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丘成桐
我希望中國在10年内,能夠在基礎科學尤其是數學科學上,與世界強國平起平坐
中國一定要成為數學強國,這是根,是整個科學跟科技養分的來源
做第一流的學問要走出大路,要因為你的這個發現影響到很多學者的前途,影響到他們要做的學問。這才是大學問
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生,志願要大一點,要為國家、為世界的發展做出努力——無論是在科學還是人文領域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斌 魏雨虹 魏夢佳
“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學術,一輩子想的就是把學問做好。”丘成桐告訴《瞭望》新聞周刊。
自2009年擔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這位世界級數學家、菲爾茲獎首位華人得主,始終緻力于為中國培育數學英才。
今年初,清華大學推出“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丘成桐說,他寄望通過這一計劃,在10年内培養出一批不必出國取經,完全在中國本土成長起來的世界一流學者。
在2個多小時的采訪中,丘成桐反複提及的詞彙是“第一流”“全人類”“世界強國”。在他看來,做第一流的學問,是走前人從未走過的大路,是完成一輩子最重要的好奇心,更是為了全人類的和平與幸福不斷向前。
“希望中國10年内在數學上與世界強國平起平坐”
《瞭望》:2009年你擔任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2018年開辦“丘成桐數學英才班”,現在又推出“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是什麼驅動你做這些?
丘成桐:從我1979年第一次回中國,就想将中國的數學研究搞好。但那時候中國底子很薄,無論是經費還是學生,都尚未具備做好第一流事情的條件。隻能慢慢教育一批年輕人,教出來的年輕人也隻能出國——這些年輕人留在國内,大概學術前途也會有限。
顯然,要讓中國的數學成為世界一流,不可能長期靠這種方式。2000年以後,中國比從前富裕,逐漸有能力投入世界一流數學人才的培養。我的看法是,一定要真真正正在本土培養真的能留下來的數學人才。
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引起學生對學問的興趣,面向全國中學生開展數學競賽。“丘成桐中學數學獎”競賽從2008年開始,主要目标就是提起中學生對數學、對理科的興趣,讓他們曉得數學是有意義的。我們基本達到目标,越來越多的學子參加競賽。但是這批競賽獲獎的學生裡,大部分還是出國而不是留在國内。當然從出國的角度講,競賽辦得很成功,差不多一半以上得獎學生都去到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芝加哥大學等美國頂尖學校。
我做的第二件事情是舉辦大學生數學競賽。跟中學生競賽不大一樣,中學生主要是提起他們的興趣,辦大學生競賽的目标,則是讓他們真正有能力做學問,真正花時間把基礎打好。從2010年開始辦“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後,我們花了不少功夫訓練這些學生。
《瞭望》:你今年72歲,從世俗觀念看已功成名就,支撐你在中國繼續培養數學人才的最大動力是什麼?
丘成桐:我希望中國在10年内,能夠在基礎科學尤其是數學科學上追上世界強國,希望中國的數學能夠與世界強國平起平坐。
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清華大學的“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跟這個有直接關系。為什麼叫領軍人才?我想每年培養100個最好的學生,請一批世界上最好的學者來訓練他們,從中學畢業到博士畢業一共訓練8年,期望這批學生博士畢業後達到世界級水平。
《瞭望》:10年内達到的可能性大嗎?
丘成桐:如果所有政策配合得當,所有人群策群力,我想一定可以做成。因為現在我看到的中國學生,不比美國最好的學生差。如果他們真心想學數學,一心一意做好這門學問,而不是受到家長或其他因素影響,轉而去念經管、念那些對他賺錢有好處的學科,那麼我們在數學上10年内趕上世界強國絕對沒有問題。
數學學科跟其他學科不一樣,它不需要做實驗,所以一個學生基本上8年内,就能夠做成第一流的論文。然後他再研究兩年,到那時,我們應當有幾十個甚至一兩百個學生能夠跟世界最發達國家的學生水平相當。
在第十二屆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上,學生正在比賽 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供圖
青年數學人才“沒有必要出國”
《瞭望》:你怎麼看很多學生畢業後就要出國?
