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今,笑看人生;以史為鏡,好學做人。
大家好,這裡是曆史通鑒學堂。
中國是一個古老神奇的國度,身為華夏兒女,我們感到無比的驕傲與自豪,華夏文明上下五千年,曆史悠遠流長,不僅給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産,在曆史的長河中,不同時期也孕育了曆代社會文明。曆史上“隻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會時期是怎樣的局面?讓我們一起走進母系氏族時期,一探究竟。
母系親族有過繼養女的傳統習慣。當母系親族沒有女繼承人時,全族都會焦灼不安,族長要召集全體成員商量,并決定向其他人口衆多的母系親族請求過繼養女。對方如果同意,就接受禮物,并在本氏族舉行祭祖儀式,宴請氏族的成員,向大家禀報将本親族女子過繼給外親族為養女的緣由。氏族首領為該女子祈禱,并祝福她去外親族後,多生子女,延續後代。迎受養女的親族也要舉行祭祖儀式,向祖先禀告增加新的成員,并為該女更換姓名。然後,親族成員共同進餐,同慶同樂,以示祝賀。養女在新的親族中與其他成員享有同等的權力和義務。成年後,如有威信和能力,也可以主持生産和生活。
曆史題材文章創作不易,感謝您的關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贊收藏起來,方便以後查看相關信息,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一起重溫華夏文明的博大精深。
母系氏族時期小孩子在長大之後,要舉行成年儀式。因為子女隻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自小從母親居住,并由母親和舅舅撫養,所以其成年儀式也要由母親和舅舅操辦。 古人生活條件艱苦,壽命較短,性成熟也早,故小孩子到13歲便步入成年。在此之前,他們不算社會的正式成員,也不享受親族成員的權利和義務。在成年人的心目中,小孩子還沒有靈魂。成年儀式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舉行。親族的成員聚集在火塘附近,祭祖之後,成年男女脫下孩提時所穿的麻布長衫,換上成年人的正式服裝。女人上着短衣,下穿百褶裙,戴包頭。男子戴帽,穿長袍和褲子。所以這種儀式又可稱作穿裙子儀式和穿褲子儀式。儀式結束後,親友紛紛向姑娘和小夥子贈送禮品,并向他們緻以良好的祝願。舉行成年儀式的習俗,不僅納西族長久流傳,曆史上其他民族也多有實行。
成年儀式是納西族少年一生的轉折點。從此以後,他們将同親族的其他成員一樣,享有各種權利和義務,也可以結交異性朋友,開始婚姻生活。對母系親族而言,則增添了新的成員,加強了親族的力量,是親族繁榮昌盛的标志。
母系親族實行外婚制。外婚制多以走訪婚的形式進行。婦女有自己的居室,接待來訪的男配偶。男子夜晚至女方住宿,清晨即離開,返回自己所在的母系親族生活和勞動。這種走訪婚對男女雙方都沒有任何約束。如果情投意合,配偶就比較固定,延續的時間也長。若感情破裂,随時離異,雙方毫無留戀之情。但是配偶雙方絕不能屬同一親族。據調查,納西族至1956年民主改革前夕,仍盛行走訪婚。如永甯平壩六鄉1,749個成年男女中,實行走訪婚的有1,285人,占成年人總數的73.5%。實際上,當時過其它婚姻生活的人,都可能或長或短地經曆過走訪婚生活。 因為實行走訪婚,男女之間離異無常,加之男子暮至晨歸,所以子女一般很難确認生父。子女由母親撫養,父親并無撫養子女的義務。父與子不是同親族的人,因而從世系上也就沒有共同的血緣紐帶,即使相見,亦如陌生人。在母系親族裡,凡是長輩的婦女都是自己的母祖或母親,長輩的男子則是自己的舅祖父或舅父。在當地納西族的親族制度中,長期以來就沒有父子關系的概念,因而也就沒有父親這一專用名詞。因為男子的子女都在别的親族内,所以,男子是沒有自己子女的。由此可見母系血緣的傳統觀念之深。
母系親族的财産屬集體所有。房屋、牲畜、工具等固定資産,歸集體使用,倉庫也是統一的。親族成員共同勞動,平均消費。财産也由母系親族世代繼承,任何個人不得獨占。但一般的生活用品和裝飾品則由個人享用。 每個母系親族都有族長,稱作達布。達布由能幹有威望的老年人擔任,以婦女居多,主持親族的生活和生産以及宗教祭祀活動等。達布與親族其他成員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所承擔的責任卻十分重大,遇有緊要的事情還須與親族成員商量。據調查,溫泉鄉瓦拉片17個母系親族在1956年民主改革時有14個婦女擔任達布。忠實鄉巴奇等6個村落的88戶納西族,有50戶由婦女擔任達布,占總戶數的56.8%,男子擔任達布的38戶,占總戶數的43.2%。
