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24 08:20:23

第十五篇第3章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賜:即端木賜,字子貢,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孔門十哲”之一,“孔門四科”中言語科的代表。

子貢是衛國貴族,衛國賢大夫、孔子好友蘧伯玉的外孫,子貢從事國際貿易,富可敵國,被後世尊為儒商鼻祖,“财神”。

子貢曾做過魯國和衛國的國相,政績突出,他又是個出色的外交家,曾為了保全魯國,全憑自己一張嘴,達到了“存魯,亂齊,破吳,強晉,而霸越”的目的,吳國的滅亡和他有直接的關系,後人又把子貢奉為縱橫家的鼻祖。

子貢富而有禮,又是個尊師模範,孔子去世後,他為孔子守孝六年。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論語史鑒既要多學而識)1

予:推予也!會意字,最早見于戰國古陶裡,尚未見于甲骨文中。予字像用手舉物交付給别人的樣子。

也有一說,予像上下兩個織布梭子尖端交錯之狀,其中一隻還有線引出,用來會梭子推來推去之意。

予的原義是授予、給予,如《老子》:“将欲奪之,必固予之”。延伸指贊許、稱譽。如《荀子》:“言味者予易牙,言音者予師曠。”又如《詩·小雅》:“君子來朝,何錫予之。”

予也通餘,代詞,指第一人稱,如周敦頤的《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論語史鑒既要多學而識)2

識:這裡的“識”應該讀成zhi,記住的意思,多學而識,即多學習并把它死記硬背下來。

然:燒也。形聲兼會意字。從火,肰(rán)聲。肰指狗肉,然就是以“火”燒“犬”之“肉”,“然”字本義指燃燒。

如《孟子·公孫醜上》:“凡有四端(仁、義、禮、智)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後因被借用作代詞、歎詞、副詞、連詞、助詞等,本義反被掩蓋了,為便于區别,人們又在“然”旁增加形符“火”,造了個從火、從然、然亦聲的會意兼形聲字“燃”。從此,“燃”專職指燃燒,“然”則用于各種假借義。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論語史鑒既要多學而識)3

然可作肯定詞,如《玉篇》:“許也,如是也。”

然也有“如”意,如《禮·檀弓》:“貿貿然來。”又承上接下語。如《禮·曲禮》:“然後客坐。”

然也作指示代詞,意為如此、這樣,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然也可以作為轉折連詞,如“此事雖小,然亦不可忽視”。

然也可以用在形容詞或者副詞的詞尾,表示狀态,如欣然、飄飄然。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論語史鑒既要多學而識)4

貫:錢貝之貫也,會意字。從毌(guàn),從貝。“毌”是貫穿之貫,象穿物之形。

貫的本義:穿錢的繩子。如《漢書》:“都内之錢,貫朽而不可挍。”又如《詩·小雅·何人斯》:“反爾如貫。”

舊時用繩索穿錢,每一千文為一貫,如《水浒》:“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錢三千貫。”

貫也指事情,事例,如《論語·先進》:“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

貫也指條理;系統,如《三國志·鄧艾傳》:“魚貫而進。”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論語史鑒既要多學而識)5

貫也指罪惡,如《書·秦誓》:“商罪貫盈,天命誅之。”又如:“惡貫滿盈”。

貫也指祖籍;籍貫,如唐·白居易《新豐折臂翁》:“翁雲貫屬新豐縣,生逢聖代無征戰。”

貫也指侍奉,如《詩經·魏風·碩鼠》:“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貫也通“慣”,指習慣,如《孟子·滕文公下》:“我不貫與小人乘,請辭。”

貫也是一種中華稀有姓氏,《左傳》記載:“周初分魯侯以貫國之鼎。”其後或以國為氏。漢初有趙國的相國貫高。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論語史鑒既要多學而識)6

全文理解為:

孔子說:“子貢呀,你以為我的知識隻靠多學然後死記硬背得來的嗎?”子貢說:“對呀,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還把反複實踐并勤于思考貫穿其中。”

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否定自己的博學多才隻靠“多學而識”的,而是靠“一以貫之”得來的。

那麼什麼叫“一以貫之”呢?《論語》中記載了孔子曾說的另外一句話:“吾道一以貫之”。當時的弟子們都不理解其意,曾參認為此“道”指“忠恕”,後人基本認同。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論語史鑒既要多學而識)7

朱熹等先賢認為,孔子這裡說的“一以貫之”,也指忠恕之道,這顯然是不符合本文的語境的。

孔子的“吾道一以貫之”,說的是“道”,屬于德的範疇,而此時的“予一以貫之”說的是“學”的範疇,和“忠恕”怎麼搭得上關系呢?