丘成桐:這是從前的事情,現在我不期望他們出國,希望他們8年内都留在國内。
現在跟從前不一樣,我們有能力訓練他們。我們的師資不比美國最好的學校差,所以他們沒有必要出國。
2018年菲爾茲獎得主Caucher Birkar,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數學系教授Nicolai Reshetikhin——低維拓撲、群表示論和量子場論方面的一流學者,以及哈佛大學教授Wilfried Schmid——他在哈佛講數學系最出名的一門課Math 55,還有2010年菲爾茲獎獲得者、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吳寶珠……他們都會加入我們的“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
而且我們的師資力量還在不停增強,所以教這群學生的都是世界第一流的學者,他們根本不用出國。
《瞭望》:在你看來,學生畢業後出國是否容易造成數學人才流失?
丘成桐:數學人才流失的問題的确存在。有一段時間,評判中國高校的标準,就是看學校的學生中有多少畢業後到國外名校念書。這個指标對學校數學系甚至對整個學校來講都非常重要。久而久之,學生就認為最好的前途是出國,而不是留在國内。
很多優秀的年輕學者畢業後也不願回國,想在外國待滿三年。待三年的結果是什麼?剛開始,可能很多國外學校還不了解他是一位很好的人才,三年後就會比較了解,就會用很好的待遇留住他。
坦率說,國家的一些政策可以圍繞将優秀學生留在中國做出調整。比如不一定需要在國外待三年才能申請人才扶持計劃,才能夠“戴帽子”。
對于我們來講,第一流的學生跟第一流的老師同樣重要。為了留住這些學生,我們要考慮疏通一些政策上的堵點。
清華大學數學系的學生在上課 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供圖
“一定要把基礎打好”
《瞭望》:你曾說21世紀應該是中國人揚眉吐氣的時代,希望幫助中國成為領先世界的國家。你認為達成這一目标的關鍵是什麼?
丘成桐:基礎的東西一定要做好。
比如領軍人才的培養。假如今年有100個學生進來,8年後就有800人,就算隻有30%成功,也有200多人。如果我們能培養200多個世界第一流的學者,那也差不多達成目标了。
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中國的基礎科學很快成為世界一流。基礎科學成功後,很多“卡脖子”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以前我們不曉得一些基礎原理,就把外國早期做好的技術拿來用,但這樣的做法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無論如何,最先掌握這個技術的是他人,你再怎麼跟也是有限。
“跟”不能解決“卡脖子”問題,隻能是我們自己把基礎學問做好。中國可以産生自己的一流基礎研究成果,我們就不會隻能跟着人家走了。到那時候,不僅是我們跟人家學,人家也要來跟我們學。
《瞭望》:你為什麼說中國要成為領先世界的國家要先成為數學強國?數學強國和領先世界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丘成桐:中國要成為領先世界的國家,一定要把基礎打好。沒有基礎科學,根本不可能成功。中國要做領先世界的國家,科技一定是最重要的。科技成功一定要有基礎,這個基礎就是理論科學,而理論科學裡最重要的是數學。中國一定要成為數學強國也是這個原因。
這是根。這個根的作用你可能一時看不到,但慢慢就會發現它極其重要,它是整個科學跟科技養分的來源。
《瞭望》:在你看來,“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可以産生幫助中國領先世界的數學家?
丘成桐:是的,我覺得一定可以。隻要我們真正地、良好地培養這批學生,而不是誤導他們。
誤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家長要求他們去念賺錢的學科。我遇到很多天賦很好的學生,他們對數學本身也有很大興趣,但家長堅持他們一定要去念賺錢的學科,比如金融。
家長認為小孩一定要賺錢,賺得越多越好,這是不幸的事情。我遇到很多這樣的家庭,其中大部分經濟條件其實不錯,并不需要小孩隻顧着賺錢,但這個觀念确實很難改變。幾乎每一個家長最開始都跟我講“主要看小孩的興趣”,但是最後往往不是這樣。
“一輩子想的就是把學問做好”
《瞭望》:你從廣東鄉村走出,成長為世界級數學家。你的“幾何人生”是怎樣的?
