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如何看待孔雀東南飛的悲劇

如何看待孔雀東南飛的悲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1 10:24:49
代表漢樂府民歌最高成就的長篇叙事詩《孔雀東南飛》,是文學史上現實主義詩歌中的一座高峰,劉蘭芝和焦仲卿兩人殉情而死的愛情悲劇,極具高度的典型意義。他們的愛情故事一直感染着後人,其悲劇結局讓人唏噓不已;焦、劉都是在那個制度下的受害者。即使是作為那個社會中具有一切傳統美德的劉蘭芝,依然逃脫不了自盡的悲劇命運。毀了他們的愛情的正是這種無情冷酷的封建制度和專制的封建禮教。焦仲卿、劉蘭芝在當時的情況下沒有其他的選擇,要麼屈服,要麼死亡。

如何看待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根源分析)1

一、受封建家長制度、封建禮教的迫害

1.焦母逼兒子休妻

劉蘭芝是封建制度下完美的婦女代表,具有封建傳統美德的女子。她相貌出衆,年輕貌美,品行端正。對待愛情,她專一、執着。她不但有着無與倫比的外在美,同時也兼具無可挑剔的内在美。盡管嫁入焦家才短短兩三年(“共事二三年”),但是她對小姑的感情卻很深,臨别時真情流露(“卻與小姑别,淚落連如子”)。“初七及下久,嬉戲莫相忘’的叮咛可以看出,對小姑子的疼愛發自肺腑,感人至深。但是這樣具有良好品質、德才兼備的女神,不但沒有赢得婆婆的好感,反而加速了她的悲劇命運。

其丈夫焦仲卿是封建知識分子的代表,他對賢惠貌美的妻子劉蘭芝至情至深,從“願得一心人,白首不分離”的愛情信念,到面對以焦母為代表的封建家長要拆散他們夫妻,逼他休妻,更是以介紹貌美的“東家有賢女,窈窕豔城郭”的女孩秦羅敷來威逼利誘,可是焦仲卿對妻子的愛始終堅貞不渝,絲毫不為所動,他隻想要他與妻子如磐石般的愛情。先是懇求焦母:“兒已薄祿相,幸複得此婦。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而後長跪乞求:“今若遣此婦,終老不複取!”面對母親的頑固态度和固執,他無能為力,唯有傷心,在心愛的妻子面前,他傷心落淚,話不成語(“舉言謂新婦,哽咽不能語”)。當聽到蘭芝投河溺亡的消息後,他“徘徊庭樹下,自挂東南枝”。最後用自己的生命追随劉氏到陰間相會,在陰間與摯愛的妻子相濡以沫。

如何看待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根源分析)2

2.兄長逼婚

雖非丈夫本意而被婆婆逼迫休棄的蘭芝郁郁寡歡地回到娘家,自覺顔面無存。與丈夫焦仲卿分别前的約定和誓言,對那份堅定愛情的期盼是她活下去的動力。直到縣令、太守家遣媒人上門為兒子求婚,加速了蘭芝生命的隕落。

先是縣令遣媒人上門為兒子求婚,蘭芝毅然拒絕;幾日後太守家的遣媒人上門求婚,蘭芝依然不為所動,仍然拒絕,面對着縣令、太守兩家的求婚,蘭芝一點沒有動。可是,在古代,女子必須遵循許多戒條,如“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等,蘭芝的父親已逝,那麼長兄為大,劉蘭芝兄長在家裡具有絕對的支配地位,就是家庭的“當家人”,蘭芝被休棄住在娘家,盡管她不願意答應太守家的求婚,可是封建禮教中的“三從四德”讓她無法無法拒絕兄長的安排和決定,在答應求婚的同時,她在心裡已抱着必死的決心。

如何看待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根源分析)3

二、被焦母以“無後”封建思想為借口而毒害

《禮記·本命》明确規定:婦有七去:不順父母去,無子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竊盜去。意思是說:休妻需要滿足其中一條:不孝順父母,沒有子嗣,品行不好,有嚴重疾病;愛閑談非議,善妒和偷盜。賢惠的蘭芝就有“七去”中的“無子去”,嫁到焦家後兩三年都沒有生育,使本就不喜歡她的焦母找到了理由和借口讓兒子休妻,因為在宗法制度森嚴的封建社會,最講究的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以這個理由休妻堂而皇之。

劉蘭芝婚後不育,緻使焦家面臨絕嗣的危險。焦母對她更加的厭惡嫌棄,因而蘭芝最終被休棄在所難免。其實,這隻是焦母讓兒子休妻的其中一條理由。面對着一位對封建禮教循規蹈矩的兒媳,焦母要兒子休妻必須要拿得出正當的理由,而蘭芝的不孕不育恰恰就是最好的理由。其實他們二人結婚的時間并不長,此時蘭芝的年齡不過二十來歲,況且婚後有許多人好多年才生育的現象司空見慣,據此就武斷的認為她今後不會再生育是不合情理的,蘭芝的不孕不育本無可指責,可是對一個本來就看她不順眼的婆婆來說這就是不可饒恕的罪過。

我們都知道,女方的不育不孕并非女方一人的事,不能生育的原因也極有可能在男方身上。但是,在那個封建年代,一旦女方晚點懷孕,或者不育不孕,所有的人都隻會把原因歸咎為女方。劉蘭芝完全無法辯駁。

