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灣跨海大橋 郭文銳 攝
中新網嘉興5月1日電(胡豐盛 郭文銳)站在“海天一洲”觀景平台向遠處眺望,杭州灣跨海大橋的壯麗與秀美盡收眼底,5月1日,是杭州灣跨海大橋通車十周年,十年來,這座大橋給浙江海鹽帶來的不僅僅是“100公裡”交通裡程的縮減,更是翻天覆地的開放發展。
“海鹽在大橋開通之後,接軌大上海、融入大灣區、走向全世界。”海鹽縣副縣長陳建平如是說。
地處杭州灣“大灣區”北側的海鹽,霸居着浙江北部53.48公裡最長的海岸線。2008年5月1日,杭州灣跨海大橋開通,作為北橋頭堡的海鹽從交通末梢一躍成為長三角交通樞紐,朋友圈從嘉興擴大至全球。
萬好食品速凍蔬菜 郭文銳 攝
開放型經濟 中歐全方位合作
1945年在德國成立的伍爾特,是裝配工具及緊固件領域的全球領導者。2015年,伍爾特大中華區供應鍊中心項目在中德兩國總理見證下簽約,2016年4月正式進駐海鹽。
“這邊聚集了很多符合我們企業采集标準的供應商,超過70%的零部件是通過大橋運輸,下個月也有部分來自北美和南美的産品運送到這裡進行集中檢測。”伍爾特大中華區總裁Larry介紹說。
依靠大橋帶來的區位優勢,海鹽打造中歐城鎮化合作平台,吸引了丹麥丹佛斯集團,德國克勞斯瑪菲集團,法國阿海琺等世界知名企業落戶。
“大橋給企業運輸帶來了便利,它也真的很美。”Larry如是盛贊杭州灣跨海大橋。
以橋為媒,海鹽的中歐合作不僅是在經濟技術方面,也融入了環保等新理念,與丹麥松德堡市的合作項目“零碳屋”就展示了當地的綠色低碳、環保節能和可持續發展理念。
“在我右手邊是一個世界級的最高認證,美國Leader國際獎章的鉑金獎。”零碳屋解說員介紹道。
低碳的理念深入到這座三層建築的角角落落,光伏發電、風力發電、雨水回收、智能采光……這座國内首個“零碳屋”讓海鹽在綠色發展的道路上接軌丹麥,走向國際。
鄉村振興最優解 産業帶動就業
一座橋改變一座城。十年以來,在大橋的連鎖反應下,海鹽這座城在開放型經濟和鄉村振興之路上穩步前行。
“公司現在吸納了周邊400多人就業,每年助力農戶增收600萬元(人民币,下同)。”在海鹽縣沈蕩鎮,萬好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艾荒原說,由一顆青菜心起家,萬好食品已經成為集研發、種植、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綜合型農業龍頭企業。
按照“企業 合作社 基地 農戶 家庭農場”的産業化經營模式,艾荒原介紹,如今,萬好食品已與3.2萬農戶組成了利益聯結體,在當地建有8條脫水蔬菜生産線,2條速凍蔬菜生産線,其中不少産品出口到日、韓等國。
“我們與農戶簽訂保證書,保證不低于市場價格進行采購,農戶們則保證蔬菜供應。”艾荒原說,這樣的模式也給農戶們的蔬菜銷售提供了安全保障。此外,萬好食品通過引導農民以土地經營權流轉入股,形成了5000畝種植基地,助力農民每年固定增收400餘萬元。
海甯因橋而變。大橋給海鹽企業發展帶來了便捷交通與美好前景,企業的壯大又給海鹽人民帶來了穩定就業與豐厚收入。2017年,海鹽全縣實現地區生産總值460.1億元,财政總收入71.16億元。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到32177元,連續十年增長幅度高于城鎮居民。
“大灣區”建設 從接軌上海到融入上海
借橋出海,近年來,海鹽按照“主動接軌上海,積極參與長三角合作與交流”的戰略部署,全面接軌上海示範區建設,以承接上海非核心功能疏解為突破口,出台接軌上海行動計劃。
海鹽縣副縣長陳建平介紹說:“僅海鹽經濟開發區就從上海引進項目70個,累計總投資超過100億元。”
以承接非核心功能疏解為突破口,海鹽在推進産業、基礎設施、園區平台、社會事業、人才科技五大領域與上海實現了合作接軌。其中,秦山核電站與上海賀電實業公司對接,共建浙滬核電關聯産業共享區。
海鹽經濟開發區與上海浦東信息化發展研究咨詢中心共建智能裝備産業園;與浦東康橋實業集團共建海鹽科技創業園;武原新區與川沙精工園共同建設了海鹽川沙精工園……
目前,海鹽開發區擁有總投資億元以上項目40個,10億元以上項目3個,引進直接來自上海或與上海公司關聯項目53個,接軌上海内資實到資金103309萬元。
除了經濟合作之外,海鹽還實現了與上海交通卡的互通共用,居民醫保可在上海490家醫院進行實時結算,也讓兩地人民生活更近一步。
如今,在杭州灣跨海大橋十周年之際,對于海鹽來說,滬嘉甬鐵路工程項目的實質啟動無疑是如虎添翼,未來,坐擁跨海大橋與跨海高鐵,海鹽在長三角的融合發展空間更加可期。(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