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喜劇之王》中,周星馳被稱為“死跑龍套”的。對此他在電影中主要強調兩點:一是如果一定要叫他跑龍套的,能不能不要在前面加個“死”字;第二是更高要求,他反複強調,我是一個演員。
事實上跑龍套的就是演員,甚至在電影還沒發明出來之前,他們就已經是演員了,戲台上的演員。
沈從文先生專門寫過一篇文章就叫做《跑龍套》。他的大概意思就是說:跑龍套的在戲台上是沒有固定角色的,名字也不會上海報,觀衆捧也好罵也好跟他們關系也不大。他們的任務是在角色出場前,他們先上台露個臉打幾個轉,還不能有表情,按部就班把該走的位置都走到,最後畢恭畢敬地站在兩邊。
事實上在傳統戲劇中,跑龍套的基本就是特指小兵、侍衛、随從等等。那為什麼叫跑龍套呢?跑好理解,主要是龍套。龍套其實說的是傳統戲劇中的一種服裝道具,這種戲服上面繡着龍紋,而且這種戲服基本都是套頭穿的,所以這種戲服被稱為“龍套”。而穿這種戲服上台的人通常不是“角兒”,就是說不是主要或次要演員,所以也無台詞也無獨特動作,隻需要“跑”就行了,所以被稱為跑龍套的。
早期戲班裡跑龍套的都是由新人擔任。四人一組,叫做“堂”。如果是文戲,跑龍套的最多幫忙喊個堂威,舉個水火棍;如果是武戲,則需要他們在主角的刀劍下往來穿梭,或者搖旗呐喊。
在舊時候的戲班中,一個人要想成名成角兒,跑龍套是必不可少的過程。一方面可以體驗在舞台上的感受,另一方也能近距離體會主要演員的演出特點,磨煉自己的能力。所以大多數戲曲演員都是從跑龍套開始,發展為能有少量台詞的小角色,随着藝術能力的增加,年齡的增長,逐步飾演一些配角角色,最後才是主角。
但角色再小也在台上,跑龍套的雖然簡單也不能出錯,一旦出錯整台戲也麻煩了。侯寶林先生有個相聲叫《空城計》,說的是候喜瑞先生演司馬懿,上場前一個龍套鬧肚子,臨時抓了個外行(棒槌)頂替,結果一邊站兩個的龍套變成一邊一個一邊仨,鬧出了大笑話。還有一個據說是真的,“老生三傑”中的餘三勝曾演一位君王,上台發現自己的侍衛站成一邊一個一邊仨的“一頭沉”,最後他急中生智,臨時編詞,把多的那位給拉過去了。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是跑龍套的,什麼還沒學會就不甘于做跑龍套的往往結果反不如人意。安心做好平凡的簡單的事,也許機會就在那擺着了。香港非常經典的電視劇,83版的《射雕英雄傳》。主人公黃日華早已淡出銀屏,女一号翁美玲更是早已香消玉殒。但有心人發現,裡面的群衆演員竟彙聚了周星馳、劉德華、劉嘉玲、吳孟達、吳鎮宇、歐陽震華等等衆多明星,所以說,誰又不是從跑龍套的過來的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