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珠在佛教的意義?沉香在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宗教中,均被視為寶貴之物而倍加珍惜和使用佛教有人認為,沉香樹有多高,根就有多深,種植時不需噴灑農藥,其有驅蟲但不會殺蟲的特性,是最慈悲的樹種本文主要講述沉香與佛教文化的關系,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佛珠在佛教的意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沉香在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佛教、道教等宗教中,均被視為寶貴之物而倍加珍惜和使用。佛教有人認為,沉香樹有多高,根就有多深,種植時不需噴灑農藥,其有驅蟲但不會殺蟲的特性,是最慈悲的樹種。本文主要講述沉香與佛教文化的關系。
1
沉香的形成與佛教傳說
沉香與佛教文化的關系應該從沉香的形成說起。沉香樹在閃電、大風、蟲害侵襲之下,肌體留下了斑駁的傷口,自行分泌出異常稠厚的“體液”——樹脂,緩緩堆積于傷口上。樹身病變和腐爛的部位,也會有樹脂自然分泌和沉積。
沉香樹開始分泌樹脂後,原本寬松的材質自此開始變硬,成長階段吸引真菌寄生于心材,樹心顔色産生變化,硬度密度也逐級增加,此時輸送養分的組織受到阻斷而讓生長頓止,樹幹因無法支撐重量而倒伏,自然分解成各種不同形狀,更因樹種、菌種及其他因素影響不同而産生不同的氣味。
大自然是無與倫比的造物主。跨越海洋和陸地的樊籬,融合了植物、動物、微生物的菁華,在滄海桑田的歲月長河中,這些努力變成了一塊塊堅硬的凝聚物,狀若朽木,每一塊木都不相同,卻散發出沉沉美妙的異香。
可能是最早生活在森林邊緣的土著人聞到異香,并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地發現了它的功用,植物的“傷結”遂成為“沉檀龍麝”四種最尊貴的香料之一的沉香。千百年來,循着香氣,人們冒險進入森林,搜尋和買賣沉香。
把玩沉香的人說:“它的香味讓我上瘾。每次聞到,心就會變得潔淨。這種香味永遠存在,永遠不會減弱、變味,它給我們一種極度的真實感和安全感。”物體中最純淨的是鑽石,味覺中最純淨的就是沉香,它代表了所有香味集中在一起的“密度”和“蜜度”。
從先秦時期,香的主要功就用于原始祭祀,用于表達人們對天地的敬仰。燒香行為由國家掌握,由祭司執行。“維清緝熙,文王之典。肇禋,迄用有成,維周之祯。”禋就是煙,是說周文王受命而祭天,熏香而出其煙。人們用一縷香煙,希望能通達靈意。
到了隋唐時期,佛教文化和香爐文化的鼎盛也加速了沉香文化的發展。沉香由于其結香形式的特殊性——形成于自然巧合之下,與佛教機緣造化之說相似,再加上沉香香氣清雅、燃燒時煙氣青白,直上雲霄,使沉香在許多宗教中被認為是可與上蒼溝通之聖物。
2
佛教用香以沉香為首
據介紹,沉香林是能夠使人修行增長的環境,林相優美,極适合遊憩、靈修之景觀,對其他樹種不産生排擠,祥和潔淨的環境,使人心歡喜,心明性悟。
佛教界對于沉香末、片,一般用于參禅靜坐或誦經法會熏壇、灑淨、燃燒,較高級者則使用于飲香,或制作成佛珠佩挂于身上、手腕,于念經時撥動佛珠。沉香受體溫加熱,同時散發香氣以定神。
沉香、沉香木或正檀香制成的香在供佛中被視為上品。《法華傳記》卷十《十種供養記九》中,鸠摩羅什曾說,若要供養《法華經》,須依經說,略備十種供具,一花、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塗香、六燒香、七幡蓋、八衣服、九伎樂、十合掌也。其中香就占四種,可見香在諸供養中之重要,而上好妙香之供養尤為重要。
據有關專家介紹,唐密之中,《蘇悉地羯羅經》卷上《分别燒香品》載,修佛部法應燃燒沉水香,金剛部應燃燒白檀香,蓮華部應燃燒郁金香。其經卷下《備物品》中載成就諸真言須備辦五種香,即沉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
佛教中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應對的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中,鼻根所應對的是香塵。《楞嚴經》中談到諸根圓通法門,其中香嚴童子就是因聞沉水香而發明無漏,證得羅漢果位。“香嚴童子,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聞如來教我谛觀諸有為相,我時辭佛,宴晦清齋,見諸比丘燒沉水香,香氣寂然來入鼻中。我觀此氣,非本非空,非湮非火,去無所着,來無所從,由是意消,發明無漏。如來印我得香嚴号。塵氣倏滅,妙香莊嚴。我從香嚴,得阿羅漢。佛問圓通,如我所證,香嚴為上。”
