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杭州湧金門修繕,工匠們偶然挖出了一副棺椁,雖然看起來年月久遠,但保存還算完整。
這種事其實并不少見,放在1894年并未引起轟動,反招來不少人的冷目,那年月“挖墳”都嫌晦氣;可也有好奇百姓,怯生生走近一看,棺頭上有四個大字,人們頓生敬意。
這四個大字是“武松之柩”,字面意思很清楚,棺内躺的正是傳說中的“打虎英雄”;這消息就像長了翅膀,瞬間轟動杭州城,有人敬畏,但也有人質疑“武松不是虛構的人物嗎?”
“武松打虎”的故事不用多做介紹了,出自四大名著之一,施耐庵寫成的《水浒》;簡單來講,“武松”自上了梁山後,随衆弟兄南征北戰,直到“征方臘”時失去左臂,最終逝于杭州六和寺,享年80歲。
按《水浒》的說法,“武松”确實與杭州有着不少淵源,這麼看,1894年發現“武松墓”倒也情有可原;其實不然,早在《水浒》之前,“武松”就已經出現在文學創作中了,比如《大宋宣和遺事》。
請注意,這裡說的是“文學創作”,可不能當“史料”來看。
簡單點說,《大宋宣和遺事》應算作民間話本,此書也描述了“梁山好漢”的種種;雖說關于“武松”的筆墨不多,但好歹也是“打虎英雄”的最早資料。
不僅是“民間話本”,在“元雜曲”中也不乏武松的影子,譬如《折擔兒武松打虎》、《窄袖兒武松》、《魯智深喜賞黃花峪》等著名曲目。
這些出現之後,《水浒》才正式出現,并以此成為“四大名著”之一;真要深究起來,施耐庵或許還參考了“話本”、“元曲”的内容。
不管怎麼說,《水浒》中的武松形象更加飽滿,并逐漸成為老百姓心目中,敢于挺身而出、不畏強權,為民除害的“大英雄”。
但是,《水浒》也好、“話本”、“元曲”也罷,這些終究是文藝創作,聽個樂兒也就罷了;現實中的老百姓,少有相信“武松是真人的”。
直到1894年,杭州發現“武松墓”,面對這樣的大英雄,百姓崇拜之情溢于言表,紛紛趕到湧金門叩拜焚香。
那年月風雨飄搖,良善困苦難安,但仍衆籌将“打虎英雄”重新安葬,從這裡也能看出老百姓是多麼的渴望“英雄”。
既然發現了“武松墓”,就說明“打虎英雄”并非杜撰,其真人究竟是怎樣一位曆史人物呢?
别看是1894年,仍舊刮起了一陣“追溯英雄”的風潮,杭州地方志真有關于武松的記載;人們這才知道,“武松”并非梁山好漢,打死的也不是“景陽岡上的攔路虎”。
直白點解釋,武松是北宋末年生人,前半生的經曆不詳,最初職業是流浪江湖的街頭藝人;宋廷過江後,武松也逃難到了杭州(臨安),仍以街頭賣藝為生。
武松秉性良善,但脾氣不好,動不動柩打抱不平;雖說他自己還是頂無片瓦,但最看不得老百姓受欺負。
一起“街頭沖突”,武松意外結識了當時的杭州知府“高權”,由此擔任“府衙都頭”一職,專管不平事。
杭州知府“高權”是一位好官,但生不逢時,他的清正廉明很快觸碰到了權貴利益;後面的就不用細說了,“高權”遭人陷害罷免,“武松”也被禍及。
之後,杭州來了一位新知府,名叫“蔡鋆”,他的父親就是著名的大奸臣,“蔡京”;從此,杭州再次陷入水深火熱之中,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隻能在背後咒罵一句“蔡虎”。
此時沒人注意到,被趕出衙門的“武松”正在暗中觀察,終于探明了“蔡鋆”的出行習慣;終于有一天,“蔡鋆”領着爪牙剛出府門,“武松”趁其不備躍出,揮刀斬殺了這位百姓痛恨的“蔡虎”。
之後,“武松”并未傷及無辜或逃走,而是束手就擒,最終死于牢中;或許南宋時期,民間就已經有了“武松打虎”的傳說,但這裡的“虎”,指的并不是“景陽岡上的大蟲”。
總而言之,《臨安縣志》、《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等地方史志中均有類似記載;這麼看,“武松”很可能是真實人物,從其經曆來看,應該沒有上過梁山。
後世,杭州百姓感念“武松”除害,為其收斂屍身,葬于湧金門外;誰也沒想到,1894年竟然再次挖出了“武松之柩”,同時也讓苦難中的老百姓再次想起了“打虎英雄”。
1924年,杜月笙曾到杭州遊玩,見到了破敗的“武松墓”,遂與黃金榮、張嘯林一起出資,将武松墓遷至西冷橋畔,墓碑上書 “宋義士武松之墓”。
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這三個人可是一個時代的風雲人物,他們能為“武松”修墓立碑,足以說明“打虎英雄”在人們心目中的正面形象。
1964年大運動時期,“武松墓”曾被人破壞;但“英雄”深入人心,當地百姓自發收攏屍骨,運往雞籠山重新安葬。
2004年,“武松墓”正式對外開放,成了西湖一大勝景;由此可證,“英雄永垂不朽”!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