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電影院
屬于武漢人
“跨年看電影克?”
“看麼斯?”
“武漢話拍的武漢事,看不看?”
“咦額~那得看!”
前幾天,《穿過寒冬擁抱你》跨年上映,把我們拉回武漢暫停的那段時光。
而且,片中基本上全員武漢話,作為武漢人我二話不說就沖了!
// 《穿過寒冬擁抱你》電影海報
電影不算好看,但是朱一龍那正宗的武漢話,還真si那個事咧,包括所有的群衆演員,都是一口正宗的武漢話,聽得人蠻舒服。
其他幾個非武漢籍的演員,口音有點出戲,也看得出很努力在學。
// 《穿過寒冬擁抱你》預告截圖
仔細想想,從《掃黑風暴》裡圈粉無數的海總,到元旦檔最熱門的《穿過寒冬擁抱你》,武漢話,終于出圈了!
說起武漢話,大部分人第一反應就是:太兇了。
關于這一點武漢人自己也深有體會,因此一派人拒絕再将這樣不“優雅”的武漢話傳承下去。
我10年出生的小表弟,雖然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但是一句武漢話也不會講,也不願意講。
這可能也是武漢人普遍的感受——
小伢們都不說武漢話了。
一部分家長覺得武漢話是“糟粕”,粗魯又難聽,害怕武漢話會教壞孩子;
另一部分家長覺得無所謂,沒有刻意去教,因此在“說好普通話”的大環境下,武漢話就自然被“淘汰”了。
不光是小孩子,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種分裂感,不知道什麼時候該用武漢話,什麼時候該說普通話,就幹脆隻講普通話。
一些老詞彙也似乎在被我們淡忘,像什麼“滴多”“啧得pang腥”“信鳥你滴邪”除了老武漢人,很少再有人用了。
但武漢話絕不該就此消失!
作為一個碼頭城市,武漢人說的話泡了江水,坐了遊船,靠到岸邊,逐漸直率響亮、有情有味。
“有些詞,非得用武漢話才行!”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武漢話總是能很傳神地描述出想表達的那個感覺,比如:
“輸液”叫作“打吊針”
“丢臉”叫作“掉底子”
“護膚品”叫作“香香”
……
随着生活的變化,武漢人也在不斷創造出新的詞彙。
比如建國之後才出現的“咨皮(橡皮擦)”、“麻木(三輪車)”;七十年代中才開始流行的“老特(爸爸)”、“拐子(哥哥)”。
據網友回憶,紅極一時的“信了你的邪”,也隻是10年前才創造出來的。
武漢的方言簡單明了,武漢的腔調率直敞亮,就跟武漢的人一樣,講究一個“胃口”。
“誇誇九頭鳥,說說武漢伢。”
2000年,一部武漢方言情景喜劇《都市茶座》出現,成為了武漢人的每日必追。
“岔巴子”、“王發泡”、“鄭麻木”,各種武漢小人物展現的都是武漢重情尚義的人情味。
談到《都市茶座》,就不得不說到武漢說唱團。
2012年,武漢方言舞台劇《海底撈月》一登場,就創造了票房奇迹。
将傳承武漢話作為職責的武漢說唱團,總有本事精準地點到武漢人的笑穴。
再近一點,初代漢産網紅“NG家的貓”也是不能不提。
我上大學的時候,遇到個聽得懂武漢話的外地同學,老是在我面前秀武漢話,說是跟着NG學的!
一個快活的武漢“胖子”(現在不是了),就這樣嚣張得要教全國人民講武漢話。
碼頭聯通東西南北,武漢話在融彙中走來,是一個活性很強的方言,也一定會繼續随着現代進程演化,成為更普适的語言。
最近這幾年,武漢人的生活起起落落,但武漢話曝光的機會卻是穩步提升。
短視頻上有他們
“牛筋牛筋牛筋!”
一開始,李傅清也隻是想記錄自己和老楊的生活,誰知道靠着自己的“怪”口味就成了全網幹飯人模仿的對象。
跟着他的鏡頭,還能看到保成路那一帶,開店、擺攤子的武漢人的日常。
沒有技巧,就是最平常的事,最平常的武漢人。
有人羨慕他,有人羨慕老楊,也有人跟着他一起“腌魚腌魚腌魚!”來一句快樂的武漢味。
随着短視頻的興起,有想法的武漢人也閑不住了,有人把武漢人的生活經驗總結出來演給大家看,還有人把武漢人的生活記錄下來。
“武漢人好有趣”“武漢人好可愛”,是大家看到武漢人的那些小特點之後,終于抛開了“武漢人都很兇”的成見。
特别是當《掃黑風暴》中的海總通過武漢話成功出圈之後,“有些話就得用武漢話說”,成為一種對武漢話的認同。
音樂播放器裡有他們
“這,就是武漢精神”
03年的夏天,一個武漢人在論壇上發帖,号召武漢熱愛街頭文化的人出來聚聚,于是武漢最老、影響力最大的說唱團體“No Fear Family”從此誕生。
《武漢蠻san》、《武漢精神》、《惟楚有才》等武漢方言rap,用街頭精神來唱武漢精神。
疫情期間,武漢的說唱歌手集合,用一首《武漢加油搞!!!》,鼓勵“封了一座城也救了一國人”的武漢人沖出陰霾。
除了rapper在唱武漢,也有民謠歌手把武漢娓娓道來。
“冬天臘梅花,夏天石榴花,晴天都是人,雨天都是伢。”
漢陽門的花園,家家煨的藕湯,和最溫暖的家。
馮翔把最溫柔的武漢話寫進歌裡,成了我走出武漢後夜夜療愈思念的靈藥。
大屏幕上有他們
曾經,我們能說得出的武漢話電影,還是2012年的《萬箭穿心》和《浮城謎事》,等了七年之後才盼來又一部《南方車站的聚會》。
而2021年《中國醫生》和《穿過寒冬擁抱你》兩部電影的出現,武漢話在院線露面的次數越來越多。
雖說因為主演基本上都不是武漢本地人,難免說的都是一口“彎管子”武漢話,甚至說出點四川話的味道。
但問題不大,即使是有些“彎管子”的武漢話,從用詞和語氣之間,也能看出來武漢人專屬的漢派氣質。
我在觀影期間,能多次聽到觀衆一起小聲地複讀演員的台詞,有時是在玩味這些可愛的“不地道”,有時則是在體會武漢話的那種調調。
隻要武漢話在熒幕上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就會有人願意去學、去模仿這份漢味。
當大家越來越喜歡武漢,武漢話的出圈勢在必行!
///
我有一個廣東朋友,在武漢生活,喜歡把武漢話和廣東話雜起來用:
“今日去食‘克馬’好乜?”
“你依噶(現在)在揍莫斯啊?”
每當我覺得武漢話是不是沒有人願意講了,想到他都會覺得是一束光。
去了解和學習一種方言是需要時間的,武漢話和武漢人這幾年一直在慢慢出圈的路上。
慢慢的,幾年後,大家提起武漢話,會說的不會說的,都能講一句“nia七了冇撒!”
武漢有山,龜山和蛇山
武漢有水,長江和漢水
武漢的話,最是武漢人的精神
編輯 / 湯圓
攝影 / WHat君
設計 / 青山秀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