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浙江省青田縣方山鄉龍現村稻魚共生系統示範基地。 章勇濤攝(影像中國)
核心閱讀
近年來,我國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不斷推進,各地積極探索文化遺産中的生态價值,科學開發生态産業化發展模式,努力讓農業文化遺産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更大貢獻。
浙江省青田縣,田間流水潺潺,水田裡種稻、稻谷下養魚,原生态的田園風光讓人陶醉。如今,稻魚共生模式已走出青田,在20多個省份得到借鑒發展。
今年7月,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大會在青田縣召開,主題為“保護共同農業遺産,促進全面鄉村振興”。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發起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倡議,“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于2005年成功入選首批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這也是中國入選的第一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
農業文化遺産發揮重要生态功能
青田縣委書記林霞介紹,“以魚肥田、以稻養魚、魚糧共存”的稻魚共生系統,迄今已有上千年的曆史。靠着發掘保護,當地創造了“一畝田、百斤魚、千斤糧、萬元錢”的生态産品價值實現機制。
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副司長侯曜禹介紹,目前,農業農村部已分六批認定了138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分布在29個省份的151個縣(市、區),包括60多種農牧業物種和各類農業生态類型;梳理出408項具有保護價值的農業生産系統,基本摸清了農業文化遺産的底數、類型和分布。經過系統發掘認定,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數量穩步增加,涉及的農業品類不斷豐富,生态類型更加多樣,區域和民族分布持續優化。
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介紹,今年5月,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式通知農業農村部,福建安溪鐵觀音茶文化系統、内蒙古阿魯科爾沁草原遊牧系統、河北涉縣旱作石堰梯田系統獲得認定。至此,中國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總數從15項增加至18項,數量居世界首位。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教授孫業紅介紹,我國18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幾乎涉及農林牧漁各産業、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系統,特色鮮明,也為世界貢獻了新遺産類型發掘保護、利用傳承的中國智慧。
生态農業發展方式大有潛力可挖
“山中客家族,世代梯雲寨。”江西省崇義縣上堡梯田,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作為山地梯田,曆經800多年開墾,以精耕細作和生态循環為特征的農耕體系特色鮮明。記者采訪中看到的一幕場景令人震撼:垂直落差近千米的梯田如鍊似帶,水滿田疇,如同一塊塊銀鏡,陽光流轉,流光溢彩。
“竹林能蓄水,水能潤田地,田地可産糧。”崇義縣水利局局長盧鑫平介紹,梯田系統中,竹林居上,村落居中,梯田依山而建,落差千米,層層梯田綿延而下,河面上水霧升騰,凝成雨,落回山間、河谷、村落,再次灌溉梯田,形成了“竹林 村落 梯田 河流”可循環的生态系統。
“在梯田系統裡,田随山勢地形變化,坡緩地大則開墾大田,坡陡地小則開墾小田。”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委員柏芸介紹,因地制宜是農業文化遺産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啟示。
每年4月前後,江蘇興化,油菜花綻放,塊塊垛田宛如一座座小島。這裡獨特的低窪地水土利用方式和罕見的規模龐大的垛田地貌集群聞名于世。“因地而宜、因水而宜,挖土增高,将低窪沼澤地變成可利用的高質量垛田,創造性地将沼澤地改造成島狀耕地。‘垛上種蔬菜、水溝養魚蝦’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柏芸說。
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曆史研究部主任唐志強說,農業文化遺産大多位于生态脆弱地區,蘊含着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理念,直到今天仍然發揮着生産、生态功能,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有效保護着生物多樣性。
“中國的傳統農業中,人畜廢棄物總會在生産過程中得到循環利用。這正是今天所提倡的生态農業、循環農業的生産方式。”農業農村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李先德介紹,水旱輪作、間作套種、種養結合等高效利用土地的綠色種養方式,仍在農業文化遺産地發揮積極作用,這方面大有潛力可挖,為農業綠色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生态産業化等帶來發展新機遇
“在保護農業文化遺産的同時,要努力實現科學開發利用。”柏芸介紹,農業文化遺産地大多有良好的生态環境、多樣的民俗文化、優美的鄉村景觀。各地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挖掘農業文化遺産在種質資源、文化傳承、景觀旅遊等方面的多種功能、多元價值,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據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研究報告,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帶來的農産品品牌增值在10%—30%,保護與利用對當地居民的直接收入貢獻率接近40%。李先德說,結合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需要,賦予農業文化遺産新的時代内涵,全鍊條開放,打造農業文化品牌,支持高效生态農業、鄉村休閑旅遊、文化創意産業等發展,可有效助力遺産地農民持續增收。
做強第一産業。山東章丘大蔥栽培系統被認定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近年來,章丘開展大蔥良種繁育、工廠化育苗、全程機械化生産等系列配套技術研究,2021年品牌價值達52.91億元。
延伸第二産業。江蘇宿遷的宿豫丁嘴金針菜生産系統入選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宿豫區丁嘴鎮已形成以金針菜為主的優質産業鍊,年産鮮菜600餘萬斤,加工幹菜100萬斤,鎮上多個家庭農場結成合作社聯盟,通過網店把銷售市場從周邊擴展到全國。
拓展第三産業。近年來,農業文化遺産吸引不少遊客,很多農業文化遺産地積極推進農文旅融合,開發相關旅遊産品,将旅遊作為帶動遺産地經濟發展、提升遺産地品牌價值及改善居民生計的重要方式。
“電商、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為農業文化遺産保護利用插上翅膀。”李先德說,鐵觀音茶是福建安溪的代表農産品,近年來,當地接通電商産業鍊,茶業等特色産業持續發展壯大。
“讓農業文化遺産真正活起來、傳下去。”唐志強說,農民是保護、傳承農業文化遺産的主體,讓農民真正受益,農業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才能落到實處。下一步還要發揮好新型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完善共建共享的利益聯結機制,讓發展成果惠及更多小農戶。《 人民日報 》( 2022年09月07日 11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