親族的強弱與達布的威望和能力緊密相關。達布威望高,能力強,親族成員之間必定和睦,生活安定,生産也順利,親族自然興旺繁盛。達布若威望不高,能力又差,親族必定衰竭不振。受親族的母系傳統影響,婦女的威望和能力一般強于男子。
母系親族多以某一代達布的名字命名,充分反映達布對親族的重要性。但也有以地點或動物的名稱命名的。前者當因該親族久居某地而定,後者則可能與圖騰信仰有關。 永甯納西族的母系親族成員集中居住。房屋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老年人和少年的住處,也是親族成員共餐和公共活動的場所。另一部分則供已婚婦女接待男配偶之用。公共住宅多由四棟房屋組成,院落寬敞。正房較大,有一層,分為正室、上室、下室和後室。東西廂房和門房為二層樓,上層住人,下層飼養牲畜,堆放柴草。老年婦女和少年住在正房的正室内。這裡也是親族成員共同進餐和集會的地方。老年男子住在上室。凡屬婚齡婦女均有單獨的房間,稱為客房。顧名思義,當為接待來訪的男配偶而設。客房一般安排在東廂房和門房的上層。外親族的婚齡男子來本親族過夜,本親族的婚齡男子自然也要去外親族住宿。所以,親族内一般都沒有婚齡男子單獨的房間,如婚齡男子在外親族未尋到女配偶,因而沒有住宿之處,必定受到人們的嗤笑,隻能在草棚中熬度漫漫長夜。 母系親族有公共墓地。兇死者土葬。凡屬正常死亡者則實行火葬。骨灰裝在麻布口袋中,按輩份、性别,老者在上,少者居下,男左女右,依次安放在墳山的石岩下或樹洞中。若幹年以後,骨灰袋散碎,人們再将淩亂的骨灰堆積一處掩蓋,形成不分輩份和性别的合葬坑。親族的成員生前由共同的母系血緣關系集中居住,死後依然按母系血緣關系掩埋在同一個墓地。沒有夫妻合葬,因為男配偶是外親族的人。
每個母系親族都供奉自己的祖先,但是沒有崇拜的偶像,而是以火塘上方的鍋樁石為代表。傳說祖先死後去北方,但是靈魂還常返歸故裡,住在鍋樁附近。達布每日三餐都要向祖先獻食。逢年過節,還由達布祈禱,殺豬祭祀,躬請祖先回歸。屆時,以豬血染紅11根樹枝,9根放在房頂上,樹枝尖端朝向北方,另兩根則棄置于房後。習慣認為,這些樹枝是指引祖先歸來的标志。還有些祭品抛在野外,如被老鷹吃掉,則認為大吉大利。否則還要另選吉日再祭。某些祭品在供奉祖先後,由親族成員分食。 母系親族是氏族内最基本的生産和生活單位,實際上也就是縮小的母系氏族。母系親族的人員不多,一般七八人,多者也不過二三十人。永甯納西族母系親族的翔實資料,使我們得以窺知母系氏族社會的概貌⑧。考古發掘展示了母系氏族社會的真實情景,并使古代文獻的有關記載和民族學資料得到充分的驗證。
陝西臨潼姜寨第一期文化遺存屬仰韶文化時期。姜寨遺址的村落布局清楚,保存完整,是典型的氏族村落遺址。通過姜寨發掘報告的詳盡介紹,以及作者的深入分析,重現了一幅古老而真實的氏族生活圖景,也使我們得以了解母系氏族社會的組織結構⑨。 姜寨原始村落的整體布局,可分為居住區、燒制陶器的窯場和墓地三部分。居住區位于村落中央,周圍有壕溝環繞。村東壕溝外即是墓地。窯場範圍不大,位于臨河的岸邊。生活區、生産區和墓地連接在一起,是姜寨村落的顯著特點。
居住區周圍的壕溝分為三段,規模較小,圍溝内側每隔一定距離設置一座小房子作為哨所,以加強防禦能力。村落東部有供村民出入的兩個寨門,但因門内房屋密集,加之出門即是3片墓地,所以不大可能是重要的通道。從村落的總體布局推斷,經常出入的正門應設在西南邊。那裡有30米寬的通道,也沒有什麼建築遺迹,出去就是臨河岸邊。人們取水,驅趕牲畜飲水或到河裡捕撈魚蝦都很方便。制陶坯的作坊和燒制陶器的窯場也在附近。人們制坯、燒窯、用水都十分便利。居住區内房屋布局的最大特點就是圍成圓圈:北邊的房屋門朝南開,東邊的房屋門朝西開,西邊和南邊的房屋門則分别朝東和朝北開。總之,四周房屋的門都朝向中央。一個空曠的廣場,面積有5000平方米左右。就其地勢而言,廣場周圍略高,中央逐漸低平,有人們踩踏過的土路面。廣場西邊有兩片是牲畜夜宿場。
以上就是有關曆史上母系親族社會真實的相關記載,資料來源于網絡,大家可以在評論區學習讨論,創作不易,您的點贊是給小編最大的鼓勵,感謝您的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