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暑假的語文計劃,倒是沒有像英語那般心裡沒底,因為符合自家一貫的“假期多搞課外”思路,外加古詩文任務量不重,文史學習也沒有什麼非完成不可的最後限期,那麼,就按計劃踏踏實實幹就完了。
第一,為什麼我家要以課外為主?課内就一點不學嗎?
部分家長主張假期以課本預習為主,而在我家,語文這一塊,基本上卻是以課外拓展為主。
是因為我家娃的語文成績特别好嗎?并不是,主要還是時間分配的問題。
因為語文的内容确實很龐雜,各個版塊難度不一。有些課外補充的内容,在假期不搞的話,上學了基本就沒時間去搞,比如高階的文言文、閱讀理解訓練、寫作練筆精修、文史背景等等。
而課本的基礎字詞句,如果以前的基礎還行,那麼開學了盯緊一點,我覺得這一部分,嚴重翻車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那麼課内部分,我們就隻打算做這3塊:
1、練字。
我家娃字寫得像畫畫,暑假必須得抓。每天認真寫一頁,不求藝術美,但求工整簡潔,不能讓老師一看,頓生投訴之心。
2、寫作文。
我會把五上語文書裡八個單元的作文主題,預先安排娃寫一遍,自由發揮的寫,再精細的修改一遍。
3、讀指定必讀書。
其實五上的指定必讀書,我們已經讀過了,那就直接往下讀吧。等到開學後,再把五上這幾本必讀來個二刷,加上老師的講解和做題,相信印象就會深多了。
第二,初中古詩文:争取完成七、八年級的第一輪學習。
先介紹一下娃目前的古詩文進度:
小學階段的古詩文和七上的古詩文已經學完,因此暑假目标是七下、八上、八下這3個學期的首輪學習。
1、在時間上的分配。
雖然對于整個初中段的古詩文背誦,我家初步計劃是在小學畢業前完成就行,但我也不想一昧的趕進度。
于是,我把時間分配大緻分配了一下:
四升五的暑假,完成七下、八上、八下;
五年級的寒假,完成九上、九下;
五升六的暑假,做同等難度的課外古文拓展,同時複習;
六年級的寒假,總複習小學階段所有古詩文。
當然,老母親的如意算盤是打得很好的,至于現實有多骨感,我也不知道。但真有了什麼意外狀況,那就往後拖一拖好了。
細想一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了,提早開始的一大利好,不就是有時間優勢嗎?有時間去容錯、去調整、去深化。
而且,不把時間排得過滿,孩子的狀态也會遵循一種常态,不過分緊張,也不過分松弛,每個假期都學一點,習慣成自然的去學好古詩文。
而對于大人來說,古詩文這一塊如果能達到這個程度,小升初就不用擔心了,初中的過渡與适應也不用太焦慮了。
2、在深度上的把握。
我一直認為,學習古詩文的工作量大小,很大因素在于細緻程度。娃究竟要學深學細到什麼程度,這個層次目标決定了咱們該投入多少時間精力。
在我家,從背小學段古詩文開始,就沒有把它當成一盤唐僧肉,去無比細緻的去琢磨它。
能流利的背誦、能無誤的默寫、能講出大緻的譯文,就基本過關了。至于實詞、虛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等等,就留給老師去講,去做題目吧。
隻有一項,我們會在家裡加大輸入,就是文史背景 文學常識。
這個模塊,我覺得是不嫌多的,家裡講一遍,老師講一遍,多接觸才能多理解,孩子所講的譯文,才不是死記硬背出來的,而是有所理解後的自然輸出。
但說實話,這種輸出的水平我們又不能強求。畢竟,很多經典古詩文本來就不是寫給孩子看的兒童文學作品,孩子的認知有限,特别是共情能力差的男孩子,無法共鳴就是無法共鳴,你能說啥?
隻能借一句《舌尖上的中國》裡的經典文案:“接下來,請把一切交給時間。”
好在好在,小學段的古詩文,基本上都是詠物寫景類型,“就事論事”的款,還沒有到詩言志、詩言情很深、很隐晦的地步。
可到了初中就不一樣了,議論、辯論、寓言全出來了,字面上的意思要懂,字面下的意思更要懂。
但如果背景熟,就好辦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家在背古詩文的同時,一定要加強文史輸入的原因,看似目前不提分,但卻在為初中曆史和語文兩科同時做鋪墊。
第三,文史不分家:第一階段的斷代史 文學史正式啟動。
整個文史啟蒙的思路,在我家,是按先通史後斷代史的順序來的。
因為四年級陸續花了一年的時間,把那部長達100集的曆史紀錄片《中國通史》給捋了一遍,感覺很值啊,中國古代史的時間主線,娃一下子就有了很感性的認識。
那麼,接下來的階段,就是一個個相對紮實的曆史資産包了:斷代史 專題史。
而斷代史部分,我們大緻按五個曆史時期走: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這個劃分應該是最常見的,也是最容易被接受的。自然,這個暑假就從第一個曆史時期——先秦開始。
而專題史部分,我們為什麼選擇文學史呢?
