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年輕人已經躺平

年輕人已經躺平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13 22:41:12

編輯導語:“躺平”話題在前一段時間十分火爆,讓很多人認為年輕人正在躺平中,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不然,他們隻是嘴上躺平或者短暫躺平5分鐘而已。下邊這篇文章作者采訪了五位90後職場菁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他們的回答吧。

年輕人已經躺平(你以為躺平的年輕人)1

當“躺平”的話題熱度褪去,越來越多的90後、甚至95後管理者,已經開始在職場嶄露頭角。

“我們可能隻是嘴上躺平,或者躺平5分鐘。”一位95後受訪者告訴對Tech星球。不管是畢業即創業,還是在互聯網大廠;無論是在國内,還是他鄉——一群年輕職人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成長、蹿升。

80後趕上了移動互聯網大潮,留給90後和95後的紅利并不多。他們需要比上一輩更加出色,才能脫穎為中流砥柱。更要有皮實的心,才能在“年齡倒挂”時淡定面對超半數以上的年長下屬。

2018年領英發布的《中國千禧一代商業決策者洞察》顯示,當年90後在公司中CEO、CFO等高級職位占比最高,趨向于中小企業。2019年,據券商中國調研,A股市場上90後董事長已多達15位。“到了2021年,也有不少當初創業的人回歸大廠,以總監及以上身份繼續管理團隊。”一位VC投資人告訴Tech星球。

“是什麼讓你達成了他人難望其項背的成就?”“你如何理解辦公室政治與領導力?”“你們和80、70後管理者有何不同?”萦繞着這樣的疑問,Tech星球采訪了5位後浪職場菁英,他們年齡最小的96年出生,最大也不過91年。一些是互聯網大廠中高級管理者,一些已是企業CEO。

一、把年齡比我大的人招進團隊,不是“管住”他們,而是成就他們

Z先生,Facebook e6/M1,1996年出生

2017年7月,我以e3級别剛加入Facebook時,30多人的組裡,隻有一兩個Junior的員工是ML(機器學習)的背景。但彼時的我非常看好ML的應用潛力,我在這個領域也很有自信。在和一位Senior Manager商量後,我們打算再某個業務下,建一個ML的中心化團隊,我自告奮勇去帶領該團隊。

從0到1的孵化團隊階段,先是要在别人都不理解ML是什麼的情況下,說服老闆給我資源。于是我先帶着兩個人,做出别人五六個人的影響力(Impact)。有了展示案例(Showcase),就能繼續擴充人手:再給我兩三個人,我能給你們做出兩三倍的影響力。

雖然是技術出身,但我有時要兼任項目管理(PM)、技術領導(TL)、工程管理(EM)三重身份。這種感覺就像在創業公司裡做“萬金油”,讓我明白很多問題不全靠技術解決。

與此同時,我也要保證自己的技術能力可以一直服衆。當我把年齡比我大的人招進團隊,要讓對方看到他們在團隊有清晰的職業發展預期。我專注在做的不是“管住”他們,而是給出技術指導,支持他們取得成就,以及幫成員擋住其他組的人找來的麻煩。

我的彙報下線,初級工程師每周會議時間不超3小時,資深工程師不超過6小時,這一點力求和國内大廠不同。

3年後,我的團隊從最初3人增加到了10人,他們平均每個人都能在團隊待穩2-3年。我的職級也一路高歌猛進到e6(主管工程師),轉為了Manager。

這個過程也伴随壓力。有一次,一個着急的項目上,我一直逼一個合作組的Partner Engineer交付,導緻對方的總監最後直接對我說:“我要送你一個負面反饋,因為你不尊重他人的時間。”有時候即使你做得再好,溝通也要考慮他人感受。

技術上我還會繼續提升,包括數學、統計學、計算機等領域。我還要學習如何管理更大的團隊規模。一直往上看,就不會摔下山。

二、培養一批管理者,比自己下場做管理難度更高

B先生,某A 輪創業公司CEO,1993年出生

和其他選擇社交、消費品牌等to-C業務創業的95後不同,我們的方向是to-B。

這個市場是更殘酷的。我們面向的客戶不像C端的消費者——B端的企業客戶,嘗試一個新産品的試錯成本很大。他們不會care我們公司是不是有活力,他們傾向去看市占率等冰冷的數據表現。哪怕我們這個2015年成立的公司,而所做的“無代碼”市場是2019年左右才開始在國内有聲量。

