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論語裡的葉公,此人名叫沈諸梁,乃楚國大臣。
封地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條,因其求賢若渴,夫子專門去拜見他。
雖然兩人相聊甚歡,可最終還是沒有用夫子。
▲葉公論政
我們來看看,到底是什麼原因?
葉公在論語裡一共出現過三次。
第一次,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将至雲爾。”
葉公想知道夫子是怎樣的一個人,于是問子路,子路不答。孔子認為應該告訴他,自己為人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其老矣。
知道年紀大不好找工作,所以特别強調勤學樂觀的精神狀态,這是一個“”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的形象。
子路沒有魯莽作答是有道理的,夫子是什麼樣的人,隻能自己去體會。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第二次,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縱觀《論語》全書,找夫子問政的領導人是少之又少。
可見葉公誠意滿滿。
但夫子這種空有理想,沒有可執行方案的回答不具備說服力。
第三次,葉公說了一件在自己領地上值得稱頌的事,夫子的回答讓其不悅。兒子舉報父親偷羊,以彰顯其治民有方。
這種鼓勵人民,尤其是親人相互舉報有違人倫價值觀,但是夫子沒有從統治者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直接怼了回去。
那麼,葉公不用夫子的原因也就找到了。
領導是要找一個人來實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幫你實現你的想法
夫子的失敗就可想而知了。
後來的儒生很嫌棄葉公,覺得他空有求賢的名聲,聖人出現在面前,卻不知道重用,因此編了“葉公好龍”的段子來諷刺他。
再次證明,聖人能得罪,但粉絲卻是萬萬不能得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