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大學生的就業率和教學質量以及社會評價都在逐年降低中。
上過大學的人都會發現一個問題,大學的老師比高中的老師要求松很多,大多數時間都是靠學生的自律能力來學習,很多自律能力不強的學生就會經常性的逃課,甚至十天半個月都不會出現在校園裡,老師有時候都不會發現。還有的甚至大學四年,畢業的時候老師都不知道名字的,當然這隻是個例。
大家都知道大學的老師都是一些高等院校畢業的高學曆人才,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都有一定的地位,那他們為什麼不緊抓學生的教學質量呢?
現在各高校對于大學教師的考核制度是層出不窮,很多時候教學任務反而成了陪襯,而一些科研課題反而成為了這種重要的考核角色。
很多教師反映一年幾次的考核讓他們應接不暇,而一些高校又以科研為主要的績效考核内容使很多教師疲于應付而忽略了對一線教育的關心。這是否和教書育人、教育本位有所偏差呢?
在網上大家一般把高校老師們劃分成很多個等級:
第一種是院士,這些人都是神,一般都隻是在電視或者頒獎會議上露幾次面。或者通過媒體的報道多多少少知道一些他們的事迹,其他的就不了解了,也沒接觸過。
第二種就是各種長江學者傑出青年,他們普遍年齡都在三十五以上了,基本應該都算是中年人。這類老師數量相對比較少,他們學術搞得好,能賺到錢,會從國家和各地政府拿到各種項目款項,少則幾十萬,多則千萬上億的項目都正常。
也有一些自己開公司的,那麼帶的學生就是廉價勞動力了,給多給少具體咱也不知道,不過經常有學生抱怨,那自然是少了。到這種級别的,自然不會為了職稱而焦頭爛額了,畢竟長江學者的頭銜不是那麼輕易丢掉的,讓他們整天去給學生上課自然不現實,隻能是偶爾講個課。
第三種就是各院校真正的傑出青年了,也是國内做學問做教師的主力軍了,他們基本上都是講師副教授職稱,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也有一定的講課能力,在學校老師中能占到半數以上。
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做上頭的人拉回來的各種項目,然後還得按時給學生們上課,另外就是需要完成各種考核,需要為了評職稱付出各種各樣的努力,這也是他們最大的壓力之所在。
所有高校領導都在說,我們必須重視教學,但是他們一邊這樣說着,一邊看着論文發表的數量,專利申請的數量以及各種出書數量來對青椒們進行考核,對于他們來說是最不公平的。
還有一種就是剛工作的年輕助教們,他們可能是輔導員,也有可能是一些教授助理,他們的負擔相對較輕,畢竟年輕嘛!
職稱頭銜關系着大學老師們的聲譽和收入,而大學老師評職稱最重要的一項就是業績成果,其中業績成果中包括,有沒有獲得過省(部)級以上的科技獎,成果獎等各種各樣的獎項,出版過多少本教材或者著作,擁有發明專利的數量,在哪些學術雜志上發表過論文等等。
随着近些年職稱評審下放到各高校,這些業績成果都需要一定的數量才能有資格評選講師或者教授,跟教學任務課時考核的條件相比,顯然業績成果的要求更為嚴苛。這也就是為什麼大學教師都會熱衷于搞科研,搞學術的原因。
因此并不是老師們不願意花費大量的精力教書育人,而是制度的問題,老師們也是普通人,需要養家糊口。我們應該多為那些工作在高校一線的青年教師們一些理解,他們才是這個社會的脊梁,青年教師才是學校的希望,社會的希望。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