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州,地處“遼西走廊”東段,南臨渤海,北依松嶺,既有錦州灣、大小淩河口等豐富的地理單元,也有自然保護區、濱海濕地等典型的生态系統。作為連接東北與華北的重要交通樞紐城市和環渤海地區重要的港口城市,錦州是打好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要一步。
荒灘重回紅灘綠葦
從錦州市區出發驅車半個小時,記者來到了大淩河口西側岸段。這裡是錦州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要項目之一——大淩河口生态修複項目。
曾經的大淩河口,灘塗平緩綿長,生物多樣性豐富,鹽生植物種類繁多,是遼東灣重要的水生動物斑海豹、對蝦、中華絨螯蟹等動物的栖息繁殖地,也是國際一級保護動物丹頂鶴、白鹳等鳥類的重要遷徙、繁殖和栖息地。但近年來,随着河口區域用海規模擴大,海洋工程增多,原有河口灘塗被割裂,天然潮溝連通性受損,河口濱海濕地生态環境日益退化。為使河口再次回到曾經風光旖旎的模樣,生态修複工作迫在眉睫。
2020年4月,大淩河口生态修複項目正式施工。計劃于9月底前,通過拆除非透水構築物、海堤生态化改造、潮溝疏通、濕地種植蘆葦和翅堿蓬等措施,修複濱海公路靠海側約3公裡長的海堤和河口灘塗濕地。這其中,種植蘆葦和翅堿蓬起到了重要作用。
大淩河口
翅堿蓬的優點非常之多,作為食物,在物資匮乏的年代,它被稱為“救命菜”;作為植物,它為樹木、蒿草、蘆葦、野菜、花果提供了舒适的溫床,也為鳥類提供了住所。同時,由于其成熟時植株火紅,極具觀賞價值。
錦州市生态環境局淩海分局副局長劉鑫介紹,修複工程開始後,通過先調整大淩河口局部生态環境,使得适宜堿蓬草和蘆葦兩種植物生長,而後進行栽種,再依托翅堿蓬自身強大的繁殖力帶動整個灘塗實現生态修複。
“沒有修複前,大淩河口原先的植物已全部消失。”劉鑫表示,如今通過栽種這兩種植物,也帶動了鳥類的回歸。丹頂鶴和白鶴數量增加,海鸬鹚再次出現在了大淩河口上空。
現在,項目接近尾聲,也正是堿蓬草成熟的時節,從大淩河口一眼望去,雖然還不是連成一片的紅海灘,但已經有了大緻的模樣。“再過兩三年,就可以成規模了。”劉鑫表示。
海灣再現天水相接
秋意漸濃,站在錦州市濱海大道原第四十集團軍蝦場的岸邊,遼闊的海面上陣陣海風襲來,略帶涼意,可原先卻是圍海養殖占用海域、灘塗消失、自然岸線受損的景象。為恢複近岸海水環境,這裡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着拆除工作。
錦州市濱海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董勝一介紹,原第四十集團軍蝦場生态修複項目是錦州市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的重點項目,将于9月底前,拆除堤壩9280米;拆除堤壩西側42米排水管涵。同時,為防止大壩拆除後濱海公路路基會受海浪侵蝕,還将增加949米生态海堤進行防護。
記者采訪時,堤壩大部分已拆除,黃勝一拿起蝦場拆除前的照片作對比,差别十分鮮明。
原第四十集團軍蝦場生态修複對比圖
黃勝一表示,通過系統性的生态修複工作,将恢複該處濱海濕地約77公頃,實現“水清、岸綠、灘淨、灣美、物豐”的目标。而且由于這裡距離錦州市著名景區筆架山并不遠,可以打通旅遊鍊條,帶來經濟效益。
如今,渤海綜合治理攻堅戰已進入沖刺階段,錦州市組織實施的4個生态修複項目,目前已完成修複濱海濕地面積280公頃,修複岸線整治長度1公裡。大、小淩河兩條入海河流污染物入海量均呈下降趨勢,圍填海得到嚴格管控,自然岸線零占用,并建立了“海上環衛”工作機制。近岸海域水質穩中向好,海洋環境污染和生态惡化的趨勢也得到了有效控制。預計到2020年底前,錦州市将完成沿海整治修複岸線7.965公裡,完成河口海灣濱海濕地整治修複面積501公頃。
與此同時,作為海洋生态環境十四五規劃編制試點城市,錦州市還構建了“一區一策”的規劃布局,對錦州灣錦州段,錦州北部、東部和遼東灣中部灣區(錦州段)分别設置了不同策略,解決多個海洋生态問題,努力打造美麗海灣。(光明網記者 蔡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