批果粉更加青睐iPhone 14 Pro和ProMax,讓蘋果能銷售毛利更高的産品。但供應端的間歇性斷供,讓‘機皇’的等待周期更長,也讓iPhone的銷售雪上加霜。”
天使投資人、知名互聯網專家郭濤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去年受疫情防控因素影響,蘋果的供應鍊受到巨大挑戰,富士康工廠的産能曾一度大幅降低,庫存告急,造成iPhone 14 Pro等多款蘋果電子産品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對蘋果公司業績造成一定負面影響。
中國手機銷量回到十年前,蘋果為何“能穩住”?
實際上,去年全球都步入了“消費電子寒冬”,手機等消費電子産品的需求量出現明顯下滑。
據IDC數據,2022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2.86億台,同比下降13.2%,創下了有史以來最大降幅。時隔10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再次回落到3億台以下。
而從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來看,蘋果其實“穩住了腳跟”。據IDC數據,2022年第四季度蘋果成為在中國市場份額最高的手機品牌,市場份額達20.6%,和上年同期保持一緻。從2022年全年來看,蘋果在中國市場份額為16.8%,和OPPO并列第三,銷量僅同比下滑4.4%,遠低于vivo、OPPO和小米的銷量下滑幅度。
2022年中國前五大智能手機廠商銷售情況,來源:IDC
這種銷量的“相對穩定”也體現到了業績上。2022年四季度(即蘋果2023财年第一财季),蘋果才出現4年來的首次季度營收下滑,下滑幅度為5%,淨利潤下滑13%。
而與之相比,國内手機廠商受“消費電子寒冬”的影響更大。如小米,2022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140億元,同比下滑11.8%,經調整淨利潤為70.57億元,同比下滑59.8%。
郭濤表示,受全球消費電子市場低迷影響,手機廠商普遍出現業績增速放緩,利潤下滑,但蘋果銷量、營收和淨利潤下滑速度相對國内手機品牌都不高。
那為何在手機市場,蘋果的業績會相對穩定?
郭濤認為,蘋果在高端智能手機領域市場占有率較高,用戶忠誠度也較高,iPhone 14系列産品采取降價策略後市場競争力增強,進一步搶占了國産智能手機市場份額。
北京達睿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創始人馬繼華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和房價一樣,下跌的時候,郊區跌幅最大。相對于小米等‘追求性價比’品牌,蘋果的用戶忠誠度更高,價格敏感度最低,相對換機支付能力也更強,所以銷售量降幅較小。”
此前IDC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22年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約7113萬台,同比下降11.9%。但600美元(約合人民币4048元)以上的高端市場受手機市場低迷的影響更小,整體份額達到22.4%,實現了逆勢增長,其中蘋果在600美元以上價位的銷量占比高達67.5%,安卓機型僅占32.5%。
600美元以上市場IOS、安卓份額變化,來源:IDC
可以看到,在“消費電子寒冬”之下,高端機市場受影響相對較小,而蘋果在高端市場有着絕對的統治力,使得蘋果整體的業績保持了相對穩定。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蘋果的業績穩定主要有三大原因:1、蘋果對市場未來銷量預測準确度較高,能夠提前準備應對方案;2、蘋果産品性能優越、營銷能力強大,遠超安卓同行,能夠維持較高利潤空間;3、蘋果供應鍊控制能力高,可以通過供應鍊管理降低自身制造成本。
具體來看,這種對“未來銷量的預測”和“提前準備的應對方案”是什麼?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币研究所研究員、獨立國際策略研究員陳佳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受美歐經濟深陷滞脹陷阱、衰退風險加大的影響,而今以及未來一段時期内全球消費電子市場收縮下滑是大勢所趨。
“回顧整個2022年的市場數據,蘋果領先預判到這個現實,并采取了明顯的防禦性戰略:一方面進一步壓低成本,蠶食供應鍊剩餘價值,壓榨供應商;另一方面蘋果采取了極為激進的防禦性戰略,不斷放緩其各項新技術研發存量投入市場的腳步,同時也大幅削減了低利潤産品線。”陳佳說。
往年,蘋果推出新款iPhone産品都會配備最新的芯片組,但去年這一慣例被打破,基礎的iPhone 14和iPhone 14 Plus機型沿用了上一代的A15芯片。
在陳佳眼中,蘋果這種“擠牙膏”式創新的結果是:蘋果極大地提高了入門級産品的性價比,也助推了消費者購買iPhone 14 Pro及以上機型,在确保市場份額的同時又提升了利潤率——正是這種整體防禦性策略的提前布局,讓蘋果在銷量營收和淨利都下滑的情況下,相比中資廠商情況要好得多。
蘋果進入印度,未來産能轉移是否會加快?
在電話會議上,蘋果CEO庫克還宣布了一項大動作:進入印度。庫克表示,蘋果将很快在印度開設第一家零售店,非常“看好在印度的發展”。
這一舉動,或許會對中國手機品牌在印度的發展産生一定沖擊。據Canalys發布的報告,2022年全年,印度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排名前五的廠商分别為:小米、三星、vivo、OPPO、realme,市場份額分别為20%、19%、17%、15%、14%。
2022年印度手機市場銷售情況,來源:Canalys
“我們看到,蘋果公司也在盡可能拓展新市場、新渠道,在前幾年推出低價版不理想的情況下,仍希望盡可能擴大潛在市場空間。印度人多且市場處在發展期,自然變得很重要。”馬繼華說。
除此之外,如果蘋果能夠在印度市場打開局面,那蘋果iPhone産能向東南亞轉移的進度是否會加快?
