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1 Nano 我們在各種文章視頻裡都提過,但是評測一直都拖着沒寫完,趕上春節終于有空把它做完了,作為 ThinkPad 有史以來最輕薄的筆記本 — X1 Nano。它的重量隻有 907g,厚度也僅在 13.9mm 左右,定位非常明确,就是極緻便攜,如果說 Windows 陣營的旗艦輕薄本隻能選一款作為代表,我一定會選它。
*/全文基于 ThinkPad X1 Nano 國行量産版:i7-1160G7,512G 固态,16G 内存,重 907g,厚 13.87mm,2.1K 分辨率,售價¥13969 元。
優點:
重量小于 1KG,極限輕薄便攜
表面溫度和噪音都足夠低
屏幕素質不錯
支持 5G
不足:
僅有 2 個雷電 4 接口,數量有些少
類膚質圖層容易打油
設計與體驗:
目前市面上小于 1KG 的筆記本一隻手就能數過來,而 X1 Nano 的能做到 907g 的重量便攜性是顯而易見的,即便我手中這台 5G 版實測也才 950g。而想要做輕薄就必須在機身材質和結構上下功夫,同時在做到盡可能輕薄的同時還要兼顧一定強度,尤其是後者對于商務用戶來說格外重要。
X1 Nano 能實現 907g 的重量一大因素是因為碳纖維 鎂鋁合金材質,這兩種材質都具有重量輕和強度高的特點,就像之前所說,想要實現同樣的強度,用塑料需要 3 毫米,金屬需要 2 毫米,可能碳纖維就隻需要 1 毫米,厚度變小了那麼機身重量也自然能被減輕。
然而對于商務本來說,機身強度隻是設計考量的一個方面,如果概括來說的話用可靠性描述會更準确一些,如果用一個公認的标準那就是通過 MIL-STD-810H 軍标對照測試,然而這個對于 ThinkPad 來說已經是基本操作了,通過這個測試的好處簡單來說就是遇到意外情況時相比普通消費類筆記本存活概率要高很多,這也是大多數純正商務本要比消費類貴的一大原因。
由于用料強度高,X1 Nano 能夠将邊框做的更窄,同時因為機身小巧的緣故,加上 16:10 的尺寸,在視覺呈現上屏占比會有一種超過絕大多數窄邊框機型的錯覺,所以在日常辦公使用中,13 英寸小屏完全不會對使用造成影響,即便是左右分屏使用,在 125%的縮放比例下,圖文内容顯示也會很細膩。
我手中這台是 2K 分辨率版本,色域覆蓋能夠達到 100% sRGB,所以在日常使用中你能感受到它鮮豔而不過度飽和的色彩,比較接近人眼所見。
非常值得一提的是,X1 Nano 在嚴格控制機身尺寸厚度、重量、高屏占比的前提下,依舊在上邊框集成了 Windows Hello 功能以及攝像頭物理開關以保護隐私。
有意思的一點是,通過上方芯片的 HPD 智慧眼感應器,配合 Windows Hello 和 IR 攝像頭,X1 Nano 能夠實現離開時自動鎖屏,回來自動亮屏。與此同時通過 Glance by Mirametrix 軟件,還能夠檢測到身後如果有他人注視,屏幕會自動變為模糊狀态,可以有效的保護個人隐私,這個功能先比傳統的防窺膜的實用性要高了不少。
ThinkPad 的鍵盤我就不再過多細說,如果同尺寸規格機型去比較的話,X1 Nano 依舊會更勝一籌,并不會因為其隻有 13.87mm 的厚度而大打折扣。不管是按鍵手感、回彈力度,還是小紅點和三鍵在高鐵、飛機的小桌闆上使用的便利性及操控感,都要願高于同類機型。
不過輕薄了之後很多地方也會受到限制,比如接口、内部擴展性、散熱這幾個方面,這些都是超薄類機型很難兼顧到的。所以你可以看到 X1 Nano 的接口分布很簡單,除了左側兩個支持 40Gbps 的雷電 4 1 個 3.5mm 耳麥接口外就沒了。如果你經常會用到 USB-A 、HDMI 等外設,那麼隻能通過轉接頭才能實現。
内部結構:
X1 Nano 的拆解非常方便,擰下底部的 5 顆十字螺絲就能輕松的将 D 顆取下,很直觀的看到内部結構。
X1 Nano 的内部布局非常緊湊,整個主闆的尺寸也隻有 16cm,已經被壓縮到了極限。同時可以看到左側的風扇占了很大面積,以保證良好的散熱,散熱銅管也很寬,對于這個低功耗的 i7-1160G7 來說,理論散熱表現應該不會差。
X1 Nano 是可以選配 5G 版本的,所以你能看到内部四周都設計有天線端點,如果加上 WiFi 的話,光天線數量達到了 6 個之多。5G 對于經常商旅的人來說,開機就能聯網,不用再去共享手機熱點或者連接公用 WiFi,這種感覺還是很爽的。當然,如果你并不需要經常外出辦公,看重的隻是 X1 Nano 的便攜性,與我同配非 5G 版價格上要便宜近 4 千塊,更加适合選擇。
在擴展性方面,像這類 13 寸極緻輕薄型産品,大多數産品硬盤都會是闆載結構,而 Nano 依舊給了一個 M.2 2242 硬盤位,同時在硬盤上方還有散熱銅闆覆蓋。整體看下來,可以說 X1 Nano 即便在機身受限的情況下,該有的都給到了。
散熱及噪音:
我手中這台 X1 Nano 處理器為 i7-1160G7,依照慣例,我們會通過多維度來測試它的散熱穩定性和噪音表現,首先是 20 次的 CINEBENCH R15 連續測,目的就是為了直觀地展現出它的 CPU 單獨負載性能變化:
從測試結果中可以看到,X1 Nano 搭載的 i7-1160G7 還算是比較穩定的,前期爆發最大值能夠達到 828,後半程平均可以穩定在 685cb。用連續 CINEBENCH R15 測試的最終意義是記錄散熱導緻的性能變化,所以我們也記錄了 CPU 單獨負載時的功耗和溫度波動: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到,X1 Nano 開始最高點功耗能達到 30W,長期穩耗為 18W 左右,機内最高溫度為 80°C,頻率能夠達到 2.54Ghz。
MDT 的測試包括額外的機身出風口的溫度,可以從上圖中的 Air Vent temperature(也就是橙色線)來看到,這也是用來輔助判斷一個機器的散熱系統散熱效率的因素。
K 值則是考慮功率之後的綜合導熱指數,MDT 認為在極限負載的情況下,如果出風口溫度越接近機内 CPU 核心溫度,那麼就說明筆記本的散熱系統能有越有效的把 CPU 或者 GPU 等等發熱源的熱量導出機身,K 值也就會更高。
X1 Nano 在高性能模式下,K 值約為 0.67,處于輕薄本的 0.5 平均值以上,也就是說它的實際散熱表現還是不錯的。
我們再通過壓力測試模拟 X1 Nano 在極限情況下的表面溫度和噪音表現。
在室溫 22°C 的情況下,通過熱成像我們看到此時鍵盤平均溫度隻有 35.9°C 左右,左右掌托位置溫度并不高。核心區域表面溫度比較平均,最高溫位于溫度在 43.8°C 左右,手感上處于溫熱狀态。如果結合 Nano 的厚度來看,鍵盤表面溫度表現還是不錯的,這還是在壓力測試的情況下。如果是在日常辦公情況下,會幾乎感受不到表面溫度變化。
在噪音方面,Think 的鷹翼風扇的表現一直都很不錯,從頻譜中能看到滿載最大噪音隻有 36.7 dBA 左右,從曲線中能夠看到沒有高頻異響音出現,X1 Nano 的表現屬于除非夜深人靜才能聽到的級别。
生産力表現:
從以往的測試數據我們可以看到,輕薄本中是否高功耗對于日常辦公來說體驗差具并不會很大,我們來看 Nano 的表現會如何。
通過 PCMark10 基準測試來模拟日常複雜的辦公環境,Nano 能夠達到接近 5000 分的水平,日常辦公使用不會有什麼壓力。
再來看 office 全家桶和網頁浏覽的表現,從數據中也能看出 Nano OFFCE 三件套基本都能達到秒開秒加載的級别,在 Edge 中網頁加載以及視覺交互方面表現也很流暢。
在更專業、需要更高負載的 Procyon PS 圖片編輯和 LR 批量處理的表現中,X1 Nano 能夠達到 5317 分的成績,對比同規格機型表現還是很出色的,能夠運行一些不算很複雜的圖像處理工作。
當然,在業餘時間如果想打個 lol 的話,對于 Nano 也不存在什麼壓力,實測在特效全開 2K 分辨率下,平均幀率能夠達到 88FPS 左右,全程有 97.8% 的幀率能夠大于 60FPS,是完全不卡的。
續航和充電:
最後來看續航和快充,X1 Nano 的電池容量在拆機時可以看到為 48Whr,并不算高,但是考慮到機身尺寸也很正常,我們通過 PCMark 測試續航表現如下:
在标準的 115nit 亮度,電源調整為最長續航狀态,測得 Nano 續航接近 10 小時,整體表現與更大電池的 Carbon 僅差半小時左右,理論上能夠滿足一天朝九晚五不插電的使用。
在快充方面,Nano 的适配器為 65W,在實測中充電最高能達到 40W,充至 30% 隻需要 17 分鐘,充至 60% 隻需要 38 分鐘,90% 需要 70 分鐘左右,對 48Whr 容量來說,充電表不算快,也不算很慢。
MDT 總結:
衆所周知,在讨論 ThinkPad 的時候,很少去說它的性價比如何,因為你随便一搜就能找到配置更好,價格更低的機型,因為兩者面向的人群定位并不同。
所以之前 Think 更多的槽點是國内外價格差大,如今你再去看的話,很多機型價格已經完全反過來了,就比如與手中這台同規格國外價格已經達到了$2,221.79,折算下來達到 1.4W ,國内相比還要便宜很多的。
在 CES 中搭載 intel 12 代處理器的 X1 Nano G2 已經曝光了,具體上市時間還不定,在此階段如果你正好需要一輕薄到極緻的純正商務本的話,X1 Nano 還是值得購買的,不足 1KG 的重量,放在包裡跟沒背一樣。
如果你預算不多,又不需要 5G 版本的話,i5 16G 512 版本更加适合選擇,目前售價也僅在 7969 元,而如果你需要輕薄的同時,還要随時随地聯網辦公的話,我手中這台現階段來說就是不二之選。當然,如果你隻是日常辦公,并不需要有那麼強商務屬性的話,我們之前評測的機型也有很多可以供參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