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女子,風輕雲淡~
歡迎關注槐序,和我一起夢回前朝
一葉落知天下秋!
不知不覺,夏天已經接近尾聲,但是炎熱還沒有過去。
因為“三伏”還沒有到來。
不過沒關系,今天我們用7首古詩詞,提前感受一下秋風瑟瑟。
以及秋天那令人心曠神怡的韻景。
.....
....
...
..
(第 1 首)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摘自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
杜牧筆下的好詩句太多,哪怕是關于秋天的,比如有“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秋聲無不攪離心,夢澤蒹葭楚雨深”……
但是在這首詩裡,杜牧寫得已經是9月重陽之深秋了,詩人張祜到池州來看他,兩個人一起登齊山,杜牧作詩留念。
公元845年,是杜牧仕途的困頓期,張祜同樣如此,所以兩個人惺惺相惜,都略有些惆怅。
(第 2 首)
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樓中到夕陽。
雲渺渺,水茫茫。征人歸路許多長。
相思本是無憑語,莫向花箋費淚行。
摘自晏幾道的《鹧鸪天》
晏幾道這一生,風流不羁,父親本是前宰相,可自己卻執意遊風塵,所以經常出入秦樓楚館。
也因此結交了很多歌妓,他有很多詞,都是寫給青樓歌女的,包括這首《鹧鸪天》。
這首詞晏幾道寫得很是傷情,為離别後之慨歎。
這就是人心的矛盾之處,他本知歌女無情,卻還是眷戀不舍。
俨然秋葉對樹木的依戀,最終都會堕于北風中。
(第 3 首)
長風萬裡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摘自李白的《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
“謝朓樓”為著名的“送别樓”,所以很多文人墨客都在這裡留下過經典詩篇。
李白這首詩,當作于公元753年秋,此時他客居宣州不久,有友人來訪,臨别之際李白設宴送行,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經典名篇。
其實此時李白的日子過得并不好,離開長安後,他再次飄蓬江湖,所以詩中悲涼之意盡顯。
(第 4 首)
竹塢無塵水檻清,相思迢遞隔重城。
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
出自李商隐的《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衮》
李商隐這首詩,是一首“懷人詩”,崔雍、崔衮為他的表弟。
公元833年,令狐楚調任京職,所以李商隐離開了太原,曾在玉陽山悟道4年,但期間曾客居一位駱姓人家的園亭裡。
仕途的不如意(之前數次落榜),讓他開始懷念故人,以及表兄弟在一起時的快樂時光。
所以落筆傷秋,吟風歎晚。
(第 5 首)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
摘自劉禹錫的《秋詞二首》
古人提起秋天,皆有傷懷之意,唯獨劉禹錫喜歡秋日的晴朗,所以他是“詩豪”。
劉禹錫這首詩,作于他貶官朗州期間,由此可見他豁達的心胸。
萬裡晴空之下,幾隻仙鶴沖開雲浪,乘風而去,劉禹錫見此景詩意已成,便随着鶴迹一起扶搖直上。
這自然是一種比喻,同時也展現出了劉禹錫樂觀的人生态度。
(第 6 首)
不期朱夏盡,涼吹暗迎秋。天漢成橋鵲,星娥會玉樓。
寒聲喧耳外,白露滴林頭。一葉驚心緒,如何得不愁。
摘自元稹的《詠廿四氣詩 立秋七月節》
元稹是中國曆史上,唯一一個把“二十四節氣”都作了詩的人,這是了不起的成就。
最重要的是,每一首他都寫得很好。
因為全詩有24首,所以無法确定是寫于哪一年,更不知道是否是在同一年完成。
從這首詩的意境中看,唐代的舊曆和今天的節氣變化相差不大,同樣是七夕剛過。
所以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真的是上可觀星,下可玄地。
(第 7 首)
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摘自王勃的《滕王閣序》
王勃的《滕王閣序》素有“千古第一骈文”之美譽,其辭藻之精煉華美,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我們常說“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
王勃的這兩句詩,自可謂是這篇“千古奇文”中之最“甲”詩句。
也是描寫秋天最美的詩句。
雖然《滕王閣序》是骈文,但這兩句亦可謂是“詩句”,因為上下句平仄交替,對仗工整。
遺憾的是,王勃27歲英年早逝,所存作品不多,否則他的成就當不止如此,甚至有人說,堪比李、杜。
- end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