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數字媒體文化創意産業理解

數字媒體文化創意産業理解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2-21 19:19:47

修複文物前,先要“拆”文物;“拆”文物前,又要先破解一個難題:20年前粘接文物碎片時,用的是哪種膠水?為了找答案,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修複師範文奇和同事們,用上了“黑科技”……

一年前,範文奇接到了140多件漢代或戰國時期的陶器。這批陶器,近20年前陸續出土于長江三峽地區的重慶市巫山縣。那時正值三峽水庫蓄水前夕,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與文化遺産保護專業人員齊聚長江邊,搶救發掘出這批即将被淹沒于水下的文物。

範文奇說,當時由于時間緊迫,在發掘現場往往隻能将文物碎片用膠水簡單粘接處理,拼個“大概”,再存入庫房。而現在,長江三峽地區各區縣博物館陸續落成,存在庫房裡的文物要展出,先得把“大概”拼的文物還原成原始碎片,再重新精細拼接,這就是為什麼要“拆”文物。

“拆”文物,首先要搞清文物上當年用的是哪種膠水,根據膠水采取不同的除膠辦法。可當時發掘現場考古隊多,使用的膠水五花八門,通過肉眼觀察,很難準确識别膠水種類。

價值近200萬元的專業分析設備“黑科技”拉曼光譜儀派上了用場。這台設備,可快速檢測出物質構成。借助拉曼光譜儀的“火眼金睛”,當年拼接文物使用哪種膠水的“謎團”終于揭開,這批文物的保護修複也得以順利推進。

數字媒體文化創意産業理解(新華全媒)1

6月9日,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的實驗室内,技術員範文奇在操作設備分析文物的材質。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現在,範文奇和同事們修複文物的工作地點,搬到了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日前落成的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這裡将成為三峽出土文物後續保護修複的主要場地。基地中,除了拉曼光譜儀,X射線熒光能譜儀、超景深顯微鏡等設備也一應俱全,成為文物修複師的“最強輔助”。

定位國家級的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還有另一重身份——館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介紹,這個基地擔負着我國館藏文物生物病害防治科學研究的重任。

蟲害是科研基地研究的主要對象之一。基地内設有一個養蟲實驗室,科研人員從遭受蟲噬的文物表面獲得形态各異的活體害蟲,裝入特制的昆蟲生化培養箱中培養、觀察,為治理文物蟲害提供實驗依據。

針對蟲和黴菌,基地還祭出一個秘密武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熏蒸器。館藏文物有害生物控制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副主任唐歡說,熏蒸器是基地裡的“團寵”,其中小巧的叫“圓圓”,大塊頭的叫“方方”,這兩個“呆萌魔盒”的内部設有培養皿,倒入特制的熏蒸劑後,經内置風扇吹動,可持續揮發香氣,放入展櫃或展廳中,能起到驅蟲、防黴的效果,館藏的大多數文物,都要靠“呆萌魔盒”熬過梅雨季節,驅趕害蟲。

修複文物離不開“老手藝”的傳承,展示文物需要“數字化”的助力,在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傳統與現代相得益彰,共同促進長江文化“瑰寶”活起來。

在基地文物修複室,28歲的文物修複師趙曉宇笑稱,自己有一手漂亮的木匠活。“盡管現在設備先進,文物修複的傳統技術還用得上。”趙曉宇說,給文物矯形時,每一件文物變形程度不同,他就按照老師傅教的方法,鋸出不同形狀的木塊,為每一件文物“量身定制”矯形工具。

數字媒體文化創意産業理解(新華全媒)2

6月9日,三峽文物科技保護基地的文物修複室内,文物修複師趙曉宇在對一件漢代的青銅器進行修複。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

目前正在基地内首次面向公衆展出的漢辟邪座青銅連枝燈,就是趙曉宇和同事們曆時近兩年的保護修複成果。在這座修複過的青銅燈上,呆萌的“辟邪小神獸”、留着山羊胡的跪坐羽人栩栩如生,閃耀着古老而神秘的光彩。

在基地面向公衆的互動體驗區數字體驗館,以三峽出土文物、文物保護科技為基礎,應用最新的文物數字化展示手段,設計了可看可觸的文物科技保護相關的“知識星球”、古琴修複VR體驗、數字拓印體驗、實景考古繪圖體驗等8個展項,寓教于樂,向觀衆科普文物保護知識。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文物保護與考古部主任袁泉說,基地不僅僅是保護機構,也是一個教育基地和科普平台,未來這裡将展示文物活化利用成果,讓活起來的長江文化“瑰寶”,帶給人們更多的曆史文化滋養。

策劃:張桂林

記者:周文沖、劉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