清代的劉寶楠(江蘇揚州寶應縣人)認為:此處的“一”應該指躬行,并說:“聖門之敎,行尤為要”。并說《中庸》有雲:“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學、問、思、辯,多學而識之也,笃行,一以貫之也。

清代語言學家王念孫(江蘇揚州高郵市人)認為:“一以貫之”的“貫”不是指貫穿,而是“行”的意思,他還舉例說:《荀子》中的“為之,貫之,積重之,緻好之者,君子之始也”,其中的“貫”就是行的意思。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論語史鑒既要多學而識)8

《漢書》裡有一句:“以次貫行,固執無違”,其中的“貫”也是行的意思。

孔子是非常重視“行”的,他關于行的言論非常多,比如:“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又如:“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孔子還把“行”作為其教學的重要内容:“文、行、忠、信”。

行主要指德行:“在心為德,施之為行”。也指實踐,踐行。

也有一說:這裡的“一”指事物的總規律,“一以貫之”即以“一理”而通萬事萬物。

如《道德經》有雲:“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甯。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學習要勤于思考,舉一反三,總結規律,這樣才能一通百通,《莊子》有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随無涯,殆已!”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想用有限的生命獲取無限的知識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要總結規律,得出萬事萬物的“道”。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論語史鑒既要多學而識)9

既要“多學而識”,也要“一以貫之”

中國古代的哲學家一定也是個實踐家,這點是和西方哲學家區别最大的地方,比如孔子提倡“仁”的思想,同時,孔子自己就是個仁人,老子提倡“道”,同時,他就可以代表“道”,“道法自然”的“道”就是指“求道”的人。

西方的哲學家卻不一樣,他們可以提出很多理論,但他卻不一定有實踐過,他們表面道貌岸然,私下也許非常不堪。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論語史鑒既要多學而識)10

孟子有個叫樂正克的學生,寫了一本書叫《學記》,其中提到“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意為:隻是記誦書本,以資談助或應答問難的學問。對學問未融會貫通,不成體系。這樣的人是不能成為老師的。

孔子說“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反而能從學過的知識裡,通過思考,發現新的東西,這樣的人倒可以為師。所以,學習一定要通過實踐、思考才能算博學。

我們今天評價一個人的學識,往往會說博學多識,其實很多都是“記問之學”,孔子是很不屑這樣的。

學問始終要知行合一、學思結合、體用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學問應該來自于實踐,用于實踐。學問是理解性的而非記憶性的,因為理解才是連貫的,成體系的。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論語史鑒既要多學而識)11

韓愈曾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隻會敎孩子看書識字怎麼能算老師呢?

《學記》還提出:“不興其藝,不能樂學”。這裡的“藝”指學習中學到的技能,如果不從實踐中鞏固這些技能,就不能“樂學。”

樂正克認為:學習一定要樂學,不是苦學,想樂學,就一定要在實踐中學。從實際操作中體會學習的樂趣,提高動手能力。

《學記》還提出:“時敎必有正業,退息必有居學”。時敎指學校教育,退息指回到家裡休息時。

在學校要認真學“正業”,回到家裡,要有“居學”。居學的内容很廣,可以是複習學校所學内容,也可以是實踐學校所學知識,也可以是學習自己的業餘愛好。

論語學而篇經典語錄(論語史鑒既要多學而識)12

教與學要相互配合,學校不能給學生太多壓力,學生要有充分的休息,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最後要在實踐中鞏固所學。

學生還要有自己的課外興趣愛好,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全面發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