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古老的羊皮紙,一串神秘的古文字,暗号的語言和傳說,把目的地指向遙遠的未知地,用超越當前科技水平的手段才能到達——這不正是科幻冒險小說的标配嗎?
凡爾納過去是,現在仍然是科幻的代名詞。大家已經跟逗号老師一起讀過《海底兩萬裡》了,而這次,咱們跟随作者直達岩漿翻滾的地心吧!
一張羊皮紙的啟示《地心遊記》圍繞一場冒險之旅展開。
1863年5月24日,李登布洛克教授在一本古老的書籍裡偶然發現一張羊皮紙,他從這張羊皮紙上的字裡行間得到了啟示:前人阿爾納·薩科努塞姆曾到地心旅行。李登布洛克教授決定也作同樣的旅行。
他和侄子阿克塞爾帶上了足夠的糧食、儀器和武器等,由漢堡出發,到了冰島又請一位向導漢恩斯随行。
他們三人按照前人的指引,由冰島的斯奈菲爾火山口下降,經過三個月的旅行,曆盡缺水、迷路、暴風雨等艱難險阻,最後由于岩流的沖擊,又從地中海裡面西西裡北部的斯多倫波利島上的一個火山口回到了地面。
地下世界,不是一片死寂小說中,凡爾納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将死寂的地下世界描寫得那麼繪聲繪色,栩栩如生。
在作者筆下,讀者領略到一個又一個恢宏而令人驚心動魄的場面:地底的波濤洶湧的大海,巨大的蘑菇林,與遠古海獸令人心驚膽戰的搏鬥,在地下森林中上古猿人放牧一群乳齒象,海上的狂風暴雨,耀眼的電閃雷鳴,攝人心魄的岩漿崩裂……
但凡爾納的幻想并不是漫無邊際的胡亂瞎想,更不是憑空臆造,而是具有堅實科學基礎的。
作者具有淵博的科學知識,在地理、地質、航海、生物、氣象、物理、化學等方面都有很高造詣。
他把自己掌握的知識巧妙地穿插在小說的情節和人物刻畫中,使之既有現實主義的描寫,又富有浪漫主義色彩。
什麼是科學精神?《地心遊記》出色地刻畫出一個具有科學和民主精神的人物形象:李登布洛克教授。
他堅定果敢,意志堅強,沉着冷靜。無論遇到什麼危險,他都百折不撓,在幹渴的危險境地裡,在駭人的暴風雨中,在急流怒濤上,在山窮水盡找不到歸路時……他總是從容不迫、處變不驚,因此總能逢兇化吉,遇難呈祥。
在火山管裡時,他雖然沒有氣壓表,但憑借多年的經驗,計算出了頭頂上地層的厚度。
在地心裡,他發現了一群體型龐大、異常兇猛的乳齒象,他不但不膽怯,反而非常興奮,想去一探究竟。
為了橫渡地心海洋,他們自己制作了一條小船,但在海上遭遇了火球、海獸和暴風雨等危險,所有儀器都失靈了。
但當他們最後從火山口出來,坐在木排上被沸水和岩漿推動着從火山管裡升上來時,李登布洛克教授一點都不驚慌,反而津津有味地吃着可能是自己生命的最後一頓晚飯。
在他身上,體現了一個科學家堅韌不拔的信念,和為科學在所不辭的獻身精神。讀過他的曆險經曆後,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科學事業的狂熱,對科學理想主義的熱情。
同時,書中不乏意味深遠的箴言。例如主人公并不盲目信仰一些教條,他認為“科學本身包含着錯誤,不過這些錯誤并不是壞事,因為它會慢慢引向真理。”
這源于作者凡爾納對科學采取一種樂觀主義的精神,他希望在小說中歌頌一種忘我的進取精神,鼓勵大家培養堅韌果敢的科學精神。
男孩兒是怎麼長大的?小說的三位主人公個性鮮明,教授追根求源、廢寝忘食,侄子阿克塞爾堅持不懈、勇往直前,向導鎮定從容、臨危不亂、忠心耿耿。
在缺水時,他們仍堅持前進,尋找水源;在暴風雨時,他們互幫互助,堅持不懈,最終才活了下來;迷路時,雖懷有恐懼,但還是通過努力重聚。
尤其是侄子阿克塞爾,他隻是一個年僅十九歲的大孩子,在教授的帶領下,他離開了自己在漢堡的溫暖的家,糊裡糊塗地踏上了地心探險的征程。
那時的他是一個地道的叛逆英雄,腦子裡除了吃和睡,沒有任何想法,更不上為了榮譽和真理而獻身了。
但是,在經曆了暈眩、饑渴、黑暗、迷路、熾熱等一系列考驗之後,他逐漸成長了起來,并且從最初對叔叔的唯命是從,逐漸發展到與他平等地讨論問題,最後還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阿克塞爾的這種變化有着典型的象征色彩,作者凡爾納借他的成長經曆告訴我們,整個地心探險的過程,也就是阿克賽爾曆盡磨難、重獲新生,培養堅忍不拔品格,終于成長為一名男子漢的過程。
《地心遊記》的語言和作品的人物描寫都相當優美,是文學與科學的渾然天成的結合。
例如在第三十二章《航行第一天》中,作者借助阿克塞爾的夢幻,向人們講述了深奧而複雜的地球發展史,讀來娓娓動人。
又如在描寫地球之初時,作者寫道:“在這個星雲的中心,我穿過了星際空間,我的身體一直在分化開來,最後成為一粒輕得不可測量的原子,穿過這個火光熊熊的地球的巨大軌道之間的無限空間!”讓讀者在不知不覺中神遊了宇宙,走進一個神奇的世界。
同時,通過閱讀這本小說,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傳達的科學精神和科學品格,鼓勵更多人展開科學的翅膀,以勇敢堅韌的精神大膽探索奇妙的科學世界。
也許有一天,我們真的能夠進入地心世界看看呢!
領讀 | 張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