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世界級新地标”、“圖書館天花闆”、
“顔值與功能兼備的新晉網紅”……
在社交網絡上,
上海圖書館東館還沒開館就吸引了一大波關注,
公測期間,更是好評如潮。
2022年9月28日,曆經7年,
這座國内最大的單體圖書館終于向公衆免費開放。
▲
上海圖書館東館的日與夜
面積11.5萬m²,上下9層,
上海圖書館東館如同一塊巨大的玉石
漂浮于上海市區最大的城市森林之上。
6000多個座位,從室内到戶外,
景色各不相同,
閱讀之外,還能辦公、聚會、看演出……
▲
預計年接待量400萬人次,上圖東館是國内規模最大的單體圖書館
在當今,公共圖書館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一座理想的公共圖書館又應該是什麼樣子?
跟随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
和東館總建築師Chris Hardie,
一條第一時間探訪上海圖書館東館,
進行了一次全方位體驗。
撰文:朱玉茹
責編:陳子文
來到上海圖書館東館,首先會驚歎于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東南側是上海最大的城市森林,世紀公園,西北側則是繁華的市區,不遠處還能看到上海标志性的高樓三件套。
自然與都市、甯靜與喧嚣之間,上圖東館宛如一塊玉石,“漂浮”在一片綠色的“海洋”之上,與周邊的景觀形成鮮明的對比,吸睛十足。
2015年選址,2016年國際公開設計招标,2017年正式動工,7年的等待雖漫長,卻絲毫不減大家對它的期待。
“什麼時候正式開放?一直等着呢!”時不時,會有過往路人向門口保安詢問,絕大多數就是住在周邊的居民。
▲
一條專訪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左)和東館總建築師Chris Hardie(右)
“很少有機會能為我自己生活的城市設計一座如此重要的公共建築,我也已經迫不及待要帶一家人過來玩了!”上圖東館總建築師Chris Hardie告訴我們。他在2011年就舉家搬到了上海,兩個孩子都出生在這裡。
在此之前,他所在的SHL建築事務所已經設計了諸多全球知名的圖書館,但上圖東館依舊令他們興奮。“這是中國最大的單體圖書館,也是世界範圍内規模最大的圖書館之一,但最重要的是,它是屬于上海這座城市和市民的圖書館,如何融入當地的文脈、環境是設計的一個關鍵。”
▲
每一塊外立面玻璃的紋理各不相同
上圖東館的外形靈感取自傳統的中國園林。園林是古代文人雅士聚會讨論之所,而石頭常常被用以造景,被稱為“君子之石”。
因此最初,建築師便想以上海本地的石材作外立面。但這樣室内光線成問題,加上運輸成本的考量,最終演變成采用印有大理石紋樣的玻璃。“使得整個建築更為通透、輕盈,更有‘漂浮’之感。同時,這也是對發明于中國的印刷術的緻敬。”
建築形态上則模拟被切割後的石塊,以“璞石經雕琢打磨後成為玉石”的意象,隐喻圖書館育人的過程。
▲
從館内和館外看傾斜的立面
同時,這樣一來50%的外立面是傾斜的,能夠減少陽光直射。屋頂安裝了太陽能和水能系統,供給圖書館日常所需。
天空、森林與城市的不同景觀,在不同角度的外立面上映射交織。
結合過往的經驗,在Chris看來,圖書館設計正步入5.0時代。
1.0時代,是單純的文獻記錄與保存;
2.0時代,新技術的發明,從紙質書籍到數字資源;
3.0時代,真正從書籍的空間轉變到讀者的空間,去思考如何為讀者提供更好的體驗;
4.0時代,融入更多元的服務,講座、課程、展覽、演出……
▲
看向窗外,仿佛就身處森林之中
“而現在,5.0時代,我們希望實現圖書館與自然的融合。上圖東館,是一座真正坐落于森林中的圖書館。”
