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十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畫面

十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畫面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9 02:17:59

十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畫面(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1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其二)

【南宋】陸遊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台。

夜闌卧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翻譯: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涼的鄉村裡,沒有為自己的處境而感到悲哀,心中還想着替國這防衛邊疆。夜将盡了,我躺在床上聽到那風雨的聲音,迷迷糊糊地夢見,自己披着鐵甲的戰馬跨過冰封的河流出片北方疆場。

賞析:

陸遊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罷官後,閑居家鄉山陰農村。此詩作于南宋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十一月四日。當時詩人已經68歲,雖然年邁,但愛國情懷絲毫未減,日夜思念報效祖國。詩人收複國土的強烈願望,在現實中已不可能實現,于是,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寒夜,支撐着衰老的身體,寫下了一首令人熱血沸騰的愛國主義詩篇,抒發了詩人強烈的愛國熱情。

“僵卧孤村不自哀”叙述了作者的現實處境和精神狀态,“尚思為國戍輪台”是對“不自哀”這種精神狀态的解釋,前後照應,形成對比。“僵”“卧”“孤”“村”四字寫出了作者此時的境遇。“僵”字寫年邁,寫肌骨衰老;“卧”字寫多病,寫常在床蓐;“孤”字寫生活孤苦,不僅居處偏僻,而且思想苦悶,沒有知音;“村”寫詩人貧困村居,過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寫出了作者罷官回鄉後處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現狀。籠罩着一種悲哀的氣氛,讓人十分同情。但接下去“不自哀”三字情緒急轉,又現出一種樂觀豪放之氣。詩人對自己的處境并不感到悲哀,貧病凄涼對他來說沒有什麼值得悲哀之處。詩人自己尚且“不自哀”,當然也不需要别人的同情。但他需要理解,理解他終生不渝的統一之志,理解他為這個壯志奮鬥的一生,理解他的滿腔熱血、一顆忠心,就是“尚思為國戍輪台”的精神狀态。這兩句詩是詩人靈魂和人格的最好說明,山河破碎,國難當頭,自有“肉食者謀之”,詩人不必多此一舉。另外,詩人正是因為“喜論恢複”、熱心抗敵才屢屢受打擊,最後才罷官閑居的。作為一個年近七旬的老人,他一生問心無愧,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盡到了自己的責任,而今後國運如何他可以毫不負責。其次,雖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詩人作為年邁多病的老人也已不能承擔報國殺敵的義務了。作為一個既無責任也無義務的七旬老人仍有“為國戍輪台”的壯志,這就讓人肅然起敬、慷慨扼腕。相比之下,那些屈辱投降的達官貴人和苟且偷生的人,他們承擔着責任和義務卻無心複國,顯得渺小和可鄙。

“夜闌卧聽風吹雨”緊承上兩句。因“思”而夜闌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風吹雨打聲,由自然界的風雨又想到國家的風雨飄搖,由國家的風雨飄搖自然又想會聯想到戰争的風雲、壯年的軍旅生活。這樣聽着、想着,輾轉反側,幻化出特殊的夢境——“鐵馬冰河”,而且“入夢來”反映了政治現實的可悲:詩人有心報國卻遭排斥而無法殺敵,一腔禦敵之情隻能形諸夢境。“鐵馬冰河入夢來”正是詩人日夜所思的結果,淋漓盡緻地表達了詩人的英雄氣慨。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聲,是南宋時代的民族正氣。

主題:本詩抒發了詩人強烈的愛國之情。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