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漢代的武将官職

漢代的武将官職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05:18:33

緻仕,即退休之意。在古代,退休有着多種表達方式,如"乞骸骨"、"乞身""請老"、"告老"、"懸車"、"告歸"等名詞,皆表示官員退休。

由此可知,古代官吏在年老之後退休,是當時常見的一種社會現象。否則的話,其衍生詞語也不會多如繁星。這要說,了解古代官員之後的退休生活,也能令後人對古代社會有着更加直觀的感受。

漢代的武将官職(漢代官員退休後)1

古代官員劇照

事實上,官員緻仕現象起源甚早。《春秋公羊傳》有記載:"闵子要經而服事,既而曰:'若此乎,古之道不即人心。'退而緻仕。孔子蓋善之也。"東漢經學大家何休有注曰:"緻仕,還祿位于君。"

闵子主動辭官,孔子深以為善,可見古代官員緻仕,是在禮法思想的指引下進行的。故而《禮記·王制》有曰:"五十而爵,六十不親學,七十緻政。"也就是說,古代官員緻仕,不僅符合禮法觀,更加符合道義。

正因如此,在講究君子之風的上古時期,官吏緻仕似乎便成了一個常态。而受禮法思想指導的緻仕制度,也對後代社會産生了一定影響。

尤其是在兩漢時期,封建社會初步發展,倫理道德逐漸成型。官吏緻仕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先進性,從而順利在此時形成一定制度與規模。也正是從此時開始,官吏緻仕對社會中的方方面面,都産生了一定積極性影響。

漢代的武将官職(漢代官員退休後)2

大成至聖先師孔子

一、漢代官員緻仕為何成為一種常态?

官員退休這一現象,漢代并非是首創。但令人奇怪的是,偏偏在這一時期,漢代多數官員都開始遵循這個"潛規則"。

當自己的年紀到了七十、或因病無法繼續堅持的官員,都會主動"還祿于君"。但難免會有人質疑:為何多數官員能如此"自覺"?

漢代官員大批量出現緻仕,其實受當時的曆史條件所影響,因而不妨從教育、社會等方面角度看:

其一,對于封建帝王來說,他們需要一個思想、經濟與文化都高度統一的國家。君王要加強皇權,則必須完善與鞏固社會制度與體系。尤其是等級森嚴的官員體系,與過去的世卿世祿制互相對立。

而官員緻仕制度,也不過是這個浩瀚工程的其中一環而已。倘若具體一些,便是緻仕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官員體系及時"新陳代謝"。

漢代的武将官職(漢代官員退休後)3

告老還鄉

其二,适應兩漢時期的選官制度。自西漢以來,國家選拔人才,也不再隻重視出身與門第。與之相反的是,一個人的品德道義,反而能在一定程度上确定其是否能進入仕途。

因此兩漢奉行察舉制與征辟制,也都是在禮法道德倫理觀下的指導下,才逐漸形成的。察舉制令一批年輕學子進入仕途,而緻仕制度則令一批年老官員退休,将位子給騰出來。這一來一去,有始有終,且都是在禮法觀的指導下進行的。

其三,漢代教育空前興盛。漢武帝在位時期,在長安設立太學,鼓勵士子研究經學。經過曆代帝王不斷推崇。漢成帝末年時,太學博士弟子已經增加至三千人。

官學教育的興盛發展,促進私學教育也蓬勃進步。由此一來,國家人才儲備極大增加,這令漢代官員緻仕的速度也大大加快,而朝廷也不必再擔心新老交替的速度會被延緩。

二、漢代官員退休之後去哪?

漢代官員退休之後會做些什麼?有哪些事情值得他們繼續操勞?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還需要廓清一個前提要件:漢代官員退休之後在哪定居?事實上,這決定了他們的退休生活的主要内容。

漢代的武将官職(漢代官員退休後)4

漢代官員交談時場景

(一)回封地

衆所周知,漢代官員封侯以上,都有着自己的封地。如王稚君,"家在趙國,常山廣望邑人也。以宣帝舅父外家封為侯,邑五千戶"。而能資格從緻仕這個流程的,無一不是高級官員。既然如此,他們中必然有相當一部分人,會選擇自己的封地。

有一個理由很現實,因為隻有回到封地,他們才能更加舒适的進行自己的養老生活。另外還有,漢代官員的退休金并不多,因此多數封侯了的官員,還是要依靠封地來解決溫飽問題的。

(二)回祖籍地

據相關史料記載,漢代官員在緻仕以後,多數選擇返回自己的祖籍地。

一方面,古人有"落葉歸根"的傳統觀念;

而另一方面,古人也希望自己退休之後,能夠光耀門楣。

如漢代大臣薛廣德,"東歸沛,太守迎之界上。沛以為榮,縣其安車傳子孫"。有些古代官吏在退休之後,還會享受皇帝對他們的特殊待遇。

《漢書》也有記載:"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設祖道,供張東都門外,送者車數百兩,辭決而去。"

漢代的武将官職(漢代官員退休後)5

漢代銅磚上拓印的馬車

(三)常駐京都

一般情況下,退休之後能常駐京都的,無一不是品階較高的官吏。他們或身份尊貴,或立下過不世功勳;即便是退休以後,朝廷也依舊會給予它們一定的榮耀。

如西漢名臣韋賢在退休之後,還被朝廷賜予"加賜第一區"。除此之外,這些名臣還享有一定的政治待遇,算是頗為風光。

三、漢代官員退休之後幹什麼?

