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巴爾虎山的來曆

巴爾虎山的來曆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18:35:30

來源:沈陽日報-沈陽網

巴爾虎山的來曆(巴爾虎山自古登山長壽)1

巴爾虎山的來曆(巴爾虎山自古登山長壽)2

【小傳】

巴爾虎山,古稱石熊山,明末清初也做八虎山,位于沈陽市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境内。巴爾虎蒙語為“強盛”之意。巴爾虎山地處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結合部,長白山、陰山餘脈銜接點,東北平原、蒙古高原交會處,面積14.8平方公裡;區域内有廟台山、城址山、大蘿蔔山等大小山峰99座,其中廟台山主峰447.2米,為沈陽最高峰,也是遼河入海口正北方向的第一座高峰。

巴爾虎山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東鄰調兵山市,南與沈北新區相通,北與康平縣毗鄰,西同彰武縣接壤,位于沈陽一小時經濟圈内,距203、101國道和沈康高速分别8公裡、8公裡和18公裡,距沈陽桃仙機場96公裡、營口港225公裡,極具文化旅遊開發潛力。

遼代聖山、鎖龍井、僧格林沁親王墓的守陵人、遼代版的七仙女故事……采訪前,記者就聽說過諸多關于巴爾虎山的故事。九月的一天,記者一行出沈陽市區,過遼河,直奔“魚梁鶴影”之地。近三個小時的車程,抵達了巴爾虎山東麓的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

登巴爾虎山

□魯斌

沈北峰高唯此山,秋霜微露醉紅顔。

雲中壁壘遼城戍,塞外雄據獨木關。

韓相功成名作古,僧王人去國維艱。

如今各族同圓夢,共享神州天地間。

咨詢專家

(按姓氏筆劃為序)

王充闾/王向峰

王綿厚/毛兵

劉長江/劉冰

李仲元/李理

陳伯超/初國卿

荊紹福/顧奎相

梁政國/董寶厚

溯源

1.5億年前岩漿侵入形成

出發前,記者先去拜訪了遼甯省老教授協會科專委員、地質學家梁政國。梁老拿出一塊青黑色的石頭,說:“這是一塊來自巴爾虎山的石頭,它是一塊侵入岩。侵入岩是指當上覆岩層壓力減輕時,軟流層中的岩漿鑽出,在地殼深處冷凝而形成的岩石。由于岩漿侵入而緩慢冷卻,有足夠的時間使礦物結晶,因此侵入岩晶粒粗大,具有顯晶質結構。”

随後,梁老又拿出一張地圖:“我多次去巴爾虎山實地考察,解開了為什麼‘以平原為主的沈陽,第一高峰卻在西北的巴爾虎山’這個謎團。據考察,1.5億年前,在法庫與彰武的交界處有一處火山——馬鞍山火山,它在一次大爆發後,部分岩漿從地下流入法庫,發生物理和化學的雙重變化,然後拱起一座由岩漿侵入形成的山,這就是巴爾虎山。如今法庫陶瓷産業使用的高白泥,也被認為就是這次火山噴發落下的火山灰。”

神秘

探訪僧王墓與公主陵

白獻春,退休前是法庫縣四家子蒙古族鄉人民政府的宣傳幹部,對巴爾虎山頗有研究,退休後居住在公主陵村。采訪當天,他早早就等在了村口。記者一下車,他就熱情地送上一個大山梨,說今年又是個豐收年,山上的梨子和榛子都豐收了。“我們村是進巴爾虎山的必經之路,登山前,先帶你們去一個神秘的地方。”白獻春說。

在白獻春的帶領下,我們來到公主陵村小學後面一座不算大的院子,院中聳立着一座龜趺螭首碑,原來這就是僧格林沁親王園寝。僧格林沁在中國曆史上是一位既複雜又極為重要的人物,曾參與了道光、鹹豐、同治三個時期的朝政,地位尊榮,備受重用,人稱“鐵帽子王”“僧王”。白獻春說:“僧格林沁是晚清名将,成吉思汗的胞弟哈撒兒的第二十六代孫,1865年,被撚軍擊斃。其遺體便被葬在巴爾虎山,谥号忠親王。陵前有碑樓,樓内青石鋪地,内中端坐一碩大赑屃,身上馱的便是同治帝所題青石蟠龍碑。如今,園寝隻遺留一塊聖旨碑孤零零地矗立着。”

随後,白獻春還給記者講起了他們村名字的由來。“我們村叫公主陵村,是因為這裡原來有清朝端柔公主的陵墓。端柔公主是雍正帝的三公主,16歲就嫁給了科爾沁郡王博爾濟吉特·齊默特多爾濟,40歲時香消玉殒。端柔公主死後葬于此地。”

曆史

“大遼福地、宰相故裡”