大面積的落地窗與窗邊觀景位的設置,将自然的景色引入室内。
▲
戶外閱讀空間(上)和屋頂花園(下)
同時,館内還拓展出兩個室外閱覽空間,自帶遮陽功能;一個屋頂花園,栽種着上海本土的植物。讀者們可以将館内的圖書帶出來閱讀,一邊休憩,一邊俯瞰周邊的美景。團體研學、聚會、活動也可以在這裡進行。
館外,還有一圈口袋公園,滿足社交需求。
“不光如此,我們把正門口的這片森林打開,和圖書館連通,讀者可以直接走入、在其中活動。森林,就成為圖書館的一部分。”上海圖書館館長陳超告訴我們。
▲
建築結構
位于浦西的上海圖書館本館,藏書超過5700萬冊(件),是世界藏書量最大的圖書館之一。其标志性的兩座塔樓,絕大部分空間都被用于儲存實體書籍,并不對公衆開放。
“東館将會與本館聯合運營,相互補充。11.5萬平方米這麼大的規模,我們隻配置了地下的2000多平米空間作周轉用書庫,其他所有的空間都盡可能地留給讀者。”陳超說。
因此,整個場館的結構刻意做得很簡單。三個盒子狀的基座支撐着“懸浮”其上的主體建築,一個是展覽和表演館,一個是少兒區,正中間則是中央大廳,連接着館内所有的功能分區,也是人們進入場館的第一站。
“來訪者能很容易地掌握自己所在的位置,自在地穿梭于場館之中,不用擔心會迷路。”Chris表示。
▲
館中的顔色設置起到辨别方位、功能區的作用
結構設計之外,每一層還設置了四個方位的顔色分區,不同的功能區也用了不同的顔色,白色盒子是電梯,灰色盒子是衛生間、茶水室……
“東館設計最重要的一個理念,就是從書籍到交集(From collection to connection),從傳統的書庫變成集展覽、活動、服務的複合空間。”
▲
不同時間,中庭中的光影也在不斷變化
中庭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近50米高的中庭,天光直射而下,自然吸引人們的目光向上,使用竹子、橡木和水磨石營造出溫暖的氛圍。
▲
從任意位置向中庭望去,都能發現不同的風景
往上望,空間通透卻不單調。不同樓層、位置的功能區相互交錯,一個個小的窗口望向中庭,一眼就能觀察到館内多元的空間,和其中的人與活動。
“重要的不在于造一個可以容納很多人聚集的空間,而在于讓大家主動想要聚在這個空間裡。我們做了各種模型,去試驗人們在相互交錯的空間中行走、閱讀、思考的體驗,怎麼樣他們是最舒服的?怎麼樣他們會覺得有意思?”
▲
3層閱讀廣場
順着中央大廳的黑色電梯就來到了3層——圖書館最主要的閱讀空間。圍繞中庭,有面向東西南北的4處開放式閱讀廣場,2個面向城市,2個面向森林。
每一層的布局類似,但會順着中庭微微扭轉,可以體驗到不同角度的景緻。同時,所有的這些閱讀空間也是分衆化的。
▲
少兒區
1樓有2000m²、從低幼到青少年的少兒區,還專門配了室外的活動空間,孩子們能在綠意盎然的環境中學習、玩耍、探索自然。同時,還有無障礙閱覽室,服務殘障人士。
2樓報刊服務,配備有适老化的設施。
▲
上圖透過“洞口”看到的是普及社科知識的主題館,下圖為影視藝術的主題區域
4、5樓設置了大量的主題館,從音樂、影視,到前沿科技,再到家譜、名人手稿、地方文獻,充分利用了一個研究型公共圖書館的館藏。
“幾乎在每一個閱讀空間,都配置了大小不一的活動室。一個團體可以預約來共同讀一本書,讨論、開展活動,自由職業者可以來辦公、開會,孩子們可以來一起做作業……”陳超說。
整體體驗下來,内部各個功能區之間都是連通、流動的,中間幾乎沒有分隔。來訪者自由探索,也許就能有意外發現——邂逅新的朋友,接觸一個從未了解的領域……
如今,閱讀的方式、平台、内容都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一座公共圖書館要緊跟時代,應該提供怎樣的閱讀體驗,如何滿足年輕一代的需求和喜好?
