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德國強占青島,要把青島打造成東南亞樣闆殖民地,排水系統就是其中一部分,青島成為中國最早實現“雨污分流”的城市。
網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青島不怕水淹,是因為德國人一百年前給青島設計的排水系統”;網上還說:“德國人在老化零件周邊3米範圍内,用油布包藏着備用零件”;還有人說:“奢侈的德國人給排水管道貼瓷片”。
為了解開謎團,我決定去至今唯一德國人修建、并保存下來、現在仍在發揮作用的排水暗渠裡探秘。首先準備探險工具,一雙短雨鞋(家裡沒有長雨鞋),一個手電筒,一根防身木棍,就出發了。
到達目的地,洞口是一個長約3米,高約2米的長方形,裡面黑洞洞一片,一直有水流出,洞口是用崂山花崗岩砌成,異常堅固,100多年了,歲月沒有在洞口留下痕迹。
我穿好雨鞋,打開手電,開始往裡走,剛進洞口,裡面豁然開朗,洞口由長方形變為拱形,高度提升到大約4米,寬度被拉伸到大約5米,俨然就是西北的一個窯洞,青島人口中“這條暗渠可以跑汽車”,并非妄言。洞内四周和地面都用水泥澆築,白色的水泥,有點像白幟燈泡照亮着這個黑洞,修建這個排水暗渠,所使用的水泥等建築材料都來自德國,這些水泥在這裡待了100多年,并将繼續待下去。
再往前走,光線開始變淺,前面出現了2個暗渠,呈45度角交叉,這兩個暗渠高度降到大約2米5,寬度降到大約3米,裡面完全是黑洞洞一片,伸手不見五指。
我壯着膽子繼續往前走,突然發現洞左邊有個洞,裡面會不會有“油布包”?會不會有備用零件?我決定上去看看,洞很高,有接近20個台階,用手電照不到頭,台階很滑,我蹑手蹑腳的往上挪,好不容易爬到頭,一看拐彎還有台階,太吓人了,我就跑着撤了出來,順便說一下,裡面沒有“油布包”,也沒有備用零件。
再往前走,水突然多了起來,深度大約有半米,我那雙短雨鞋完全不起作用了,水灌入鞋子,我決定繼續往前走,在洞壁出現了很多瓷質或鐵制的水管,管子連接着路面的雨水鬥,下雨時,雨水直接排入暗渠。管子有螺旋狀的,有圓形的,有粗的,有細的,種類很多,都是百年前的原裝貨。
暗渠下方為平面,中間有半圓形凹槽,水小時能保證流速,不使沙子沉積而堵塞。
再往前走,就聽到嘩嘩的水聲,越往前走,水聲越大,走近一看,太壯觀了,這裡是暗渠系統的彙水區域,洞的高度被拉升到大約7米,有點類似于古墓的正室,洞壁上有根碩大的管子在往裡流水,管口大約70公分粗,黑洞洞的,很是吓人。彙水區域由瓷質雨水支管和大小不等的鋼筋混凝土暗渠組成。兩邊各修建了一個高約1.3米的台階,爬上台階,就是一個高度大約2米的暗渠,這個暗渠完全是幹燥的,水都從暗渠地面上鋼筋混凝土闆的下面流入彙水區域。嘩嘩的水聲,就是高處暗渠鋼筋混凝土闆下的水,流入低處的彙水區域發出的。因為水流急,高處的水落入低處的彙水區域時,也會漫到兩邊的台階上。
就在我準備拍攝鋼筋混凝土闆下的出水口時,突然發出兩聲“咚咚”的怪叫聲,非常吓人。
高處的暗渠非常幹燥,我又走了大約500米,還是看不到頭,就吓得返回了。
為了更全面了解德占時期的排水系統,我特意去青島博物館看了一下德國人在青島用的排水管—卵式排水管,排水管内壁下方的确貼了紅色瓷片,别忘了,這可是100多年前的管道,看來德國人為了把青島打造成東南亞樣闆殖民地,真可謂不計成本。卵式排水管,俗稱鴨蛋管。顧名思義,蛋型,上寬下窄,站立使用。卵式排水管混凝土制,每根高90厘米,寬70厘米。這種排水管,來水量大時,上口大,能最大限度排水,來水量小時,下口窄,可以加快流速,再加上瓷片的光潔度,能最大限度減少堵的幾率。
一百多年前的德國人,最為先進的理念,當屬雨污分流,也使青島成為中國第一個雨污分流的城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