在白獻春和衆多村民的心中,巴爾虎山是神聖的。“山裡人都知道,自古以來,巴爾虎山就是登山長壽、拜山中舉、祭山祈福之地。”

遼甯省散文學會會長、著名學者初國卿向記者講述了巴爾虎山的曆史。巴爾虎山古稱“石熊山”,據《遼史·地理志》記載,“石熊山”為遼代聖山,是蕭氏後族的重要聚居地,一時人煙稠密,城郭相望,道路暢通,市井繁榮。先後有太祖、太宗、聖宗、道宗等7位皇帝以及蕭太後等帝後皇妃、名臣重将,到“石熊山”狩獵、拜山、遊玩及屯練兵馬。同時據《遼史》和《契丹國志》記載,遼代共有宰相32位,巴爾虎山以及附近的宗州就出了6位。同時,這裡還出了10位遼代皇後,而名臣重将更是不勝枚舉。直到今天,民間仍有“太宗德光拜聖山”等故事流傳,故世人稱巴爾虎山為“大遼福地、宰相故裡”。

登山

找尋傳說中的“鎖龍井”

出公主陵村,又開了半個小時車程,終于來到巴爾虎山腳下。登山途中,白獻春與記者聊起了“鎖龍井”的傳說。相傳,“鎖龍井”系戰國時所建,井中有一條惡龍,被碗口粗的鎖鍊鎖着。而井中散發着幽幽陳香,周圍村民對這口井都很好奇,但又有敬畏之心,不敢觸碰。白獻春說:“我走遍了整個巴爾虎山,也沒有找到傳說中的‘鎖龍井’。不過,山上的寺廟裡倒是有口井,井水非常清涼可口,很多登山者都會把井水帶回家。”

一路向上攀登,山上的怪石無不讓人啧啧稱奇:平卧的“點将台”,刀劈斧砍的“如意壁”,栩栩如生的“金蟾群”……山上的珍稀樹種更是有二十餘種,核桃楸、黃柏、菩提樹,舉目可見。白獻春說:“巴爾虎山四季分明,景色宜人,植被豐富,物種頗多。”

不到兩個小時,記者一行就登上了巴爾虎山的最高峰——廟台山主峰。盡管天氣晴好,但山風依然強勁。極目四望,倍感山之高聳。南望法庫縣城,雲煙缥缈處排排風車,連接天際。北望康平縣城,隐隐約約,一抹深綠,原是萬畝林海;而一泓亮色,則為遼北明珠卧龍湖。

規劃

登山文化帶動産業發展

一路上,遇到很多慕名而來的登山者。據了解,登山文化已經成為巴爾虎山吸引遊客的一張王牌。2020年9月25日,第九屆沈陽法庫巴爾虎山登山節舉行,21支健身團隊的近千名登山隊員參加了登山比賽。

法庫縣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局長高忠英說:“登山節僅僅是讓外界了解巴爾虎山的一個窗口,我們有着更進一步的規劃。首先,打好自然資源牌,我們以巴爾虎山登山節為載體,不斷推進巴爾虎山體育旅遊和全民健身運動發展,使其成為展現地域文化旅遊和體育建設成果的靓麗名片。其次,大力推動遼文化與巴爾虎山旅遊産業的融合,弘揚地域民俗文化,着力建設精品旅遊景區,助推全域旅遊發展,加快實現鄉村振興。”

目前,巴爾虎山景區已建設完成了700米長的景區石砌台階路,2100立方米的廟台山景區護坡,5米寬600延長米的水泥景觀路;而且還投資了60萬元建設蒙古族民俗展示中心。

遊客的到來,也拉動了當地百姓的收入,榛子成為最受歡迎的物産。公主陵村目前榛子産業規模達到5000畝,進入盛果期的3200畝。僅此一項,人均年增收2350元。村民白慶申被稱為“榛子大王”,他說:“我們村的‘僧王榛’銷往北京、沈陽、大連等地,甚至海南、西藏都有客戶。”

回來的路上,遇到很多去往巴爾虎山的人。或許,和記者一樣,他們也是去找尋傳說中的故事……

小/貼/示

▶古長城遺址

巴爾虎山内的城址山現存古長城遺址3400餘米,始建于商周時期,修固于遼代,土石結構,依山而築,蜿蜒起伏,曾出土過盔甲、馬鞍、鐵鍋、瓷碗、酒壇、箭頭、古錢币等。2010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時被認定為“遼金時期軍事設施”遺址,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廟台山

巴爾虎山最高峰所在。主峰447.2米,堪稱沈陽最高峰。原稱廟嘎拉夾山,相傳康熙帝東巡途中與高僧奇遇後,遂改稱廟台山。此山素有第二五台山之美譽。

沈陽日報、沈報全媒體

記者楊博/文

主任記者李浩/攝

本文來自【沈陽日報-沈陽網】,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