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雖然立金陵為國都,但實際上他也有過在開封和長安建都的設想,主要是開封和長安作為國都的名氣比較大,容易讓人産生追及前代帝王功業的遐想。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诏說:“江左開基,立四海永清之本;中原圖治,廣一視同仁之心。”在這份诏書裡,确定以開封為北京,以金陵為南京。
洪武三年,因為臨濠府為龍興之地,改稱中立府,定為中都。築新城于城西二十裡,裡面皇城、宮殿、宗廟、省台齊備。
後來,朱元璋對群臣說,開封乃四戰之地,不是建都的好地方。而且因為戰亂而民生凋敝,無法征發徭役大興土木,于是這定都開封的念頭就算罷掉了。
劉伯溫勸谏朱元璋說:“臨濠府雖然是皇帝的故鄉,但不是建都的好地方。”于是朱元璋又把中立府改稱為鳳陽府,他也不想帶領群臣搬回老家去了。
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去長安實地考察,可是長安的自然環境被長年戰亂毀壞嚴重,已經負擔不起一個都城的物資供應,而漕運艱難,從關東運輸物資是個異常浩大的工程。
朱标考察長安回來後,因染上風寒而病逝,從此定都長安之議也就再無人提及了。
朱元璋也考慮過在北平建都,他詢問廷臣,“如果在北平建都,可以控制胡虜,而都城所需物資可以從東南調運,其與南京相比有什麼優劣?”
翰林修撰鮑頻給了朱元璋一個比較消極的答複,“蒙古興盛于大漠,在燕京立國,到如今已經百年了,北平的王氣已經耗盡,南京乃興王之地,就不要有其他的遷都設想了。”
鮑大人還是書生意氣十足,沒有戰略眼光啊,以“在德不在險”的大道理讓朱元璋作罷。
直到燕王朱棣從北平發起靖難之役,奪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即将北平改稱北京。
朱棣可能心裡有陰影,一直不喜歡南京,他的“行在”設在北京,他本人也常駐于此,總想着要把京師遷到北京。
永樂十九年正月,大明中樞正式遷都北京,确立以順天府北京為京師,應天府則作為留都稱南京。
明代中期弘治朝的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丘浚對于大明王朝南北兩京的格局有一個獨到而精準的論述:
丘浚首先稱贊道,【太祖定鼎金陵,天下萬世之大利也;太宗遷都金台,天下萬世之大勢也。蓋天下财賦出于東南,而金陵為其會;戎馬盛于西北,而金台為其樞。】
【并建兩京,所以宅中圖治、足食足兵、據形勢之要而為四方之極者也。用東南之财賦,統西北之戎馬,無敵于天下矣。】
自從後晉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給契丹,中原王朝失卻了抗擊北方遊牧民族侵擾的天然屏障,始終處在來自北方的鐵騎的威脅之下。
隻有當朱元璋北方成功,一舉收複幽雲十六州,接着朱棣遷都北京,以“天子守國門”氣概穩固邊防,這裡面來自南京的糧草财賦起到了相當大的戰略支撐的作用。
丘浚又進一步指出了這種格局所存在的風險,【然北太近胡,南太遠越,非所謂居中而應四方也。使吾中國武備常如祖宗之盛可也,稍有不振,則形勢與漕運皆有可憂。】
【蓋強弱無定形,衰盛無定理,創業方興之勢與承平恬熙之世,固倍蓰也。世廟勵精圖治,而邊塞猶供蹂躏,戎馬直抵近郊,九門為之盡閉,陵寝為之震驚,而況異日乎?】
丘浚的擔憂在明末不幸成為現實,當政治、經濟、軍事的形勢俱都發生重大變化,其已經與早中期的強盛狀況不可同日而語,内憂外患,江河日下,步步蹉跌,迫使崇祯皇帝最終投缳自盡,大明王朝也隻能轟然謝幕,悲劇收場。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