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南京城市副中心最新規劃圖

南京城市副中心最新規劃圖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2-25 03:42:59

南京城市副中心最新規劃圖?2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發布《關于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的複函》(下稱《複函》),原則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将由江蘇、安徽兩省共同推進規劃實施,南京都市圈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複的都市圈規劃,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南京城市副中心最新規劃圖?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南京城市副中心最新規劃圖(南京都市圈規劃獲批)1

南京城市副中心最新規劃圖

2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發布《關于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的複函》(下稱《複函》),原則同意《南京都市圈發展規劃》,将由江蘇、安徽兩省共同推進規劃實施,南京都市圈成為中國第一個由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複的都市圈規劃。

《複函》要求江蘇、安徽兩省以健全同城化發展機制為突破口,着力推動基礎設施一體高效、創新體系協同共建、産業專業化分工協作、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生态環境共保共治、城鄉融合發展,把南京都市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代化都市圈,助力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發展,更好服務全國現代化建設大局。

南京都市圈的範圍将有多大?如何做好南京都市圈内部的産業互動?以及未來長三角一體化空間将如何布局?對此,第一财經專訪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嘉華教授陳憲。

陳憲認為,不管是都市圈還是城市群,實際上都是通過區域化來逐步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實現更大範圍的均衡發展。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空間布局也将遵循全域—一個中心區—三個城市群—六個都市圈—若幹個城市(鎮)的邏輯。

南京都市圈将如何發展?

第一财經:您如何看待第一個都市圈規劃“花落”南京?

陳憲:第一個都市圈規劃“花落”南京,多少有點意外。但實際上,南京這兩年一直在做大它在江蘇的首位度,提升經濟規模,2020年南京經濟總量排到中國城市的第十位,這是它第一次進入前十,所以南京在經濟發展方面的進步還是蠻明顯的。

中國都市圈的元年是2019年。2019年12月發布的《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明确提出“加快都市圈一體化發展”,提出了長三角的六個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就是其中之一,這也是南京都市圈規劃獲批的背景。

第一财經:南京都市圈的具體規劃尚未出爐。根據媒體報道,南京都市圈或涉及南京、鎮江、揚州、淮安、蕪湖、馬鞍山、滁州、宣城等市(區),總面積6.6萬平方公裡,2019年末常住人口約3500萬。您認為南京都市圈的範圍會有多大?

陳憲:都市圈,亦稱大都會,都會區,英文是metropolis,是建立在軌道交通上的城市,一小時通勤是其相對的空間範圍。關于南京都市圈的大小,我認為6.6萬平方公裡顯然是太大了。我認為其範圍大概在1萬平方公裡,或者半徑80公裡左右的範圍,可能包括江蘇的南京、鎮江、揚州,安徽的馬鞍山。這樣,大家通過地鐵、軌道交通基本上一個小時可以上下班。

當然,一小時通勤也有多種理解,它不一定指是從城市中心出發,“一小時通勤圈”将随着軌道交通布局完善和速度提升,比如通過建設地鐵和高鐵之間的城際鐵路,其空間範圍會适度擴大。

第一财經:南京都市圈由以江蘇省南京市為中心、聯系緊密的周邊城市共同組成,建設南京都市圈對中心城市南京和周邊城市各有什麼意義?

陳憲:對中心城區南京而言,其意義表現在拓展了發展空間,能夠在一個更大的範圍裡面來布局産業功能,有助于形成産業體系、産業鍊;周邊城市或新城則獲得了發展機會,進而在都市圈形成更加合理的功能布局和分工體系。

我認為,雖然南京都市圈周邊的鎮江、揚州發展水平也蠻高,上海周邊的江蘇、無錫等發展也不錯,但不管是都市圈還是城市群,實際上都是通過區域化來逐步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實現更大範圍的均衡發展。

第一财經: 南京都市圈将是一個跨省的都市圈,這在建設中要突破什麼難點?

