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劉徹,在他治理下的國家,是西漢王朝最鼎盛最繁榮的時期。這一生文治武功,無人能敵,尤其是在匈奴問題上。
漢武帝主動轉守為攻,發起了對匈奴的戰争,并且任用衛青和霍去病,大敗匈奴,飲馬河套,為大漢上百年的屈辱找回了面子。
可就是這樣一位英明偉大的帝王,在他的晚年時期,卻還是不可避免的一步步的走向了剛愎自用的昏君之路,尤其是在對待太子的問題上。
要知道,最開始的時候,對太子,漢武帝可謂是榮寵至極。這有一部分是因為太子母親——衛子夫的緣故。
衛子夫雖然是一個歌女,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後宮佳麗三千,她獨承恩寵的情況。所謂一榮俱榮,漢武帝對于衛子夫所生的兒子,自然就是極盡榮寵。
并且太子不僅是寵妃所生的兒子,還是29歲的漢武帝的第一個兒子。在那個時代,29歲的男子,孩子想必都該是遍地跑了,而漢武帝的孩子才出生。
這個孩子的出生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大漢王朝後繼有人了,漢武帝能不欣喜嗎?基于這兩點原因,這位長子劉據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
劉據不僅被立為太子,漢武帝還為他修築了一座雄偉的太子宮,取名博望苑,就是希望太子廣攬天下人才,将來好統治這個天下。
并且漢武帝還破例允許太子劉據養門客,按照自己的意願為國家儲備人才。可見這段時間,漢武帝和劉據之間的關系十分親密。
那麼如此親密的父子倆,又是如何一步一步的走向陌路的呢?第一個很自然的原因,自然是衛子夫失寵。
所謂色衰而愛馳,年老的衛子夫,終究是失去了漢武帝的歡心,連帶着對于這個兒子,漢武帝也沒了最初的喜歡。
所以慢慢的他就覺得,這個含着金鑰匙長大的太子,根本不像他。漢武帝統治期間,天天跟匈奴打仗,戰争頻繁,雖然赢了,但是國家人口和财産都損失重大。
在後期,更是勞民傷财、窮兵黩武,太子劉據對此自然就提出了反對意見,希望漢武帝不要頻繁發動戰争,而是休養生息。
政見不一必然會父子離心,一代雄主漢武帝,看着這個溫順的太子,自然會生氣,逐漸地就會思索,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繼承大漢江山呢?
至此,漢武帝和太子之間就有了難以愈合的隔閡。
第二個原因,便是因為太子有了競争對手,劉據是漢武帝快三十歲才得來的第一個兒子,但也正是這第一個兒子的到來,連帶着漢武帝又有了很多的兒子。
尤其是漢武帝的幼子劉弗陵,此時的漢武帝極為寵愛劉弗陵的生母——堯母,之所以稱其為堯母,是因為劉弗陵和太古時期的堯一樣,懷孕十四個月才出生。
這件事雖然多半是假的,但你甭管他真假,這至少說明了一個信号,漢武帝有改立太子之心。畢竟母親都是堯母了,兒子不是君王是什麼?
在這樣的情況下,那些對于太子之位虎視眈眈的人,又豈能不做些什麼呢?
所以有了後來的巫蠱之禍,其實本來隻要叫來太子當面對質,一切就可以一清二楚,漢武帝卻直接選擇了相信一個派去打探的小太監的話——太子謀反。
所以有了後面的廢太子等一系列舉動,這個太子終究是被廢了。哪怕最終平反,又有什麼用呢?
所謂色衰而愛馳,愛弛而恩絕,這是亘古不變的定律。當漢武帝的心偏向她人的時候,這一切就已經注定了。
然而其實也從側面看出,晚年的漢武帝,早已沒有了當年的英明神武。和後世的唐玄宗一樣,晚年糊塗的他們,都給這個國家帶來了難以言說的災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