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一曲《我愛你中國》,第四屆上海(浦東)滬劇藝術節12月20日在喜馬拉雅藝術中心大觀舞台開幕。在總結前三屆滬劇節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本屆滬劇節開幕式緊緊圍繞“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這一主線,展示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滬劇在現代戲創作方面做出的卓越成就。
主創團隊重新創作《我愛你中國》和《紅旗飄飄》,将通俗唱法、美聲唱法、滬劇相結合,耳熟能詳的旋律配合激情浩蕩的音樂,唱響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步伐。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表示,改革開放四十年,滬劇緊跟時代走,從各劇團抱團取暖到如今欣欣向榮,作品層出不窮。《牛仔女》講述改革開放初期,第一批下海經商的女性如何勇做時代弄潮兒。1993年5月28日,表現地鐵建設者生活和精神風貌、理想的《今日夢圓》在上海地鐵一号線調試通車之日首演,與千萬上海市民共同見證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開幕式上,還有《洪湖赤衛隊》《星星之火》《黃浦怒潮》等紅色文化作品展現革命先烈和優秀共産黨人崇高精神風範,《敦煌女兒》《今日夢圓》《風雨同齡人》《璇子》等展現海派文化特質。《瑞珏》《涼州詞》等重新改編演繹,配合江南絲竹悠揚婉轉的旋律,映襯出江南文化恒久魅力。
開幕式上,韓玉敏、沈惠中、徐伯濤、王明道、陳瑜、王珊妹、王明達等老藝術家悉數亮相;茅善玉、孫徐春、錢思劍、李建華、淩月剛、朱儉、程臻、吉燕萍、洪立勇、徐蓉、王麗君領銜當今滬劇舞台上的中流砥柱,以及2006級滬劇青年演員和今年剛剛畢業的2013級滬劇青年團的滬劇新苗們組成的人才梯隊齊整登台。全市十餘家國有、民營院團的優秀演員踴躍參與,來自江蘇、南京等地滬劇沙龍的演員們更是前來助陣。
歌唱家黃英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對海派文化有着别樣的情懷,“我聽着滬劇長大,通過我媽媽的熏陶,對滬劇重要流派了如指掌。”除了《我愛你中國》,她還演唱原汁原味的滬劇選段“金絲鳥”,“中西結合,洋為中用。”多年前她曾向茅善玉學習演唱“金絲鳥”。此次她與來自長三角的甬劇名家王錦文、錫劇名家董紅、黃梅戲名家何雲聯袂合唱“金絲鳥”。茅善玉表示,改革開放以後,《風雨同齡人》《璇子》《昨夜情》等脍炙人口的滬劇經典通過電視熒屏傳播,風靡大江南北。一曲《金絲鳥在哪裡》更成為滬語流行歌曲。明年滬劇藝術節計劃聯合越劇、滑稽等上海文藝界名家一起唱滬劇,“‘上海的聲音’,人人都能來兩段。”
美國小夥印威廉是上海女婿,在上海生活多年,他對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情有獨鐘。開幕式上,印威廉用鋼琴彈唱的方式,與滬劇名家孫徐春用英語和滬語共同演唱《為你打開一扇窗》,老歌新唱展示摩登的上海味道。印威廉表示,嶽母是青浦區滬劇演員,音樂專業畢業的他從用二胡為滬劇伴奏起步,先學《燕燕做媒》,又學《庵堂相會·問叔叔》,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自诩洋票友的他,對越劇、評彈、徽劇、花鼓戲等南方戲曲皆有涉獵。拿了管理學博士學位,如今專注于建築項目運營,印威廉十多年積累的戲曲本事沒放下,他專門為《為你打開一扇窗》寫了一段基于西方音樂的伴奏。
為什麼對南方戲曲尤其是滬劇情有獨鐘?印威廉分析頭頭是道,“京劇等的背景多設在公元十五、十六世紀,外國人理解複雜的曆史背景與人物關系有難度。滬劇不同,它多講家庭裡發生的故事,很容易進入劇情,産生共鳴。”弄通情節,克服方言難題,印威廉的滬劇水平受到嶽母表揚,“比妻子唱得更地道。”他在上海工作,打交道的合作方聽說美國人會唱滬劇,“迅速拉近距離,人緣好。”
開幕式上,觀衆不僅欣賞到最原汁原味的東鄉調早期曲調,還領略旗袍表演、江南絲竹、浦東派琵琶、舞龍、顧繡等擁有悠久曆史底蘊的非遺表演,它們與滬劇經典唱段巧妙融合,讓觀衆品味前人留下的文化瑰寶。茅善玉表示,本屆滬劇節與戲曲小鎮川沙密切合作,“滬劇起源于東鄉調,就誕生在川沙。川沙常設滬劇展示館,搭建仿古戲台,滬劇節将在川沙舉辦達人秀,還将走入新農村,與觀衆面對面。”
欄目主編:施晨露 文字編輯:施晨露 圖片編輯:徐佳敏
圖片來源:祖忠人 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