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述原文有關内容。如所讀書、文的篇名、作者、寫作年代,以及原書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寫這部分内容是為了交代感想從何而來,并為後文的議論作好鋪墊。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個“簡”字,決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讀書、文的具體内容,而是要簡述與感想有直接關系的部分,略去與感想無關的東西。
(2)亮明基本觀點。選擇感受最深的一點,用一個簡潔的句子明确表述出來。這樣的句子可稱為“觀點句”。這個觀點句表述的,就是這篇文章的中心論點。 “觀點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靈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學寫作的同學,最好采用開門見山的方法,把觀點寫在篇首。
(3)圍繞基本觀點擺事實講道理。這部分就是議論文的本論部分,是對基本觀點(即中心論點)的闡述,通過擺事實講道理證明觀點的正确性,使論點更加突出、更有說服力。這個過程應注意的是所擺事實、所講道理都必須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基本觀點服務。
(4)圍繞基本觀點聯系實際。一篇好的讀後感應當有時代氣息,有真情實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善于聯系實際。這“實際”可以是個人的思想、言行、經曆,也可以是某種社會現象。聯系實際時也應當注意緊緊圍繞基本觀點,為觀點服務,而不能盲目聯系、前後脫節。
(5)總結全文,升華感點。總結既可以回應前文,強調感點;也可以提出希望,發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種方式結尾,都必須與前文貫通,渾然一體。讀後感始終要受“讀”的約束,開頭要引“讀”,中間還要不時地回扣“讀”的内容,結尾也要恰當回扣“讀”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是寫讀後感的基本思路,但是這思路不是一成不變的,要善于靈活掌握。比如,“簡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觀點”前,但二者先後次序互換也是可以的。再者,如果在第三個步驟擺事實講道理時所擺的事實就是社會現象或個人經曆,就不必再寫第四個部分了。
第一是要重視“讀”
在“讀”與“感”的關系中,“讀”是“感”的前提、基礎;“感”是“讀”的延伸或者說結果。必須先“讀”而後“感”,不“讀”則無“感”。因此,要寫讀後感首先要讀懂原文,要準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關鍵語句的含義,深入體會作者的寫作目的和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二是要準确選擇感受點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會有許多感想和體會;對同樣一本書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更是會産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啟迪。一篇讀後感,不能寫出諸多的感想或體會,這就要加以選擇。作為初學者,就要選擇自己感受最深又覺得有話可說的一點來寫。要注意把握分析問題的角度,注意聯系自己的實際情況,從衆多的頭緒中選擇最恰當的感受點,作為全文議論的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