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怎樣做油酥馍

怎樣做油酥馍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6 18:23:28

中新網運城9月18日電 題:一口“酥馍”的三代傳承:手工揉制留住麥香

記者 李庭耀

馍是一種中國傳統面食。對許多辛苦勞作的農民而言,看到綠油油的麥苗,就聞到了馍的香味。小麥磨成面粉,面粉加水揉制成團,發酵後再蒸成馍,千百年來留在中國人舌尖的麥香,是如何加工和傳承的?

運城市是山西省小麥主産區,小麥種植曆史悠久。運城市新绛縣古稱绛州,唐代詩人盧綸在《送绛州郭參軍》中寫道:“炎天故绛路,千裡麥花香。”描述了當時這裡麥浪滾滾的豐收景象。

在新绛縣,一口“绛州酥馍”是家家戶戶餐桌上的必備美味,也是伴随着每個人成長的舌尖麥香。

怎樣做油酥馍(一口酥馍的三代傳承)1

圖為“绛州酥馍”。 武俊傑 攝

如今,每天淩晨4點半左右,32歲的郭佳都會開始起面,為蒸馍做準備。

10年前,郭佳的丈母娘蘭青蓮退休,打起“蘭氏香馍”的招牌,制作銷售當地傳統的酥馍、月餅馍。從那時起,郭佳跟随蘭青蓮學習做馍。

蘭青蓮回憶,20世紀四五十年代,她的父母就在家制作酥馍、月餅馍,由父親蘭噸在路邊擺攤售賣,而她十幾歲時就已會做馍。憑借手工制作的美味,以及誠信經營,蘭噸賣的馍受到歡迎,以至于當地人口口相傳:“吃馍就吃‘噸兒’的馍。”

“我爸做馍賣馍一直到70多歲,始終保持手工制作。”談起做馍的初衷,蘭青蓮說,市場上售賣的許多馍都由發酵粉發酵,機器揉制,自己希望用手工制作方法,讓當地人吃上傳統美味,“原始發酵,香味醇厚。手工揉制,面團筋道”。

蘭青蓮口中的原始發酵用的是“酵窩窩”,能夠讓馍香甜可口。把新绛本地生産的醪糟,以及玉米面、白酒和成面團,放置半天到一天,再加入少許玉米面、白酒,放置半天後捏成窩窩頭形狀,然後用幾天到一周自然晾幹,酵窩窩就制作而成。

起面時,郭佳向面粉加水,攪成絮狀,倒入用水化開的酵窩窩,再多次加水,揉制成面團,放置發酵半小時以上。郭佳告訴記者,銷售旺季時,他一個人要在早上6點半工人們到之前,起好300多斤面。

工人們到達後,會和蘭青蓮、郭佳一起,反複手工揉制各自面前的面團,其間要多次加入面粉,把滿是氣孔的面團揉至表面光滑,這一步驟要用近半個小時,此後再把面團揉成一個個馍的形狀,放置發酵半小時後上籠蒸熟。

怎樣做油酥馍(一口酥馍的三代傳承)2

大家反複手工揉制各自面前的面團,其間要多次加入面粉,把滿是氣孔的面團揉至表面光滑。 武俊傑 攝

“如果做月餅馍,就把一部分面團擀成薄餅狀,抹上花椒葉、芝麻、姜黃和油,卷起來切開做餡。擀皮包餡,然後經過月餅模具按壓,上籠蒸熟。”蘭青蓮介紹。

馍出籠時,白色蒸汽冒出,一股香氣撲鼻。酥馍放涼後,手感酥軟,掰開還會掉渣,吃到口中會變成小顆粒狀,咀嚼幾下,香甜可口。

怎樣做油酥馍(一口酥馍的三代傳承)3

圖為月餅馍。 武俊傑 攝

“做馍辛苦、枯燥,堅持下來要耐得住寂寞。”郭佳告訴記者,他們做的馍已經通過網絡銷售等渠道賣到了北京、河北、内蒙古等地。一箱15個馍,前年賣了2萬多箱,去年賣了近4萬箱,預計今年能賣五六萬箱。現在他每天要走兩三萬步。

一個酥馍賣1元、一個月餅馍賣2元,已10年沒有漲過價。(完)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