丘成桐:我雖然在鄉村出生,但我父親是一個有學問的人,所以我從小對學問就很敬仰。做學問沒有止境,我還希望自己能夠做出一些更重要的工作。有一些想要做的事情,我還沒有達到。
《瞭望》:你破解了很多數學難題,現在還有新的目标嗎?
丘成桐:破解難題不是數學唯一的事情。還是要找到好的方向,去解決一些困擾學術界的很重要的問題。
這不完全是難題的問題,而是方向,需要走通的方向。
《瞭望》:你在學問上的求索之路,是一條怎樣的路?
丘成桐:其實很簡單,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學術,一輩子想的就是把學問做好。
假如我們有足夠多的中國學者願意這麼走,中國的科學、中國的學術會很快變得很好。從前我在美國觀察中國的學者,有一部分人其實不是為學術而來,他們把做學問當成一個跳闆以便來到美國,達到目的之後,就對學問失去興趣。這也是一件不幸的事情。
《瞭望》:你反複提到的學問,指的是探索未知,突破原有邊界嗎?
丘成桐:對,要有好奇心。假如中國有足夠多的學者在好奇心驅使下不斷探索,中國整體科學發展會有很大改變。
我有一些美國朋友,他們賺錢很多,但歸根結底想的還是做學問。一個身家大約300億美元的朋友,他80多歲了,仍然手寫8頁紙跟我讨論學問。
對我們來說,發現一件别人從來沒發現過的事情,這種突破未知後的成就感,是很大的榮耀。
《瞭望》:不僅僅是數學,你對人文也很有研究。人文素養對你的數學研究幫助大嗎?
丘成桐:幫助很大。
科學跟人文是能夠互相幫助對方的,好的科學知識對人文有幫助,好的人文修養對科學同樣有幫助。
一個人有了人文修養後,想法、談吐都會不一樣。在“丘成桐數學科學領軍人才培養計劃”裡,我也花了很多功夫研究這個事情。曆史,尤其是科學曆史,外國文學、中國文學、東西方哲學等,都是我希望參加這一培養計劃的學生能夠形成認識的,而且不僅僅是普通的認識,而是深一點的認識。
在理科方面,除了數學本身以外,我們還要教他們學習物理。總的來說,我們是要培養通才,而不是隻對數學有認識的人才。
“去完成你一輩子最重要的好奇心”
《瞭望》:在你看來,什麼樣的學問才是第一流的學問?
丘成桐:不管是科學還是人文,做第一流的學問本質上很簡單,就是要發現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路,這條路要是一條大路,而不是小路。
做第一流的學問要走出大路,要因為你的這個發現影響到很多學者的前途,影響到他們要做的學問。這才是大學問。比如愛因斯坦影響了整個20世紀物理的發展,他做的就是大學問。做不到愛因斯坦,做狄拉克也行,他影響到量子力學的發展。總之,一路下來有層層不同的學問,如果是人家做到差不多不做了,你才跟着做,那這就是第二流,甚至第三流的學問。
有一個很簡單的判斷方法——你做了一門學問,過了20年甚至40年,還有沒有人在乎。有些研究做出來,兩年以後就幾乎沒人記得了,這就肯定不是第一流的學問。拿人文裡面的例子講,司馬遷寫《史記》,兩千多年後,我們還是覺得它重要,對它的看法沒有改變,做第一流的學問就是這個意思。
《瞭望》:在你眼裡,世界一流大學是什麼樣的大學?
丘成桐: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健康的想法,他們願意為了真理,為了人類的安全和幸福,為了社會的和諧,去自動、自覺地貢獻。同時,為了達到目标,大家願意互相合作,互相幫助。
我們要讓學生都能夠有高尚的目标。我們是為了全世界的和平、全世界的富有來奮鬥,不要單在一個私利的、狹小的地方照顧自己。當一個人有了大的志願後,小的地方其實會被自動滿足。世界一流大學的學生,志願要大一點,要為國家、為世界的發展做出努力——無論是在科學還是人文領域。
世界一流大學應當是文理都要重視的大學,是對中國的曆史、人類的曆史有擔當的大學。
《瞭望》:對于青年學子,你有什麼想說的話?
丘成桐:要有一個高雅的志願,為了你的好奇心拼命向前,去完成你一輩子最重要的好奇心,不要放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