“奇楠”是沉香中的上品,據說,沉香木若有空洞,會招引蟲子寄居其中,這種蟲食石蜜,樹木受蜜氣而結成香塊。有行家曾描述它的獨特性狀:“奇楠是從沉香中找出來的,有可能死後留下奇楠,也有可能在整塊沉香中采到部分奇楠。沉香質地堅硬,奇楠質軟。上好的奇楠泌出的油脂用指甲可輕易刮起或刻痕,好的奇楠削薄片入口,可感覺芳香中有辛麻,嚼之若帶黏牙視為上品,刮其屑能撚捏成丸亦屬上品。”
有人望文生義,誤以為“奇楠”是楠木所結香塊,事實上,“奇楠”是梵文音譯,意為寺廟,也有翻譯成“伽羅”,和《洛陽伽藍記》裡的“伽藍”也應同義,想來是因這種頂級沉香為寺廟尊貴供養物而得名。
3
佛珠的種類和顆數有講究
佛珠經常被佛教人士使用和佩戴,這裡我們特别對沉香佛珠加以介紹。
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誦記數的随身法具,它本稱“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通常可分為持珠、佩珠、挂珠三種類型。
據介紹,每串佛珠由一個主珠、若幹其他的珠子和穿繩三部分組成。主珠代表着佛,穿繩代表着法,若幹其他的珠子代表着僧,佛、法、僧三寶都可以包含在一串佛珠之中。佛珠的種類很多,若就其使用方面來講,通常可分為三種類型:
持珠
持珠多用來記錄念誦佛号或咒語的數目。在經典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誦念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為欲自利及護他人……若欲願生諸佛淨土者,應當依法受持此珠。”這就說明,持用佛珠就是藉以約束身心、幫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護人。
佩珠
配珠俗稱手串,以十八顆子珠者最為普遍,多以名貴材質或顔色亮麗者為之。時下許多并非佛教信徒的男女,皆以佩帶佛珠為榮,使佛珠成為一種時尚飾品了。
挂珠
挂珠多采用水晶、瑪瑙、翡翠、珊瑚、密蠟、綠松石等珍貴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澤必須勻淨,要求選用彼此間色彩變化不大、溫潤細膩、光潔晶瑩的好材料制作。同時,子珠的直徑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誤差。在聯綴時,每二十七顆子珠間嵌入一顆隔珠,在母珠的下方還會配有一種編織精美的“中國結”與美玉、翡翠等挂件組合而成的“佛頭穗”。在重要的法會上或大和尚禮佛拈香的時候,這種“佛頭穗”能夠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從而保證在整個佛事活動中儀态莊重。一般來講,挂珠的佩戴要考慮一定的季節性,如夏季應選用那些水晶、瑪瑙、翡翠、珊瑚等寶石類,能夠使人有涼爽貼身的感覺;在冬季裡就應選用琥珀、密蠟或果實一類的挂珠為好。一串标準的佛珠應該包括母珠、子珠、隔珠(又稱作“數取”)、弟子珠(又稱作“記子”)、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組成。
母珠俗稱“三通”或“佛頭”,通常隻有一顆,但亦有兩顆的,用以将不同數目的子珠歸結于一處,同時還可以起到連接弟子珠、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的作用。舊時的母珠,多會在内部繪有佛像,采用凸透鏡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裡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為一種法具的莊嚴。
隔珠,又稱作“間隔珠”或“數取”,多用來将子珠平均分隔開。一般來講,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數量可采用一顆至三顆不等。如一百零八顆的佛珠和五十四顆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顆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顆、十八顆的佛珠,則每九顆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體積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顆或二十顆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如同算盤一樣,采用十進位,用來計算掐撚過的數目。“十”這個數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羅蜜”,即:施、戒、忍、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記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飾物,也可以用線繩結成“中國結”來替代,目的是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據介紹,每串佛珠都由一定數目的子珠串綴而成,子珠數目随所據經典不同,表征不同的含義,比如:
