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麥粒,文靜娴雅、秀外慧中,不管是工作還是生活中,都是個值得托付的人,但這段時間卻有點頹廢。
一次聊天過程中,她吐露了其中的原因:
年前,麥粒曾經主導過一個項目,項目結束後需要公開彙報。
但她一上台就緊張,頭皮發麻、腦中一片空白、語無倫次,于是讓自己的助理代替她。
而助理在出席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的各種彙報後,直接連升四級,去了麥粒的老家、公司在武漢的總部,也坐上了麥粒一直想做、卻還沒法觸及到的職位。
而麥粒的媽媽,從她上大學時,就一直希望她能回到武漢工作。
一場彙報,讓麥粒錯失了重要的人生機會。
正如網上流傳甚廣的一個段子:
“會寫Word 的不如算Excel 的,算Excel的不如做PPT的,做PPT 的不如講PPT 的,講PPT 的不如PPT 彙報的。”
聽了她的講述,我突然明白:我們知道會說話很有用,但就是不會說。
這讓我想到了《演講的邏輯:關鍵的時刻真實、清晰、高效表達》,書中講到:
“人是靠語言與他人溝通的,而且語言還能反過來影響說話者思想,所以當你的語言模式有了邏輯,也許這個生活有了新的節奏。”
這本書的作者陶峻是個标準的理工男。
他曾經在央視做編導,給央視節目演講的名人寫稿子,并輔導他們演講。
在教導名人演講的20年中,陶俊把理工科所學的邏輯思維用在了演講這件事上,整理出一套課程。
他把這套經過好幾年實踐檢驗過的邏輯,寫在書中,詳細教我們如何使用、并提供場景進行練習,讓我們變得敢說話,會說話,從而愛上好好說話。
01 我們為什麼要學演講一提到演講,你可能會下意識地想到舞台、鮮花、聚光燈,而台上的那位演講者自信從容,他時而慷慨激昂、時而風趣幽默。
你也許感覺自己離演講有點遙遠,也許特别渴望上台卻又害怕登台演說。
其實,不隻是站在舞台上的,才叫演講。
它是一對多的表達,是一種通過你的語言,去表達自我、傳播觀點,從而影響一群人的能力。
書中把演講的能力分成三個部分:關于表達與溝通的實用技能、一種有效學習方式、拓寬自己世界的工具。
你看,演講它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首先就是在公開場合說話。
比如我們在職場常會遇到的面試、工作彙報、對下級的激勵還有每年都避不過的年終總結報告;
比如我們在生活中會遇到的婚禮上的發言、飯局上的緻辭;
比如我們人際交往中要進行的感謝、說服、安慰等,它們其實都是一種演講。
所以,學好演講就意味着我們在工作、生活、家庭、人際交往和自身發展方面都會有更優秀的表現。
而我們在準備演講的過程中,會對自己現有的知識、觀念、情緒等進行梳理。
同時,我們還需要把不同的知識串聯在一起進行加工,這就會讓我們以輸入倒逼輸出。
當我們對自己認知進行整理和提升,并“基于理解的學習”進行輸出過程時,又會促使大腦更多地進行創造性的聯想,學習能力也會随之變得更強。
随着溝通能力和學習能力的提升,我們的世界也就被拓寬了。
正如書中所說: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說過一句話:“我的語言的界限,意味着我的世界的界限。”你的認知、想法、觀念,隻有通過合适的語言表達出來,為人所知、為人所懂,才能被賦予價值和意義。”
巴菲特曾講過一個自己的小秘密:
他年輕的時候特别害怕演講,大學時甚至因為害怕當衆發言,而放棄需要公開演講和談話的課程。直到他在奧馬哈從事證券行業,才慢慢鍛煉出來。
記者詢問他,在20歲到30歲之間,養成的哪些習慣是他未來成功的基石。
巴菲特回答說,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演講能力是他在這個時期獲得的最大的寶藏。
你看,學會“演講”這項語言的技能去表達自己,我們的世界會不斷被拓寬。
02 人人都可以來演講嗎?我們說,演講是有目的的社交表達,因此人人都需要。
但我們常會在心理預設各種不利因素,來幹擾和影響這種行為的進行。
有人會問這樣的問題:“我普通話不标準怎麼辦?要不要先去學了普通話再來學演講”?