陳憲:都市圈不是傳統的行政區,而是現代的經濟社會功能區、生态保護、交通網絡和社會治理等,常常會跨行政區劃、跨都市圈,甚至跨城市群進行規劃建設。以市場驅動為主的産業和經濟發展,更是按照自身的邏輯延展和布局。

2020年8月,在紮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指出,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要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兩個關鍵詞,以一體化的思路和舉措打破行政壁壘、提高政策協同,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

讓要素在更大範圍暢通流動其實市場經濟最根本的要求,在都市圈的建設過程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要素的暢通流動得益于近年來鐵路、公路等基礎交通的快速發展。而如何打破制度上、體制上的隐性壁壘,提高政策協同性更是關鍵。

第一财經: 南京都市圈今後的發展路徑如何?如何做好城市圈内部的産業互動和分工?

陳憲:南京的城市特點是曆史底蘊深厚,大院大所比較多。當前人力資本成為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産要素,南京借助好的大學、大院大所和人力資本的優勢,加之整體生活環境不錯,将迎來産業的發展。

近年來,南京在數字化轉型、新一代信息技術、經濟數字産業上發展很快,未來南京也将着眼于新興産業的發展。

研發成果需要産業化,這就需要南京和周邊地區更深度的合作,在更大範圍裡對産業功能進行分工,延長産業鍊。所以南京都市圈對南京未來的發展意義很大。

長三角一體化将如何進行空間布局?

第一财經:長三角城市群内部有6個都市圈,包括上海都市圈、杭州都市圈、甯波都市圈、蘇錫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繼南京都市圈規劃出台後,其他都市圈的發展規劃是否會繼續跟上?各大都市圈如何形成良性互動?

陳憲:珠三角和長三角是中國目前有條件形成都市圈的兩個地方。南京先行一步,将産生帶動效應,接下來杭州、上海也可能加入(出台都市圈規劃)。

我們國家從2010年提出“中心城市”的說法;2015年提出“城市群”的說法,京津冀成為第一個城市群,繼而提出了粵港澳、長三角、成渝城市群;2019年正式提出都市圈的概念。

城市群範圍比較大,是一個大的平台,而具體到城市群内部的發展,還必須要提都市圈的概念。都市圈是城市化、工業化到一定階段的産物,是經濟密度比較高度的區域。而都市圈的發展又離不開城市群裡教育資源、科技資源、創新資源要素的自由流動,以及城市群裡産業發展的大生态。

第一财經:未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空間?

陳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空間邏輯是:全域—一個中心區—三個城市群—六個都市圈—若幹個城市(鎮)。

長三角全域是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和安徽省,一市三省是長三角空間結構的第一個層次。

《規劃綱要》中指出的“以上海市,江蘇省南京、無錫、常州、蘇州、南通、揚州、鎮江、鹽城、泰州,浙江省杭州、甯波、溫州、湖州、嘉興、紹興、金華、舟山、台州,安徽省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滁州、池州、宣城27個城市為中心區(面積22.5萬平方公裡),輻射帶動長三角地區高質量發展。”這個中心區是長三角空間結構中的第二個層次。

《規劃綱要》指出,“推動上海與近滬區域及蘇錫常都市圈聯動發展,構建上海大都市圈。加強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協同發展,打造東中部區域協調發展的典範。推動杭州都市圈與甯波都市圈的緊密對接和分工合作,實現杭紹甬一體化。”

這裡提出了“上海大都市圈”的概念。在我看來,上海大都市圈既指上海城市群,或滬蘇(“蘇”主要指蘇錫常)城市群,同時,“大”意在強調上海是長三角世界級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和核心地區。“南京都市圈與合肥都市圈協調發展”即甯合城市群,“杭紹甬一體化”就是杭甬城市群。滬蘇城市群、甯合城市群和杭甬城市群是長三角空間結構的第三個層次。

這是我們以前看漏的一個層次,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層次。這三個城市群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的空間形态中,具有重要地位。

長三角空間結構的第四個層次是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甯波都市圈。以“一小時通勤圈”為空間範圍的上海都市圈。虹橋樞紐是上海及長三角區域的綜合交通樞紐,相對于原來上海的市中心——人民廣場,更具備都市圈中心的地位。以虹橋樞紐為中心,劃定10000平方公裡的空間範圍,上海都市圈包括上海的行政區劃和江浙的近滬區域,即嘉興市的平湖、嘉善,蘇州的部分市轄區和昆山、常熟和太倉。

而各都市圈範圍内以行政區劃界定的城市,是長三角空間結構的第五個層次。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