在館長陳超看來,上圖有自己的回答。
一方面,是科技的引入。圖書館中的每一本書,都内置芯片,同時智能書架上裝有感應器,對書進行智能定位,這樣讀者就可以非常迅速地找到書。
▲
智能傳送系統及機器人在館内随處可見
書架、走道之間,你還能見到一個個“行走的機器人”,通過它們來完成借還書的全過程,由智能傳送系統将書籍從地下書庫中傳出、傳入。
為讀者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孩子們的興趣。
另一方面是“複合型閱讀”。不單單是數字閱讀,聽書、電子書、數字資源等等,在上圖東館,“閱讀”有了更多元的定義和可能——看一場展覽、一場電影、一次演出……
▲
地下一層共配備了五間演出、演講空間,未來将籌辦面向公衆的各類活動
在地下一層,有專業的演播室、劇場、影音室,未來不光能開講座,還能做直播、欣賞各類的表演藝術。
在音樂主題館,配備有獨立的音樂制作室、欣賞室、演奏室,所有人都可以免費預約使用。
▲
館中的臨時展覽空間(上圖小白盒子)和精品館(下)
7樓,做了一間博物館級的展廳,開館首展精選了70件鎮館之寶。“和其他圖書館不同,我們幾乎所有的閱讀空間都可以做展覽,并且我們計劃比較高頻率地更換。”陳超介紹。
除此之外,還有3D打印工坊、腦科學實驗室、VR互動等多樣的體驗。
“在上圖東館,我們希望能提供一種新的互動方式來獲取知識。所有的這些活動、空間,包括館裡的座位,都可以在手機上提前預約,或者電話預約,為每一個到訪者提供個性化的服務。”
傳統的紙質閱讀也有自己的位置。兩間極靜閱覽室,沒有網絡、電腦、手機的幹擾,完全沉浸于書頁之間。
▲
藝術家馬興文作品《陪伴》(上)藝術家鄭重賓作品《飛石》(下)
建築本身,以及館内的公共藝術,也都可以成為“閱讀”的對象。在公測期間,這也确實成為年輕群體間的熱議話題。不少人po出自己的“打卡照”,并表示“能在裡面拍一整天”。
“網紅建築,現在好像被認為是個有些貶義的詞。但我們這些年發現,一座公共建築的顔值真的很影響它的功能和價值的發揮。如果大家因為顔值願意走進來,從而開啟一些讨論,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整個場館的藝術品設計是與建築設計同步進行的,由UAP策劃實現,向五湖四海的10位藝術家定制了10組公共藝術作品。
一樓中庭的地面其實就是上海本地藝術家申凡的作品,其涵義既有上圖的館藏,又有上圖的曆史。選取了1952年報道上海圖書館成立的報紙,和兩件代表性的館藏——公元518年手寫的一本維摩诘經、17世紀描述中國的西方古籍搖籃本,用黑白二色抽象演示文字,隻留下标點符号,表現段落的韻律和節奏。
“讀者走過路過,本身又成為作品的一部分,所以叫《往來春秋》。”
三樓風景最好的閱讀廣場,藝術家徐冰的《鳥飛了》就放在正中的閱覽桌上。800餘個12種不同書體的“鳥”字從書頁中飛出,從印刷術體向楷書、隸書、小篆一路演變,最後追溯至遠古的象形文字。
“通過閱讀,希望讀者能打開腦洞,思想能到更廣闊的天地中去。”
還有兩件作品的素材源于上海圖書館曾經的物件。在數字化之前,讀者要找書隻能通過目錄櫃,一張張卡片翻找。藝術家倪有魚将上海圖書館20世紀90年代的8個文獻櫃解構并重建,部分轉換成一扇扇通往知識世界的窗戶,取名《求索之城》。
而中國台灣藝術家劉文瑄則是用7960張當年的圖書索引卡,造了一座《知識之塔》。
“今後我們可以用新的圖書卡來更新這些作品,就像知識一樣,不斷更新。”
開館後,上圖東館預計每年可接待400萬人次,舉辦200餘場講座、上千場文化活動,“無差别、公平地為一個人的終身學習提供更多的支撐。”陳超表示,這是上圖作為一座公共圖書館的使命。
“整個圖書館就成為城市的書房、工作室、客廳,在這裡和更多人發生聯系。這是我們理想的公共圖書館,希望每座城市都能有一座這樣的公共圖書館。”
圖片鳴謝:SHL建築事務所,RAWVISION studio,田方方,Chris Hardie,魯哈哈,UAP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