據了解,2022年印度就承接了蘋果部分iPhone 14和iPhone 14 Plus機型的産能,這是它首次在“第一時間”生産蘋果最新款的iPhone。據彭博社消息,2022年4月到12月,蘋果公司從印度出口了超過25億美元的iPhone,這幾乎是上一财年出口總額的2倍,實現了“翻倍式增長”。
1月15日,蘋果的兩大代工廠富士康與和碩均對外表示,将把東南亞納入其2023年的擴張計劃。和碩聯席首席執行官鄧國彥對媒體表示,和碩将在越南和印度尼西亞增加産能,公司在這兩個國家已經擁有工廠,但目前還沒有在那裡生産蘋果産品。
郭濤向記者表示,預計未來蘋果的産業鍊将加速向東南亞轉移:一方面,随着企業生産成本不斷增加,勞動密集型企業從經濟角度考慮要将産業鍊轉移到印度、越南等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國家或地區;另一方面,近年來蘋果公司營收增速放緩、淨利潤出現下滑,而印度等東南亞智能手機市場空間巨大、增速明顯,産業鍊轉移到這些國家有助于拓展新興市場,培育新的業績增長點。
張孝榮也認為,蘋果供應鍊轉移已經形成加速趨勢。雖然蘋果離不開中國企業,但是蘋果供應鍊向東南亞轉移的速度正在加快。在美國政府持續不斷地幹預下,預計今年蘋果供應鍊轉移還會進一步加劇,國内的“果鍊”企業不得不面臨因此帶來的幹擾因素。
不過,蘋果的産能轉移仍需要大量的時間,不會一蹴而就。郭天翔表示,長期看,為了分攤供應風險,蘋果肯定會把供應鍊逐漸向海外轉移。但是由于海外各種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工人整體素質以及相關其他供應鍊的轉移,這個轉移還是需要一定時間。
小米“秀成績”,國産手機高端化還有多長的路?
2023年,春節的前一周,雷軍和小米集團新任總裁盧偉冰在微博上共同轉發了一則消息:“小米蟬聯中國智能手機市場4000元-6000元價位段國産高端第一。”
但仔細研究這個數據,會發現有幾個關鍵詞需要注意:“國産”、“價格區間4000元-6000元”、“2022年12月26日到2023年1月1日”。在這種苛刻的條件下,小米才能成為“第一”。
而同一份研究數據顯示,蘋果在2022年同期4000元-6000元價位段手機中的市場份額占比高達42.8%,幾乎是小米21.7%的兩倍。盡管小米13系列實現了良好的口碑,但包括小米在内的國産品牌目前仍難以在高端機市場撼動蘋果的地位。
為什麼蘋果能在高端機市場長期保持領先?陳佳表示,蘋果是手機廠商中一貫創新領先且刀法精準的企業,它自十多年前自研的A4處理器投産以來,自研戰略遍地開花,近期無論是在手機SOC、新一代MicroLED、AI虛拟現實,甚至是PC以及服務器芯片市場都憑借自研産品對各産業鍊原有龍頭企業發起了巨大沖擊。
據彭博社報道,從2024年開始,蘋果預計在iPhone和Apple Watch等移動設備上使用自家設計定制的顯示屏,這将對三星和LG等屏幕供應廠商造成一定影響。此前也有消息稱,蘋果在繼續推進自研基帶芯片、自研Wi-Fi和藍牙芯片,将對高通、博通等廠商帶來一定沖擊。
“相比之下,中資廠商的競争策略就很難與蘋果匹配。以‘小米OV’等廠商為代表的中資手機廠商試圖走高端路線來填補華為離去的國内高端市場。但這些手機廠商目前既無法獲得突破‘卡脖子’瓶頸的核心自研能力,也不具備蘋果在全球産業鍊的布局優化能力,在沒有頂級SOC與X86架構芯片設計能力,沒有存儲芯片和新一代屏幕面闆設計和生産能力作為支撐的條件下,僅靠堆疊配置、提升參數、優化界面和大力營銷的方式是難以進軍高端的。”陳佳說。
那麼,中國手機品牌如何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陳佳認為,中資廠商要真正發力高端市場,必須首先正确理解蘋果手機崛起并保持強勢的内核所在,包括:對市場大環境不利局面的應對能力、自研能力、産業鍊全球布局與供應鍊穩産保供能力。
“中資手機廠商必須依托自主創新的厚積薄發,從華為的芯片自研戰略中汲取真正的營養。如果隻是繼續待在舒适區,通過搶奪國内競争對手市場份額提升全球份額,那麼本就已經是紅海的國内手機市場将不斷陷入同質化競争與無休止的價格戰,這對産業鍊發展是極為不利的。”陳佳說。
責編:葉舒筠
校對:趙燕
直播預告
版權聲明
王錦程
證券時報各平台所有原創内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為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系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