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朝晖/文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出自《大學》,今天想聊聊“治”。
“治”的字源演化如下圖。
“治”,目前最早見于戰國文字,“氵” “台”。對其的傳統解讀是含混其辭,語焉不詳,說是“水名”,引申出“治水、整治、修治”。這種解讀說了等于沒說。
要理解“治”的本義,還得從“台”着手。
“台”,最早見于春秋晚期金文。
金文“台”,從“㠯(以/已)”從“口”,是“胎兒頭位入盆”之範式。
“台”,現有三個讀音。
1.讀音tāi
目前在字典裡此讀音隻用作地名:浙江台州,五台山。
其實,讀此音時“台”是“胎”的古字初文。
2.讀音 yí
這個讀音估計很多人不知道,有些字典也有意無意地忽略掉了。
讀yí時,“台”是“怡”的古字初文。
《說文》曰:“台,說也”。台說者,今之怡悅也。
為何“台”會由“胎兒頭位入盆”引申出“怡悅”?
因為在古代,醫療水平低下,沒有剖腹産技術,一旦胎兒不能頭位入盆,往往意味着産婦和胎兒可能都活不下來。反言之,“胎兒頭位入盆”肯定是“怡悅”之事了。
“台”=“㠯/以/已” “口”,而“㠯/以/已”均音為yi,故從中可推測“台”的本音應為yi。
3.讀音tái
“臺”,簡化為“台”,此時讀tái。
中國的台灣省,實為“臺灣省”。
結論:
“台”的本義是“胎兒頭位入盆”之範式,是“胎”的古字初文,此時讀tāi。
因為“胎兒頭位入盆”是順産胎位,自然是“怡悅”之事,此時“台”是“怡”的古字初文,讀yí。
“臺”簡化為“台”,此時讀tái。
綜上,
“台”是順産位,
而“治”=“氵” “台”,
所以“治”的本義是“(使)水順”,用現代漢語講就是“将水道疏通理順”,這才是“治水”之内涵。
“治國”者,就是将國家錯綜複雜的各種關系“疏通理順”,這也是“治理”之内涵。
這是今天的閑扯。
(圖片均自網絡,侵删,感謝原作者)
(本文原創,歡迎轉載注明:渣渣灰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