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這是他和堂弟們在春夜聚會中所作的骈文。
文章一開頭,就是“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乘燭夜遊,良有以也”,李白對時間看法很清晰且闊達,他感歎天地廣大,光陰易逝,而人生又如此短暫,那不如及時行樂,享受美好生活。
古人以“秉燭夜遊”來展現“為歡幾何”,時間這麼少,就是晚上也要舉着蠟燭遊玩,這對李白來說也是一種值得參考的道理,同時也是他舉辦“夜宴”的原因。
正是因為熱愛生活,李白才能如此寵辱不驚,笑看人間,看透天地光陰之迅速,痛飲狂歡,盡顯潇灑出塵的風度。
鐘鼎山林都是夢,人間寵辱休驚,隻消閑處遇平生。
出自辛棄疾的《臨江仙·再用前韻,送祐之弟歸浮梁》,這是他罷歸賦閑時期,送族弟辛祐之歸浮梁時所做的詞。
詞的上阙是辛棄疾在勸解族弟,其中所表達的豁然心境和從容态度向來為人們所稱道。鐘鼎是指榮華富貴,山林是隐居生活,辛棄疾說,不管在朝在野都是幻夢,不用對人世間的榮辱得失過于心驚看重,隻要閑适而自在地度過一生就好了。
平凡的生活雖然少了驚天動地的起伏,但平淡之處,最是有滋味可循。辛棄疾寫這句詩,既是在勸解對方,也是在寬慰自己。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出自蘇轼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這是他的名作,是蘇轼在野外偶遇風雨時創作的。
蘇轼向來被人稱贊是有曠達豪放的胸懷,他的大部分詩詞中也确實都有這樣超脫的氣質顯露。僅僅是偶遇風雨,蘇轼就能把它寫得美妙又有深意,于尋常處生奇景。
即便隻有竹杖芒鞋又有什麼關系呢,照樣能在雨中舒徐行步,正如他在政治上遇到的波動。“誰怕”兩個字傳達出了他的一種笑傲人生、超凡脫俗的人生态度。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出自蘇轼的《和子由渑池懷舊》,這是他寫給弟弟的和詩,蘇轼少見的七律經典。
開篇的這一句不僅寫得美,還富有道理。他說人生在世到處走,就猶如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的爪痕,偶然、短暫、無處可尋覓,這就是人生,充滿着不确定性,所以不必介懷,順适自然地去對待,這樣便可少些煩惱和感傷。
将人生與雪泥鴻爪聯系在一起,這個比喻不僅巧妙,而且還很有一種亦莊亦禅的哲理。
滿洞苔錢,買斷風煙,笑桃花流落晴川。
出自葛長庚的《行香子·題羅浮》,這寫的是他自己在羅浮山中的潇灑生活。
葛長庚是宋代的一位道士、詞人,常往來于羅浮山修道,這首詞寫的就是他的山中生活,這裡風光美好,滿洞的蒼苔表示此地時久且人少,桃花流水展現出此地的無限風光和仙境之感。
這些景物不僅勾勒出葛長庚道家山中環境的優美,也體現出他辭别塵世、自然超俗的生活情趣。這首詞很有一種超脫、清新的修道樂趣,可以一讀:
滿洞苔錢,買斷風煙,笑桃花流落晴川。石樓高處,夜夜啼猿,看二更雲,三更月,四更天。
細草如氈,獨枕空拳,與山麋、野鹿同眠。殘霞未散,淡霧沈綿。是晉時人,唐時洞,漢時仙。
何須更問浮生事,隻此浮生是夢中。
出自鳥窠禅師,大詩人白居易和鳥窠禅師相識,經常向他問禅,有次白居易請教鳥窠禅師:“為當夢是浮生事,為複浮生是夢中”,鳥窠禅師便以偈語回答:“來時無迹去無蹤,去與來時事一同。何須更問浮生事,隻此浮生在夢中。”
是說人的生與死都是無迹可尋的,正所謂赤條條的來,赤條條的去,所以也不必在意。而既然生死大事都不必管,就更不用說其它的浮生俗世了,它們就如大千世界裡的一場夢,皆為虛幻。
這裡所表達的應該是,人要以從容、寵辱不驚的态度去看待生活、人生,把心态擺正,淡定一些,看透一些,便能明悟。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長安眠。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
出自唐寅的《把酒對月歌》,這是唐寅懷念李白、把自己和李白作對比的一首七言古詩,整首詩16句,寫了9次‘李白’,不難看出唐寅對李白的敬佩。
李白是衆人敬仰的詩仙,唐寅雖自認“我愧雖無李白才”,但卻不卑不亢,對自己也頗為自信。他最後說自己和李白的不同,是‘不登天子船’‘不上長安眠’,但卻有桃花庵和‘桃花月滿天’,即他沒有像李白那樣被皇帝征诏過,但卻有自己的一方天地。
李白不上長安眠的風度和豪放,正如唐寅在桃花庵飲酒自樂的灑脫一樣,兩人都是這樣的豪放不羁、超塵脫俗,他們的精神是有重合的部分的。
姑蘇城外一茅屋,萬樹桃花月滿天。唐寅寫的這句,畫面感也非常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