這個好解釋,因為以小學娃的普遍認知來說,其它的政治史、經濟史、社會史、學術史、曆史人物、曆史地理、文化史等等,都太難了,不是特别早慧的孩子,啃起來應該是挺吃力的。
而文學史就不一樣了,小學課上講的文學常識,本身就是文學史裡的知識,隻不過有些零散、不系統而已,門檻卻是相當大衆化的。
而且,文學史中的重點文學常識、文化背景、重點作品、鑒賞分析,和大語文的考核重點是高度重合的,它雖然是“史”,但重點卻落在“文學”專題上,這不就是為中學越來越玄的大語文服務麼?
好,扯回這個暑假要進行的第一個階段:先秦斷代史 文學史,具體的操作計劃:
1、以“史”為主,把先秦的基本史實(春秋、戰國為重點),進一步細化,形式以看曆史紀錄片 讀曆史讀物為主。
看片:
1)、二刷《中國通史》第6-17集(講《夏王朝覓蹤》到《秦國崛起》);
2)、看紀錄片《中國》第1-3集(講的孔子、老子、墨子、荀子);
3)、看《風雲戰國之列國》1-7集;
4)、看《楚國八百年》1-8集。
讀書:
《寫給兒童的中國曆史》第1-4本;
《吳姐姐講曆史故事》第1本;
《地圖上的中國史》第1 卷;
特别要多一嘴,在我們中國曆史的學習和研究中,素有“左圖右史”的傳統,曆史與地圖是存在相互補證的作用,既講了曆史時間,又講了地理空間,讓孩子理解起來特别直觀,真是個好方法。
2、把“史”講細後,轉入以“文”為主,進入古代文學的專題史。
在把春秋戰國的片子和書,都簡單捋過一遍後,孩子對這個時期,就産生一個相對全面的粗淺認識。那就可以進行收縮了,把焦點集中在“文學”這個專題史領域裡了。
我準備了一套《樂死人的文學史》,這套書有文字,有漫畫,小學生和初中生都能看。
整套書有7冊,按曆史順序排布,講先秦的有兩本,分為春秋篇和戰國篇。每本書又分9-10個小章節,重點講《詩經》、《左傳》、《戰國策》、《山海經》等文學名著,以及孔子、老子、莊子、屈原等文學大人物。
我打算一次給娃講一個小章節,慢慢把輸入的焦點,由曆史轉向文學。
3、在文學史的基礎上,點出“重要文常”。
而捋過一遍先秦文學史後,就可以找一兩本專講中小學文學常識的教輔書,去把要考的重點文常給過一過。
這個假期,我家打算用《思泉語文課本》。其中涉及到先秦内容的,有五上、五下、六下。
這套書的排布就不是按曆史時序來排了,而是按小學課本關聯緊密程度來排,在三年級上冊先學的就是唐代,講著名詩人。所以,咱們得根據計劃挑着學,但這套書還有個好處,它還整理了一部分外國文學的常識,可以讓孩子結合課外閱讀看一看。
這一步,大夥也别想象得工作量太大,其實隻要前面的文學史,真的讀進去了,讀懂了,很多内容是重合的。重點文常不過是對其龐雜内容的一個提煉和歸納,是一種強化複習而已。
4、文史背景講完了,文學常識也講完了,那麼最閃亮的文學明珠該上場了。
其實到了這一步,你就會發現,具體操作實際上又轉回到了中小學古詩文的背誦上來。對,背課文和學曆史形成了一個相互推進的閉環。
對于小學、初中段重要必背篇目——
小學段的必背已經完成,隻要把春秋、戰國時期的篇章,拿出來溫習一下即可。
而初中段的必背,本來就在計劃進行之中,那麼涉及春秋、戰國時期的作品,自然要格外細講一番,讓孩子學起來,也能學得更明白些。
比如:
《論語》十二章、《穿井得一人》、《杞人憂天》、《孟子》三章、《愚公移山》、《詩經》多首、《莊子》二則、《禮記》二則、《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谏》等等。
高中段也出現很多講春秋戰國的重點篇目——
但由于高中文言文的選篇長度、難度都有較大的提升,而且以議論文體為主,開始強調思辨性。如果假期還有時間,可以接觸一下,孩子就做到熟讀,知其大義就行了。
特别是蘇洵的《六國論》、賈誼的《過秦論》,我覺得寫得真是好。
但我也要說句實話,這種形式,它内容多,題材廣,時間長,而且比較費媽,短時間裡根本看不出特明顯的校内提分成果,但在我看來:這才真正算是家庭曆史啟蒙的重頭戲。
這就是我們四升五暑假的語文計劃,除了古詩文計劃要全力完成之外,先秦文史部分倒是沒有太迫切的進度要求,畢竟是剛開始這種模式,孩子能适應到什麼程度還說不準,先慢慢磨合吧,畢竟咱們還有時間,你說是不是呢?
歡迎關注@B計劃老媽,孩子成長路漫漫,在這不可逆的十八年裡,努力扶君上馬,送君一程,但内心始終有B計劃。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