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任督二脈,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金庸小說中高深奇異的武功絕學。在武俠小說中打通了任督二脈就意味着脫胎換骨,武功突飛猛進。實際上任督二脈并沒有那麼神秘,但它們防病治病的功效及養生價值卻的确存在。
任脈有妊養、妊娠之意,總管所有陰經的經氣,為人體陰脈之海。它在人體是如何循行分布的呢?分布在任脈上的穴位又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呢?帶着這些問題今天我們就學習一下任脈的有關知識。
任脈的循行路線,任脈起于胞中,下出于會陰,經陰阜,沿腹部正中線上行,經咽喉部(天突穴),到達下唇内,左右分行,環繞口唇,交會于督脈之龈交穴,再分别通過鼻翼兩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陽明經。任脈分布于人體的前正中線和頭面部,而胸腹部正是人體重要髒器所在。
根據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規律,任脈下腹部的穴位主治下焦病,主要是腎、膀胱、大小腸等疾病,也就是泌尿生殖系統及腸道疾病。位于上腹部的穴位治療中焦病,主要是脾胃、肝膽疾病。位于胸部的穴位治療上焦病,主要就是心肺疾病。我們重點學習關元、神阙這兩個穴位。
關元,關是指機關,元是指元氣,這個穴位是下焦元陰元陽出入之處。關元是人體下丹田所在,也是養生家聚氣凝神之所。關元位于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的地方。找的時候在肚臍和恥骨聯合中點假想一條線,上五分之三處就是該穴。
關元主要治療下焦病,包括泌尿系統、男科病、婦科病及腸道病,關元常用來治療婦科病。《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痛,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說明任脈和女子月經有着密切的關系。
關元是下焦元陰元陽所在之所,善于補益虛損,治療經帶胎産諸疾病中的虛證。《續名醫類案》就記載說,明代的名醫薛立齋治一産婦,産後出現四肢厥逆、自汗、腹痛、洩瀉、腸鳴,認為其是陽氣虛寒,于是使用生姜、附子、人參等中藥,但都未見明顯好轉,仍有腸鳴、腹痛的症狀,後來給産婦艾灸關元百餘壯,患者病情逐漸出現好轉。
關元還是強壯保健的要穴。南宋醫家窦材推崇灸治,托名扁鵲撰有名著《扁鵲心書》,書内記載,南宋紹興年間的江湖大盜王超,每當夏秋之交,即以艾火燒灼關元千柱,久而久之,不畏寒暑,即使不食數日亦能忍受,年逾九十歲,仍然精神矍铄,面色豐潤。
實驗研究也證實,針刺關元可以調節氣虛證小鼠神經、内分泌、免疫功能的失調,顯著提高氣虛證小鼠耐疲勞的能力。現代針灸臨床中有“針必取三裡,灸必加關元”的說法。關元善于溫補腎中陽氣,而足三裡善于調節脾胃功能,這兩個穴位都對人體的神經、内分泌、消化系統等功能進行調節,可以起到有病治病,無病防病的作用。
神阙,神就是元神,阙是指缺口。這個穴位是元神出入之處,所以命名神阙。神阙是最好找的穴位,位于肚臍正中。肚臍是人體出生是臍帶脫落之後留下的瘢痕,是人體生命之根蒂,它是胎兒先天從母體獲得營養的通道。
中醫認為它是人體氣機運轉的樞紐,氣通百脈,布五髒六腑,就好比是人體後天的加油站,能通調百脈,補虛培元。所以說穿露臍裝的做法對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将人體本該固護之處,坦露于外,極易受到風寒侵襲而産生疾病。肚臍還是人體角質層最薄的地方,且皺褶較多,不易消毒。所以一般不針刺。
神阙臨床常用于治療腹瀉,比如腸易激綜合症多是由于情緒緊張,飲食失調等造成腹痛、腹瀉等症狀,而五更瀉又稱黎明瀉,表現為黎明起床時腹痛、腹瀉。小兒腹瀉常見于秋季,是小兒消化系統的常見病。隔姜灸神阙或是藥物貼敷神阙,對上述疾病都有較好的效果。
神阙還用來治療低血糖暈厥,中暑,暈針等引起的虛脫。症狀是面色蒼白,神情淡漠,四肢厥冷,汗出脈微,中醫稱之為亡陽。根據孤陰不生,獨陽不長的陰陽互根原理,元陽外脫必從陰救之。
任脈是陰脈之海,取任脈的神阙,又因穴當臍中,為元氣所在,艾灸已回垂絕之陽,陽氣複則神蘇矣。臨床艾灸神阙,不拘壯數,直至肢暖脈起症狀改善。操作時用幹淨的食鹽填平臍部,上面放置直徑2~3厘米,厚0.2~0..3厘米的生姜一片,在放置艾柱施灸。神阙的應用廣泛,那麼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臍療呢?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肚臍填藥治病的記載。發展到清代吳師機所著的《理瀹骈文》中就有臍療治療内外婦兒各科疾病的藥方。肚臍是人體角質層最薄弱之處,有利于藥物吸收彌散。祖國醫學認為,神阙可以通調百脈,補虛培元,所以特别适合治療脾胃虛弱的洩瀉,比如小兒腹瀉、腸易激綜合征等,還有中暑,中風昏厥,都可以使用神阙隔鹽灸的方法治療。
另外,神阙治療痛經效果也很好,可能很多人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從理論上講,神阙可以治療一切婦科病。我們稍微歸納一下就會發現,婦科病大都于沖任督帶這4條經脈相關,而神阙一個穴位就通4條經脈。神阙在治療痛經時不針刺,而用隔物灸,也就是俗稱的臍灸。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