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人們進入了大數據信息化的時代,想要出行前觀測一下天氣,打開手機看一下天氣就可以了,天氣數據在手機上是實時更新的,而依次往前倒推,人們想要提前預知天氣,必須要依靠電視上的天氣預報,或者依靠收音機無線電,通過廣播電台來知道天氣情況。其實一個世紀以前,人們就可以依靠原始的氣象觀測站,由專門的氣象員大體的觀測天氣,據說當時觀測員每四個小時就要觀測雲層的變化,來預測接下來的天氣如何,既辛苦且準确率又沒有現在這麼高。
這就是人類近代預測天氣的發展史,但如果再回到更早以前,古人如何預測天氣呢?
其實最早關于天氣預測還得從《易經》說起,在這其中使用八卦來演繹八相,包括天、澤、火、雷、風、水、山、地。通過這些方位的組合,然後得出可能性的氣候,但這種組合不确定性太大,而且就好像算命一樣。或許與某些經驗推測不謀而合,不過這的确是有據可查的最古老最樸素的天氣預測方式。
随着時間的推移,古人也總結出各種各樣的預測方式。
1、結合節氣:一年的二十四節氣,再根據自己天氣變化的一些經驗,然後總結起來一定的天氣變化規律。比如:“疙瘩雲,曬死人”、“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等,一些就類似于天氣預報的諺語。
2、動物的感覺系統相當敏銳,古人便根據動物的行為表現,來預測天氣了。比如,燕子低飛、青蛙鳴叫、螞蟻搬家、蚯蚓出洞則都是下雨的前兆;早晨蜘蛛網上有水珠表示天晴,這是因為天氣晴朗時早上溫度低,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水珠,挂在蜘蛛網上。
3、古人還根據雲層的形狀、薄厚、顔色和變化,總結出了一系列看雲識天氣的諺語,比如“天上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城堡雲和剛才說的炮車雲形狀類似,都可以産生雷陣雨。
古代的天氣預報盡管沒有現代天氣預報那麼科學準确,但還是有較為行之有效的方法,為現代氣象學奠定了基礎。到了現代,科學越來越發達,精确度越來越高,依靠現在的科技,可以很精準地預測天氣的變化,那麼具體又是怎樣來預測的呢?
到了現代,對于氣象數據的積累不是單純地利用感性的感覺和表面現象,而是利用氣象站的設備來記錄數據,并加以積累,氣象數據積累得越多,天氣預報就越準确。
另外,我們還發射了很多的氣象衛星,可以通過遙感資料,特别是衛星雲圖等,最後,對于海量的天氣數據,需要利用超級計算機将地面,雷達,衛星等儀器所測出來的濕度、溫度、氣壓和風速、風向這些數據進行推演,用數學的方法來計算大氣運動規律,要分析不同雲層帶來的影響,預報專家用天氣學,動力學,熱力學等進行數據綜合分析從而得出更為準确的天氣預報情況。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