如何看待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根源分析)4

三、 焦母畸形的心理

前面我們說到,劉蘭芝是一位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知書達禮,女神一樣的女子,對小姑子是發自内心的疼愛,對婆婆是盡心盡責地侍奉,在夫家沒有任何的過失和罪過,可焦母為何定要自己的兒子休掉她?真正的原因在于,恰恰是蘭芝的優秀和美麗讓焦仲卿對她愛得深沉,愛得癡迷,這讓有着畸形心理的焦母無比嫉妒和仇恨,她覺得兒子是自己的唯一,蘭芝搶了她唯一兒子對她的愛。焦母怒火中燒,從她讓兒子休妻,可是焦仲卿卻不願意,看到兒子為蘭芝說情,焦母“得聞之,槌床便大怒”,當蘭芝上堂拜别焦母時,焦母不但冷酷無情的面對,甚至“怒不止”,可以看出,焦母不休劉氏誓不罷休。

焦仲卿和劉蘭芝兩人結婚時間不長,但卻非常恩愛。縱覽全詩,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恩愛體現在:雖已結婚兩三年但卻猶如新婚燕爾(“共事二三年”“始而未為久”)。面對焦母的逼迫,說出“結發同枕席,黃泉共為友”。被迫離别時,他們“舉手長勞勞,二情同依依 ”。讓人傷感,讓人同情。

如何看待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根源分析)5

他們之間的愛是那麼的情真意切、信誓旦旦,後人所追求的愛情莫過于此,堅如磐石的愛情(“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如此堅貞的愛情,任是誰都感動,可是卻偏偏遭到了焦母的嫉妒。為了自己的癡心愛人,為了守護這份堅貞的愛情,兩人相約共赴黃泉(“舉身赴清池”、“自挂東南枝”)。

焦母其實也是封建制度下是受害者。丈夫早逝,獨自一個人将兒子撫養長大,更是與唯一的兒子相依為命,可以說,她把全部的愛都給了兒子,兒子就是她的一切。可是自從兒媳蘭芝過門後,與自己相依為命的獨子卻與兒媳恩愛有加,這可能造成與焦母相處的時間變得少了,更是大大削弱了母親在兒子心目中的重要性,這讓她産生一種失落感,孤獨感、這種油然而生的焦慮,讓焦母心中不是滋味,理所當然的把這一切歸咎于兒媳對兒子的狐媚吸引,認為是兒媳把兒子從自己身邊生生搶走了。于是自然而然地遷怒于兒媳,覺得兒媳蘭芝“失恩義”,“此婦無禮節,舉動自由”,讓自己“大不悅”。

這就是(“十五彈箜篌,十六知禮儀,”“晝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知書達理,勤勞能幹而又謹奉孝道,雖盡心侍奉婆婆而又失寵于婆婆,具有傳統美德的劉蘭芝終遭休棄的真正原因。

如何看待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根源分析)6

四、焦、劉的悲劇結局不可避免

焦、劉兩人是一對恩愛的夫妻,他們期望這份愛情能“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可現實是殘酷的,即使他們彼此相愛,遵守法度,方方面面都無可挑剔和指責,依然難逃悲劇的命運。

女方劉蘭芝,被遣回娘家後,面對縣令家、太守家為兒子的求婚,她的反抗表現為毅然拒絕,當被兄長逼迫嫁給太守家,她表面答應,實則決心一死赴之。新婚當天,她投河自盡,用自己的死來反抗這黑暗的封建社會。

男方焦仲卿,面對母親無故地逼他休妻,他先是表明自己對妻子的愛,如果定要我休妻,我願意與她“黃泉共為友”,通過自己的态度希望能改變母親的決定。但焦母不為所動,更是以介紹貌美的“東家有賢女,窈窕豔城郭”的女孩秦羅敷來威逼利誘,然後焦仲卿長跪乞求:“今若遣此婦,終老不複取!”面對母親的頑固态度和固執,他用自己的行為來反抗。當聽到心愛的人——蘭芝投河溺亡的消息後,他“徘徊庭樹下,自挂東南枝”。最後用自己的生命追随妻子到陰間相會,在陰間與摯愛的妻子相濡以沫。

如何看待孔雀東南飛的悲劇(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根源分析)7

《孔雀東南飛》,讓人感動,感動于劉蘭芝、焦仲卿執着純真的愛情;詩中堅如磐石的愛情(“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從古代到當代,一直都是世人所追求的最美好的,最崇高的愛情。透過詩句本身,我們在感動的同時,能夠從劉蘭芳和焦仲卿的悲劇中,真真切切地體會到,那種被逼無奈、生不逢時的哀怨。比起他們所處的時代,無疑我們是幸福的。作為生活在當代的幸福的我們,也有人不懂和不能體會這種幸福,因為金錢最大是很多人的信念,有人說“甯願坐在寶馬上哭,也不要坐在自行車上笑”,這種赤裸裸的金錢觀、價值觀,有人贊同有人诟病,我們應該學會用正确的方式對待愛情和處理好愛情與金錢的關系,而不是為了其他的物質利益降低了愛情的溫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