按天台宗理論,十界無不性具善惡,佛珠一千零八十顆表示十界各有一百零八種煩惱,合成一千零八十種煩惱。“十界”表示整個迷與悟的世界,即:1、地獄界,2、餓鬼界,3、畜生界,4、修羅界,5、人間界,6、天上界,7、聲聞界,8、緣覺界,9、菩薩界,10、佛界。
四十二顆表示菩薩修行過程的四十二階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和妙覺。等覺又作等正覺,即指在内容上與佛相等,而實際修行上比佛略遜一籌者。
而三十六顆無确切的含義,通常皆認為是為了便于攜帶,遂三分一百零八顆成三十六顆,其中蘊含有以小見大的義理,故與一百零八顆相同。
二十一顆表示十地、十波羅蜜、佛果。“十地”見“五十四顆”一段,“十波羅蜜”見“弟子珠”一段的介紹,茲不贅述。而“佛果”指達到最究竟成佛的果位。
十八顆俗稱“十八子”,此中所謂“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塵、六識。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六塵:1、色塵,2、聲塵,3、香塵,4、味塵,5、觸塵,6、法塵;六識:1、眼識,2、耳識,3、鼻識,4、舌識,5、身識,6、意識。
■人物專訪
廣東省沉香協會常務副會長陳鳌:
規範行業發展
沉香人任重道遠
筆者:目前沉香行業散亂,未來在行業規範方面應作哪些努力?
陳鳌:目前沉香市場的确非常散亂,存在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等亂象;現在,在沉香界的有識之士引領下,在國内也成立了若幹個省級、市級沉香協會,行業協會的成立也是規範行業市場的基石:
1.可以通過行業協會宣傳沉香知識,讓民衆了解鑒别真、假沉香。
2.通過行業協會的宣傳,了解香文化的發展、曆史,培養鑒香師、香藝師。
3.廣大香友都懂香、識香了,規範市場,訂立行業,品質标準的時機也成熟了。
4.在2013年,由廣東省沉香協會與寮步鎮政府聯合舉辦的2013中國(東莞)國際沉香文化藝術博覽會上,首次做到了杜絕假香銷售,我個人認為這種做法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方向。
筆者:您從事沉香行業多年最大的感受是什麼?
陳鳌:從事沉香行業這麼多年,我對以前某些沉香從業者魚目混珠的行為感到非常痛心!對目前的沉香行業踏上規範、良性的發展的道路感到無比的欣喜!這就是我們目前最大的感受。
筆者:沉香行業未來的突破點在哪?
陳鳌:在沉香行業規範化發展的道路上,我覺得未來的突破點在于:随着廣大的香友懂香、識香、憐香、愛香的發展,帶動沉香健康食品的潮流,例如沉香煙、沉香酒、沉香茶等。
筆者:沉香文化的傳承和普及,現在存在什麼問題?
陳鳌:目前存在最大的問題是:由于之前沉香市場的亂狀,假貨衆多,令到廣大香友和廣大愛香而來的識香人士曾蒙受金錢和精神損失,以至對當時行業的發展失去信心;現在最大的問題是如何重建廣大香友的信心有賴行業的規範化發展,才能健康地傳承和發展、普及香文化。這個方面未來廣東省沉香協會将會承擔更多的工作。
筆者: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能否給一些引導和建議?
陳鳌:對于現在年輕人加入這個行業,我的建議是:首先,要有弘揚香文化的愛好和決心,因為香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雅學,博大精深;其次,要通過行業協會有識之士引領入門,學習香道;最後,要提高個人的自身修養,因為香學是一門雅文化。
筆者:如何進一步抱團發展?
陳鳌:我認為廣東省沉香協會的抱團發展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以下再提幾點建議:第一,加強團隊的團結性向心力,更有利推動行業規範化發展。第二,要發揮團隊精神,進一步更廣泛地向愛香朋友推廣培訓普及香道知識。第三,進一步争取政府的支持,以協會名義推動沉香鑒别權威機構的成立,為沉香行業健康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沉香周刊》由南方日報社與廣東省沉香協會主辦
總指揮:張東明 王更輝 劉東曉 總策劃:王垂林 劉海燕 總統籌:郎國華 陳志 譚仕龍 張翼飛
執行:袁丁 陳麗芳 裴敏慧 郁石 劉豔輝 陳明環 鐘浩明 劉丹哲 王瑜 潘航
撰 文:劉丹哲
編輯統籌:李 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