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楊利偉時代楷模

楊利偉時代楷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9 20:56:45

楊利偉時代楷模(楊利偉文章入選課本)1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日,楊利偉的一篇被編入人教版語文教材的文章《太空一日》被發到網上,受到衆多網友跟評轉贊。文章選自楊利偉的個人自傳《天地九重》,講述了當年神舟五号載人飛船發射升空、返回落地的細節:在飛船發射上升階段,火箭與飛船産生了低頻共振,“我幾乎難以承受,覺得自己快不行了。”最後楊利偉用常人難以企及的意志力,挺過了最艱難的26秒。此外,他還聽到過“神秘敲擊聲”,在返程中看到舷窗出現“裂紋”,過程堪稱“驚心動魄”。

作為中國進入浩渺太空的第一人,楊利偉的名字家喻戶曉。但楊利偉奔赴太空的心路曆程,以及其間遇到的具體困難,卻鮮為人知。通過《太空一日》這篇文章,更多人感受到了楊利偉所經曆的危險時刻,英雄的形象和故事也因此變得完整生動、豐滿立體。

楊利偉進入太空,象征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但填補空白、創造曆史,必然要不斷向未知邁進、與潛在危險同行,盡管飛船升空前,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危險情形,都進行過反複充分的模拟實驗,但作為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楊利偉仍舊面臨太多未知情形,可能遭遇不确定性事件。這是先行者必然要面對的抉擇考驗,也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必須勇敢邁出的一步。面對這些情況,楊利偉表現出訓練有素、臨危不懼的堅持和定力,并未因此陣腳大亂,反而穩住心态,和地面指揮系統形成良好配合,圓滿完成既定任務安排。

面對右邊舷窗出現的裂紋,楊利偉通過對左邊舷窗也出現裂紋的判斷,确認故障重複出現的概率并不高,這樣的心态品質,以及風險判斷能力,使他能夠在後續關鍵的“抛傘”環節,屏息凝神地等待着配合程序,做到準确無誤。對于飛船發射上升階段,火箭與飛船産生的低頻共振現象,工作人員便在楊利偉返回地面後改進了技術,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些問題的突然出現,對他本人是一種巨大考驗,但也為航天事業的改進留下了寶貴經驗,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

回到地面的楊利偉不僅帶回成功的好消息,也把太空之旅“驚心動魄”的經曆分享給了更多戰友。不管是“神秘的敲擊聲”還是飛船抛傘時的巨大晃動,都為後續航天員進入太空打消了顧慮,做好了積極的心理建設。實際上,楊利偉在文章中提到不少難以解釋的太空現象,說明在太空世界中,仍然有廣闊的未知空間,值得人類為之奮力探索,而未知世界除了會激發人類的好奇心,同樣也存在巨大未知風險,載人航天事業所進行的每一次升空發射,都必須做好最充分的試驗論證,把未知風險降到最低。

2021年6月17日,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标志着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而當年中國第一個進入太空的航天英雄楊利偉,已經華麗轉身,成為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設計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表示,這個“家”太大了,太羨慕他們了!在地面的他時刻心系天上的戰友們,比如對核心艙而言,三位航天員可謂“初來乍到”,要承擔起設計、建設“太空家園”的重要工作,光螺絲釘就要擰一千多個。他還提到57歲的航天員聶海勝,在出征前特意把兩鬓的白發染黑。

楊利偉的自述文章被網友稱為“過于偉大”,但實際上,載人航天工程是一項系統工程,除了航天員本人的巨大付出,整個航天事業背後必然有很多不為人知的英雄事迹,值得人們去關注和銘記。正如楊利偉身處高空,俯瞰我們家園時的感受,“我曾俯瞰我們的首都北京,白天它是燕山山脈邊的一片灰白色,分辨不清,夜晚則呈現一片紅暈,那裡有我的戰友和親人。”當他在經受低頻共振的考驗時,地面的工作人員同樣為其身體狀況“捏一把汗”,航天員遠在太空,背後的團隊、人民和祖國,則是他們最堅實的後盾。如今,航天員在我們的空間站内活動,繼續完成着太空探索任務。雖地空相隔,但我們心心相系,從未停止凝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