根據以上結論,漢代官員在退休之後,會根據養老地區的不同,對自己的養老生活進行适當的調整,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歸隐生活

漢初奉行黃老之學,皇帝們主張無為而治。盡管漢武帝繼位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儒家這一套道德倫理觀,依舊難以在短時間内對所有人群造成影響。

相反的是,漢代隐逸之風反而愈發流行。尤其是在東漢時期,道家逐漸興盛,不少人開始崇慕歸隐生活。這一思想,也是魏晉玄學的萌芽。

漢代的武将官職(漢代官員退休後)6

漢朝隐逸之風時期的文人

西漢末年,王莽擾亂朝綱,不少忠臣為表明自己對漢室的忠心,遂稱病緻仕。西漢名臣陳鹹,見王莽無道,于是便"即乞骸骨去職"。

他當時還有三個兒子,也在父親的安排下辭官歸鄉,"相與歸鄉裡,閉門不如,猶用漢家祖臘"。原因是官員無力改變社會現實,便隻能選擇隐居家鄉,以明哲保身。

(二)開設學館、教授弟子

緻仕官員回到家鄉之後,不止是崇慕隐逸之風,也有一部分人選擇開設學館,并著書立說。顯然,這受到了當時的教育環境影響。

前文中提到,選官與緻仕作為一來一去,都是儒家禮教下的一種制度。其原因是漢代帝王開始注重儒家與封建社會的緊密聯合。

漢代的武将官職(漢代官員退休後)7

漢武帝劇照

漢武帝獨尊儒術,并在長安設立太學,便是在大力推行經學教育。後代帝王也有樣學樣,多次公開宣揚經學。在此情形之下,不少出身寒門的年輕學子,也能通過鑽研經學如願進入仕途。由此一來,全國各地掀起了一陣私學之風。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漢代推行經學入仕,這自然令官員整體的文化水平,得到迅猛提高。再加上察舉制的推廣,不少官員都是頗負盛名的當代大儒。

如馬融、鄭玄、董仲舒、何休等人,皆有滿腹經綸。他們在回到家鄉之後,也會繼續潛心研究學習。東漢光武帝時期,大儒王充緻仕以後,不僅繼續經學研究,還開設學館、教授弟子并著書立說。

《後漢書·王充傳》記載:"年漸七十,志力衰耗,乃造《養性書》十篇,裁節嗜欲,頤神自守。"

漢代的武将官職(漢代官員退休後)8

王充《論衡》

在教授弟子這一方面上,東漢經學大家馬融頗為出色。

《後漢書·馬融傳》記載:"融才高博洽,為世通儒,教養諸生,常有千數。涿郡盧植,北海鄭玄,皆其徒也。善鼓琴,好吹笛,達生任性,不拘儒者之節。居字器服,多存侈飾。嘗坐高堂,施绛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

(三)參與朝會

高祖劉邦以孝治理天下,後代帝王嚴格恪守這一準則。而主張孝義,則需要養老、敬老。帝王為表明國家敬老之意,會給予一部分緻仕官吏繼續住在帝都,并給予他們一定待遇。

正因如此,有些古代官吏也退休之後,依舊能積極參與朝會。甚至有部分德高望重的長者,并重新啟用。如漢代名臣胡廣,乃是六朝元老,"禮任甚優,每遜位辭病,及免退田裡,未嘗滿歲,辄複升進"。

四、結語

從以上三個主要活動,不難得出一個結論。大多數緻仕官員的養老生活,都與自己的家鄉密不可分。有些忠臣厭倦朝局,選擇歸隐不仕。

漢代的武将官職(漢代官員退休後)9

漢代隐者

有些大儒開設學館,培養弟子;還有些官員心系家鄉,甚至拿出自己的私人财産,幫助家鄉進行建設。正因如此,漢代官員在家鄉進行養老活動,才是當時社會的主流常态。

需要指出的是,鮮少有退休官員能在封地内進行養老。原因很現實,皇帝不放心他們在地方上。為了收回其權力,皇帝也時常以各種理由将他們留在京城以起到監督之用。


參考文獻:

《漢書》

《尚書》

《禮記》

《後漢書》

《白虎通義》

《春秋公羊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