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理念的重建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理念的重建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30 02:52:04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理念的重建?《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2022年版)》強調素養導向,推進以學科實踐為标志的育人方式變革學科實踐是具有學科意蘊的典型實踐,是學生運用該學科的知識(概念)、思想與工具,整合心理過程與操控技能(動手),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的一套典型做法學科實踐的提出,對于探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現了對于知識的實踐來源和應用導向的深化理解,回歸了素養時代人才的培養本質,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理念的重建?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理念的重建(探究教學如何在新課改中煥發生機)1

新課改背景下教學理念的重建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标準(2022年版)》強調素養導向,推進以學科實踐為标志的育人方式變革。學科實踐是具有學科意蘊的典型實踐,是學生運用該學科的知識(概念)、思想與工具,整合心理過程與操控技能(動手),解決真實情境中的問題的一套典型做法。學科實踐的提出,對于探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現了對于知識的實踐來源和應用導向的深化理解,回歸了素養時代人才的培養本質。

影響探究成效的若幹誤區

探究教學方法的曆史可謂源遠流長。蘇格拉底“産婆術”教學法具有探究性,通過提問讓對方盡可能多地參與對問題的探索。20世紀初,美國教育家杜威主張“從做中學”,認為學習不是靠死記硬背獲取知識,要關注知識的獲得過程,促進了探究式教學的萌芽和産生。20世紀中期,教育家施瓦布提出“探究式教學”的主張,由此探究式教學在美國開始普及,逐步成為世界各國課堂教學的主流方法。

2001年開始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推動了探究的實踐,但是并沒有真正普及和深入,現實中存在“虛假探究”“淺層探究”“僵化探究”甚至“探究缺失”的現象,在認識上和實踐中還存在一些誤區。

誤區一:科學探究這一詞彙在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一些人認為探究隻能在物理、化學和生物等課堂上發生。教師會潛意識地将探究與科學學科聯系起來,導緻探究沒有大範圍地在所有學科開展。誤區二:無論探究性課程還是探究性活動,僅有活動的形式,缺乏對于知識的結構化探究和建構,導緻知識的虛化以及探究的淺層化。誤區三:探究活動過于程式化和模式化,探究學習較少與學科特征和内在邏輯結合起來,缺乏在常态化的課堂中開展。誤區四:當下還存在着一種看法,認為學生必須先學習一定的知識,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夠開展探究和解決問題。這樣導緻探究通常隻發生在教學的最後環節,或者僅僅成為點綴。

新課程改革下探究的重要性更加凸顯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提到: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學習,加強知行合一、學思合一、倡導“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義務教育階段各科課程标準中,物理、化學、生物、科學四門課程明确将探究作為學科培養的核心素養之一,通過課程培養學生能像學科專家一樣,提出學科問題,并針對問題進行合理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并收集證據,分析證據并得出結論,對結果進行解釋與評估,準确表達觀點,反思探究過程與結果。語文學科課程标準還明确了學段目标,并從四個學段分别對“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表達與交流”“梳理與探究”四個方面提出了探究的具體要求。

即使其他學科的核心素養沒有明确提到探究,但是其落實和達成與探究存在着内在和必然的聯系,如曆史學科的“史料實證”、地理學科的“人地協調觀”等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需要學生通過探究來實現。顯而易見,新課程改革對探究提出了更高和更具體的要求,既體現在育人導向和培養目标的層面,又落實在育人方式和課堂方式上。

新課程倡導“大觀念”“大單元”“大問題”“大主題”的設計,并以此引領學習,之所以倡導大主題、大概念,是因為要從關注學科的碎片、零散知識,走向學科的結構、規律和核心概念,追求知識、能力的應用和遷移。在這些方式的牽引下,學科知識往往以問題、項目、主題和概念的方式嵌套在學習任務之中,這樣倒逼學生通過探究、調查、分析完成任務,而不是簡單地聽課、記憶、背誦,這給探究留出了廣闊的空間。學生需要從問題出發,調動知識、經驗和資源,獲取和整合信息,并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

還有,新一輪課程改革強調課程内容的結構化,按照核心的、關鍵的概念、原理、方法和價值組織課程内容。學生隻有在任務的牽引下,通過探究才能對知識體系有完整和深刻的認識,在知識間建立内在的聯系,并拓展和深化學科基本概念、原理,具有學科專家一樣的思維。學科實踐和跨學科實踐同樣如此,要求學生通過探究建構大觀念,并通過“身體參與和親身經曆”的表現形式,應用和活化學科知識。

開展高質量探究需要多種要素協同

高質量的探究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經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和運用知識的過程,還能讓學生在解決具有現實意義的真實性問題中,促進批判性思維、社會協作、創新思維的培養。高質量探究的發生通常需要多種要素協同作用才能發生。

高質量的探究需要一個支持“冒險”的環境。這就意味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要視學習和探究過程中産生的“錯誤”為教育資源;要設計答案不唯一的開放式問題,概念化和證據比“正确答案”更重要;所有想法都可以分享,重視讨論想法或觀點背後的可能性解釋,而不是答案本身。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創造機會讓不同的觀點發生碰撞,促進學生不斷修正、調适和改進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思維的高階發展和核心素養的發展。

探究隻有與學科本質結合起來,才更具有生命力。教學設計隻有符合探究式教學的本質,體現學科的特征,學生才能在教師提供的“學習支架”支持下自主探究、合作探索,并解決問題。教師應該關注探究本身的目的和意義,強調在問題解決中滲透學科思維模式和探究方式,讓學生通過探究的過程理解、運用和應用知識,深刻理解知識的創生價值和現實意義。

高質量的探究還需要真實複雜的情境。當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與學習内容建立起聯系,與生活中真實、複雜的問題發生緊密的聯系,情境才會真實自然,探究才會深入有效。如果僅僅停留在獲取事實和信息的層面,或者生搬硬套固定模式,探究既無價值和意義,也無必要,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更無實際作用。

(作者系上海市進才中學東校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2年11月04日第10版

作者:鄭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