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沿中華文明長河溯流而上,希望用多元包容的民族音樂,奏響屬于每一個中國人的自信和期許。”說起《國樂詠中華》的創作初衷,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如是說。
10月6日-8日,《國樂詠中華》在上海大劇院國慶檔連續奏響。音樂會由特邀指揮湯沐海、駐團指揮姚申申分别執棒,用《大春秋》《醉山水》《納百川》《天行健》《詠中華》五個章節,詠歎中國精彩。
演出現場
相較于去年首演的版本,今年,《國樂詠中華》的多個篇章都有了升級。作曲家王雲飛介紹:第二章《醉山水》,去除了樂隊的陪襯,改為七位演奏家的室内樂版本,突顯了古代文人雅士的“雅”,也與其他樂隊演出的篇章形成強烈對比;調整幅度更大的是第五章《詠中華》,這是全新創作的一部民族管弦樂,立意在點題。
第三章《納百川》同時出現了十餘種少數民族樂器,仿佛讓人置身歡快的“搖滾現場”。作曲家用唢呐、打擊樂代表漢族,和筚篥、蘆笙、弦子、長鼓、手鼓、伽倻琴、冬不拉、四弦琴、薩塔爾、馬頭琴等少數民族樂器對話,彰顯民族大團結。
這些色彩紛呈的樂器,将中國人浪漫、豪放、粗犷的天性淋漓盡現。但如何将這些個性不一的樂器融在一部作品裡,對作曲家、對演奏家來說都是挑戰,“我既要保留它們各自的特點,又要像用了粘合劑一樣,用一根線把它們穿起來。”王雲飛說。
演出現場
此番,民樂團特邀彜族四弦琴演奏家楊瑜、朝鮮族伽倻琴演奏家張玮玲、哈薩克族冬不拉演奏家塔蘭提·木拉提加盟,共同呈現少數民族風情。民樂團的多位演奏家更是首次登台,演繹少數民族樂器。
“作為新疆十二木卡姆的伴奏樂器,薩塔爾的演奏法與胡琴家族的樂器完全不同。”胡琴演奏家張佳偉擔任維吾爾族薩塔爾的獨奏,多年前初見薩塔爾,他就被那渾厚又沙啞的音色吸引。
弦子是一種傳統拉弦樂器,對習慣演奏二胡的淩檬來說,擔任藏族弦子的獨奏是一次全新的挑戰。“弦子看似小巧,實則琴筒要比二胡大,聲音也比二胡低沉沙啞,但恰恰是這樣的音色,才能一出聲就将人帶入藏區歡樂歌舞的氛圍之中。”
胡琴演奏家王曉犇聯手蒙古族馬頭琴演奏家阿古達木,以雙馬頭琴展現草原萬馬奔騰的場景,“馬頭琴在夾琴、按弦、演奏姿勢上都頗具挑戰,但回歸情感,馬頭琴和其他胡琴樂器的音樂表達是相通的,無形中更強化了我對民族音樂文化的理解。”
“蘆笙和漢笙是同類樂器,但吹漢笙的不一定吹得好蘆笙。”對笙聲部首席趙臻來說,演奏苗族蘆笙也是一段奇妙的經曆,“第一天練完蘆笙,我感覺小指快斷了。舞蹈和蘆笙密不可分,又吹又跳,真沒想象中容易,不是手不聽使喚,就是腿不聽使喚,嘴也經常在舞蹈時被笙嘴磕破。”
演出現場
今年是上海民族樂團建團70周年。《國樂詠中華》之外,接下來,民樂團還将推出一系列主題各異的民族音樂會,如國風音樂現場《海上生民樂》、民族交響史詩《英雄》、多媒體音樂現場《栀子花開了》,展現當代國樂的曆史底蘊與時尚氣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