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家庭備用電能用多久

家庭備用電能用多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7 16:47:05

自從“電”被人類利用之後,各種發電設施和方式也多了起來,我們的生活也處處離不開電,可是電的産生需要花費很大的代價,大家都在倡導低碳、節能和環保,别再浪費電了。

家庭備用電能用多久(電雖然可以再生)1

一度電的定義?

對電我們并不陌生,電器需要用電,手機需要用電,生産需要用電,照明需要用電......生活中通過電表來計量電能,一度電等于一千瓦時(1KW.H),一度電是一個能量單位,相當于一台功率1000瓦的設備工作1小時消耗的電能。

家庭備用電能用多久(電雖然可以再生)2

如何産生一度電?

電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通過産生電的方式不同,發電的方式有火力發電、風力發電、水力發電、太陽能發電以及核能發電等。

火力發電:通過燃燒煤炭的方式獲取電力資源,生産一度電需要消耗310克煤炭、4升淨水、190克柴油和59克天然氣,同時會排出160克二氧化碳、272克碳粉塵、6.2克二氧化硫和15克碳氧化合物。

家庭備用電能用多久(電雖然可以再生)3

風力發電:通過大型風車轉動獲取電力資源,生産一度電需要1.5兆瓦的風機以額定速度轉動一圈,風葉每分鐘可以轉動19-30圈,以風力發電機每小時1500度的發電量計算,隻需要一圈就能産生一度電,風力發電是比較環保的,沒有污染物排放。

家庭備用電能用多久(電雖然可以再生)4

水力發電:水力發電通過修建大壩,依靠水流沖擊而産生電力資源,需要630立方米的水資源才能産生一度電,水力發電也是比較環保的,沒有污染物排放。

家庭備用電能用多久(電雖然可以再生)5

太陽能發電:在陽光照射比較好的地方,通過吸收太陽光照而産生電力資源,一般一塊250瓦的光伏闆,在陽光下照射4小時可以獲得一度電,太陽能發電也是比較環保的,沒有污染物排放。

家庭備用電能用多久(電雖然可以再生)6

核能發電:利用核反應堆中核裂變所釋放的熱能進行發電的方式,與火力發電比較類似,将火力發電的鍋爐換成了核反應堆,以核裂變代替了礦物燃料燃燒的化學能,核能發電是比較高效的發電方式,但也伴随着污染。

家庭備用電能用多久(電雖然可以再生)7

火力發電時伴随着污染

火力發電是很多地方最主要的發電方式,因此生成一度電需要消耗很多的資源,同時帶來很多的污染物排放。剛剛也分析了,産生一度電需要消耗煤炭、水、柴油和天然氣,得到電能的同時,也會産生二氧化碳、碳粉塵、二氧化硫、碳氧化合物等,這些物質對空氣質量有影響,時刻影響着我們生存的環境。

家庭備用電能用多久(電雖然可以再生)8

一度電的作用有哪些?

一度電看似微不足道的分量,電表中隻轉動一個刻度,生活中隻有0.5元價值,但其作用是非常大的,可以通過生活實踐來感受一度電的作用。

一度電可以支持一盞台燈照明40小時,陪你度過加班和學習的夜晚;一度電可以支持路由器工作10天的時間,保障你家中有着優質的網絡;一度電可以支持一台電冰箱運轉1天,确保家中的食材新鮮不變質;一度電可以支持空調全力運轉1.5小時,讓夏季能夠得到清涼;一度電可以支持電風扇連續運轉15小時,确保夏季的消暑降溫;一度電可以支持電熱水壺燒開8升的水,讓你時刻有涼白開喝;一度電可以支持手機充電100多次,當你在通話、辦公、看視頻、玩遊戲、看小說的時候不再擔憂電量不足。

家庭備用電能用多久(電雖然可以再生)9

一度電還能做什麼?在生活中,可以供40個學生使用電腦1小時,可以使9瓦的節能燈照明100多小時,可以看電視機10小時,可以用電炒鍋燒兩個菜,可以用電熱水器洗一次澡等,不再擔憂電價貴;可以使電動自行車行駛0.86公裡,不再“燒骨油”;可以與1000個人通話15分鐘。在農業中,可以灌溉農田0.14畝,可以織布8-10米,可以加工面粉16公斤,可以生産化肥22公斤。在工業中,可以生産洗衣粉11.8公斤,可以灌液化氣10瓶,可以采煤27公斤,可以生産啤酒15瓶,可以生産醫用口罩100多個,可以生産醫用手套10副,可以生産護目鏡4個,可以生産醫用防護服3套以及可以生産消毒液10升。

家庭備用電能用多久(電雖然可以再生)10

總結

電力資源是比較清潔和環保的資源,雖然是可再生資源,但是生産出來也是需要花費很高的代價。當用火力發電的時候,還會帶來環境的污染,當用水力發電、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雖然沒有污染物的排放,可是前期的投入工程量和資金都是比較浩大的,一度電也是來之不易,而核能發電也要考慮核保護和核廢料處理的問題。因此節約電能從小事做起,從身邊事做起,節約一度電也是為社會做貢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