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有謠言,自己就懊惱,那就中了造謠者的計了。——魯迅
話雖如此,可當你真的身處謠言風暴的中心,被所有人指指點點的時候,那受盡委屈的滋味隻有自己知道。對此,李銘媽媽(化名)就深有體會......
一天,李銘媽媽收到了好友發來的“花邊新聞”,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自己竟成了“第三者”,绯聞後還附有自己的照片!李銘媽媽又氣又急,便順藤摸瓜找到了信息發布者王某,想問個究。
原來,王某之前在學校家長群中吃到一個大“瓜”,有一位母親在群裡發布了自己老公與李銘媽媽“交往異常”的聊天記錄,王某想起自己兒子就有一個同學就叫“李銘”,吃瓜上了頭的她連忙去朋友圈裡找到了李銘媽媽的照片。
未經核實便并連同聊天記錄一起發到了自己擔任群主的500人“吃瓜群”裡。卻不知自己已犯下大錯,此李銘非彼李銘,二人隻是同名同姓。
此事發酵迅速,衆人均認為照片中的李銘媽媽就是事件中的“第三者”,這給無辜的李銘媽媽惹來了不小的麻煩,于是她一怒之下将王某告上法庭,要求其公開道歉,并賠償精神損失費100000元和律師費6000元。
在“娛樂至上”之風盛行的今天,大到明星“塌房”,小到鄰居出軌,仿佛事事都能成為吃瓜群衆的談資,諸如本案中的八卦群也并不少見,然而大家不了解的是,像王某這樣的行為實則已經涉嫌違法。
法院經審理,認定王某的行為侵犯了原告的名譽權,原因如下:
1、本案王某出于看熱鬧的心态,在自己為群主的500人微信群中主動引起話題讨論,并未經核實,擅自将原告照片發至微信群内,未盡到謹慎的注意義務,主觀上存在過錯。
2、王某直接将花邊新聞指向原告本人,張冠李戴,誤導他人以為原告是“第三者”,已經明顯超出自由表達的合理限度,在一定程度上貶低了原告人格,造成了原告社會評價降低的後果。
3、王某雖事後在群内澄清了此事,但該“吃瓜群”人數衆多,且該事件傳播、發酵速度較快,對原告的個人名譽造成的負面影響難以挽回,也會因此給原告造成一定的精神傷害。
由此,法院對原告要求被告發布道歉聲明及賠償精神損失費的訴訟請求均予以支持。
被告王某表示同意發布道歉聲明,但原告主張的精神損失費和律師費金額過高,她隻願承擔部分。
最後,法院根據被告過錯大小及事件後果嚴重程度,綜合考量作出了判決:詳見文末解析~
其實,人們“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圍觀心态一直以來都存在,八卦一下也無可厚非。但是,在互聯網、自媒體高度發展的今天,每個人都有可能在瞬間成為輿論風暴的中心點,任何“不得體”的行為都有可能成為供他人品鑒的“瓜”,在線“吃瓜”也演變成了人們重要的娛樂方式。而由此衍生出的信息傳播亂象則需引起我們的注意。
目前,人們習慣于通過微信等社交工具進行日常溝通,而各類群聊由于具有信息共享性、開放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成為了人們的輿論廣場,而近年來在微信群裡發布不當言論侵犯他人名譽權的糾紛也不斷增多。
因此,無論作為普通群員還是群主、管理員,我們都需明白微信群、朋友圈雖為網絡虛拟空間,但絕不是法外之地!
平時在聊天時,應有意識地維護群内的良好風氣,不發布違法違規内容、來源不明的未經核實的信息,不擅自轉發他人照片并散布不實言論等。群主更要擔負起群内治理的主體責任,避免讓群聊成為部分人“惡趣味”的沃土。
另外,政府也應從制度立法層面加強此類亂象治理;平台也應加強科技創新,為亂象治理提供技術支撐。隻有多方通力合作,才能減少甚至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娛樂應有底線,合法表達也有邊界。侵犯他人的合法權益、觸碰法律底線違背道德底線的行為,必将受到法律的嚴懲!
解析
被告王某通過微信朋友圈、某公衆号向原告公開發布賠禮道歉聲明,保留三天不删除;
若王某未履行上述判決主文确定的義務,法院将在本市任一市級報刊上刊登相關的賠禮道歉聲明,産生的費用由王某負擔。
同時,法院根據案件實際情況,酌定被告賠償原告精神損害撫慰金3000元,律師費4000元。
對此,您認為合理嗎?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卧室改廁所?樓下業主“頭頂”馬桶将鄰居起訴,法院判了
北京夫妻280萬買到價值500萬的房子當婚房,結果發現是“兇宅”
男子在女友孕期出軌,竟好意思追回16萬彩禮?判決結果引熱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