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滿後一個節氣是什麼?“小滿”、“芒種”節氣名考,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小滿後一個節氣是什麼?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小滿”、“芒種”節氣名考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節氣已過小滿,這篇文章就有說說小滿與芒種,古人命名這節氣名太有講究了。
這是我明天(2017.05.25)将出版的《北京晚報》獨家專欄“一方鈎沉”(每周四出版)上的專欄稿,摘部分提前發到“梧桐樹下戲鳳凰”頭條号上,供網友先讀。大樣已出來了,見下圖——
眼下,節氣已過“小滿”。小滿過後天氣越來越火熱,完全進入夏天。古人的生活會有什麼變化呢?最明顯的是,在心态和行為上古人均有調整:不取“大滿”,而說“芒種”;流行“食苦”,開始“嘗新”;忌“小滿水”、強調“夏不坐木”……
要說“小滿”節氣之後的古人生活,得先從“小滿”這個節氣說起。
大家發現沒有,二十四節氣一般都有對應關系,如代表四季的,有“立春”、“立秋”、“立夏”、“立冬”,四季輪回,一目了然。不同季節節氣之間也會有回應現象,如“春分”與“秋分”互應,“夏至”對應“冬至”……
(小滿後農人勞作,《天工開物》插圖)
具體到以“小”與“大”命名的節氣,相鄰對應關系更直接——有“小”必有“大”,即《易經·泰卦》中所說的“小往大來”。如“小暑”之後有“大暑”,“小寒”之後有“大寒”,但是在“小滿”之後,卻不是“大滿”,而是“芒種”。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在二十四節氣中,“小滿”與“芒種”不隻字面上對應不起來,就是字義也是所有節氣中表達最不直接的。二十四個節氣多以氣候和環境之特征來命名,隻有“小滿”與“芒種”比較特殊,最不好理解。
古人也已意識到這一點。宋馬永卿《懶真子》記載了時人的疑惑:“二十四氣其名皆可解,獨小滿、芒種說者不一。”明郎瑛《七修類稿·天地類》“小滿芒種”條更直接地以時人口氣提出了疑問:“二十四氣有小暑、大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何以有小滿而無大滿也?”
(小滿後即将成熟收割的麥田)
從事實上的對應關系來看,“芒種”就是想像中的“大滿”,與“小滿”形成節氣上的對應關系。那麼,為什麼取“芒種”,而棄“大滿”?古人有不同的解釋。
古《曆書》稱:“鬥指甲為小滿,萬物長于此少得盈滿,麥至此方小滿而未全熟,故名也。”對于“芒種”,《月令七十二侯集解》給出的解釋是:“五月節,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
如此解釋從字義上很好理解,就是到小滿時節,麥子便快要成熟了,但又沒有完全成熟;芒種到來時,有鋒芒的谷物要栽種。但深究下去卻是問題。從小滿到芒種,麥子已成,稻子已插,其他農作物也已進入了快速生長期,并沒有“稼種”現象。
(小滿前後南北方的水田都需要水,古人車水情形,《天工開物》插圖)
對此,古人也一直希望有一個合理的解釋。明顧元慶《檐暴偶談》認為,小滿和芒種兩個節氣時,“皆指麥言”,意思是都針對麥子的成熟和收獲情況來說的。
《檐暴偶談》的說法,其實是宋人的觀點。《懶真子》一書裡即稱:“皆謂麥也。小滿,四月中,謂麥之氣至此,方小滿而未熟也;芒種,五月節,‘種’讀如‘種類’之‘種’,謂種之有芒者,麥也,至是當熟矣。”
“芒種”一詞,先秦時已出現。在反映周代政經制度的《周禮·地官》“稻人”條下,有這麼一個說法:“作田……澤草所生,種之芒種。”這裡的“芒種”指“麥稻”,意思是隻要能長草的水田,便都可以種植麥稻。
(水田)
《周禮》這麼一說,其實把事情又弄複雜了。對這種現象,馬永卿在《懶真子》一書給出了進一步的解釋:“芒種”節氣之所以不命名為與“小滿”相對應的“大滿”,意在提醒農人,要注意農業生産,即所謂:“古人名節之意,所以告農候之早晚深矣。”
因為,“麥至是而始可收,稻過是而不可種矣。”
引深說,萬一因為天氣炎熱,懶散起來而誤了農時;或是因為麥子收到手了,便滿足了起來,對秋收作物疏于管理,這會壞大事的。所以嘛,古代賢哲通過節氣名來提醒大家,要順應時序,努力勞作,一分付出有一份收成,十分付出是十分喜悅。
汗水與回報總是成正比的。不隻是農民兄弟,對所有人生來說,也是這樣吧——不論寒暑,都得努力!
(夏忙圖,天津楊柳青版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