書中告訴我們,你多慮了。
恰恰相反,“隻有說标準的普通話才能做好演講”正是演講入門者常見的誤區之一。
因為你把演講和播音主持混為一談了。
作者陶峻就說,自己也帶有地方口音,很多字音發不清楚。
但你看,他還是成為一位優秀的演講教練。
畢竟,普通話隻是你的表現方式,表達内容才是你需要更關注的。
就像李雪琴,她的東北口音并不影響她脫口秀讓你捧腹大笑,反而還增加了自己的語音辨識度和特色,成為她的加分項。
也有人會困惑于:“我知識儲備不足,完全沒有什麼東西可講呀。”
誠然,長期的知識積累和人文素養,更能支撐我們的演講内容,這需要我們大量地輸入與輸出,需要我們不斷地刻意練習去打磨自己的核心競争力。
但是也不要認為自己能力不足就不敢開始。
要知道,所有的成長都是一個從0到10000,從弱到強的過程,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同時,學習和準備演講的過程,同樣也是整理和發掘自己的過程。
給自己一些耐性,也給自己一些時間,讓自己有機會成長起來。
不要找借口自我設限,隻有行動,才能更好地突破自己,去探索更大的世界。
03 演講要注意的三個底層邏輯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因為它們基于同一個審美的底層邏輯,同樣,好的演講也有它共通的底層邏輯。
作者在書中給出了12個高效演講的方法,我總結如下:
一場好的演講是基于三個要素為基礎的,第一是真誠,第二是換位思考,第三是提供價值。
因為篇輻原因,我從書中分享3個高效演講的方法,幫你突破自己,開始演講的第一步。
一、換位思考:從聽衆出發。
“一定不要在對聽衆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設計自己的演講,這樣你的工作很可能是徒勞的。”
當你準備去做一個演講的時候,先不要着急确定你的主題,而是先要做足前期準備工作:
你的聽衆是誰?他們有什麼共同特征或共性?比如年齡、性别、地域、行業、認知、行為習慣、普遍關注的痛點……
書中提供了一份聽衆清單,你可以以此為工具,在依次尋找問題、答案的過程中,去獲得更多的信息。
隻有換位思考,從聽衆出發,我們才能正确地開始我們的演講工作。
二、真誠:不說假話。
書中提出,“在演講中(包括即興演講),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說假話。”
你可能會說,我這個人很老實的,從不說假話,所以我也不理解,為什麼要說演講不講假話。
但我想請你想一下,你有沒有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請朋友去KTV唱歌,為了不掃他的興,你說:“這首歌唱得真不錯。”
同事穿了新衣服,問你怎麼樣,你說:“你穿這衣服,好顯年輕”。
你看,我們反對說假話,但有意無意中,假話卻變成了一件常出現的事。
但我還是勸你别說假話,因為人天性是會識别假話的。
書中說了一個學員的故事:
一個30出頭、性格内向的公務員考生,他的苦惱在于,如果面試官問他為什麼要報考警察崗位、自己有什麼優勢時,無言以對。
因為這個崗位,是他為了和妻子在一起的無奈選擇。
而且自己30歲了,和20出頭的精壯小夥子比,他覺得自己的競争力太差。
于是他煞費苦心地編了一套表“衷心”的說辭,說自己從小就向往當警察,可以保護人民群衆的安全……
結果,他自己知道這是謊言,過不去心裡這個坎,于是被人一問到痛處,就開始緊張。
你看,說假話費心費力不說,一緊張就又很容易被人識破,哪怕沒人識破,為了掩蓋這一個謊言,後面可能還需要千百個謊言。
唯一的破解方法隻有一個: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軟肋。
千萬别說“我沒辦法”。
因為所有的問題,都有誠實面對的方法,再微不足道的人,他的身上也有很多故事和閃光點。
比如這個學員,他誠實地面對自己報警察崗的初衷。
但他為了家庭舍棄原來不錯的工作,說明他是個負責任的人,這正是警察這個崗位所需要的。
同時,雖然在年齡上他不占優勢,但作為重點大學畢業的理工男,他的邏輯推理能力和語言邏輯能力都很強。
這樣,放下了心理包袱,選擇說真話的他,輕裝上陣,在後來的面試中就應對非常自如。
所有關于演講的技巧和工具隻有建立在真實的本色上,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三、提供價值:禮物心态。
聽衆來聽你的演講,最少也是付出了時間成本的,所以演講時一定要保持“禮物心态”。
不管是進行什麼樣的演講,你需要反複地問自己,我能夠為聽衆做些什麼?我要送給聽衆的禮物是什麼?
是讓聽衆聽了你的演講有了新的認知?還是感受到能量的提升?或者是釋放了情緒?
所以呀,一定要看重演講内容對于聽衆的價值,多檢查幾次自己準備的内容,把對别人沒有用的東西統統砍掉。
以上這三點内容,不單是指導演講準備的實際方式,也是演講者要遵循的基本原則。
真誠地表達自己真正想說的話,用聽衆喜歡的形式給他們提供價值,而不是隻說聽衆喜歡聽的話。
寫在最後通讀《演講的邏輯:關鍵的時刻真實、清晰、高效表達》,會發現書中沒有套話,作者的價值觀很正。
他給我們講的,其實遠不止是演講的底層邏輯,也是做人的價值觀。
換位思考,從聽衆角度出發,是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學會體諒對方、理解他人,這是人生的必修課。
真誠,不說假話,是因為真實才能打動人心,真實才是通往一切的道路。
提供價值,禮物交換,更是說透社交的本質,人隻有成為更好的自己,才會給别人提供更大的價值。
這是演講最需要的底層邏輯,更應該是我們的人生态度與價值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