我是一個“理性的情懷主義者”。創業本身是理性的,但要有足夠的熱愛、或足夠對現有解決方案的厭惡,才更有可能接近成功。

創業的熱血,從在校内孵化器的那段時間就有了。那年上海的冬天很冷,空調陪着我們在30平米的房間48小時連軸轉,寫代碼的同學裹着被子coding。加班到淩晨3點多的時候,我們出去吃了個燒烤。沒想到一回來,所有電力設施都毀了:當時的校内設施沒能承受住我們的用電負荷。不僅代碼和文檔丢了,網絡和空調也歇菜了。

因為,相信年輕人對社會帶來的驅動和變革,我們依然歡迎沒有任何工作經曆的年輕人加入,從頭培養。如今,公司不僅融合了30人左右的80後、70後的資深人士,也有接近20人的00後成員。

在公司管理中,我是一個比較“中庸”,不喜歡強管控的人。比起“集權”,我更傾向“集衆智”。同時我也跟下面的人說,沒有做出成績前,不要談什麼權力。話語權不是靠強管控實現的,我們是一個強調空杯心态、能力說話、結果導向的地方。

目前的挑戰,在于如何培養中層,提防公司成為“中空組織”。OKR除了作為統一目标、打破部門牆的工具,也是我們公司的一個觀察潛在管理者的工具。中層不能光靠空降,但培養一批合适的管理者,比我自己下場做管理難度更高。也是我和團隊接下去努力的方向。

三、管理的人一半年齡比我大,但沒遇到過因年齡來質疑我的

Y女士,前愛奇藝推薦算法總監,1991年出生

2013年,我在阿裡實習期間拿到了“阿裡星”。三年後我出去創業。又過了兩年,才加入愛奇藝做推薦業務的總監。

創業這段經曆中我能得到很多。一是更本質的價值判斷,二是對公司閉環的理解。

越高級别的領導,會越關注公司本質的問題。比如公司是否盈利、增長做得如何,而不是糾結某部門算法參數調優問題、某實驗看上去如何。清晰的價值判斷幫助我快速和人達成共識,甚至在對方無法明确說出訴求時,明白對方想要什麼;也懂得如何更好分配手中資源,包括人力和精力。

做公司,會要求我搞懂銷售、運營、産品、售前等環節。當時創業的方向是醫療,去見一些科室主任的時候,我在手術室外等4個小時,他出來可能兩三句話就把我打發走。我給自己的自信之一,在于學習能力:任一領域從不懂到懂,都隻需要三個月到半年,過程無非不停看書看paper、找人交流。

做了領導,才知道老闆的付出與承擔應比别人更多。越往上走,理解你的人也越少,他們不知道公司現金流、投資人、客戶、回款帶給你的壓力是什麼;不知道“你見100個投資人或客戶,90個都會不睬你”的滋味;也不知道你每天都要失眠,想着别人下個月工資怎麼發。

經曆了創業期間對成本的嚴格把控,即使是回到大公司的職業路徑上,我也能在工作中對取舍更果斷。

我現在6分技術4分管理,帶過最大的團隊有40-50人,算法 工程為主。有一半人年齡比我大,但沒遇到過因為年齡來質疑我的。讀書時也曾間接因為能力光環,遇到過被人誤解中傷的事件,在完全走形的故事面前,解釋是無用的,這也讓我明白:未來面對有惡運的人時,自己也要嘴下留情,保持自我獨立判斷。

大公司的管理學書籍我都看過,但個人并不覺得很有用。我的好奇心分布在全行業、各行業間聯系以及商業的本質等課題上。

以前也和很多年輕人一樣晚睡,影響了身體。現在的習慣是6點起床,看書看到9點半出門;10點到公司,早上開會、整理要做的事情、處理組裡工作進度;下午業務溝通,每天會有些不一樣;晚上會排面試,大概11點入睡。

四、正因為年輕,30歲前能允許自己試錯

Z女士,某初創公司Co-founder,1995年出生

在找實習、找工作這件事上,我自己一直比較順利。在這次創業前的短短幾年,我已先後在三家第一梯隊的互聯網大廠工作過。

過去,親朋家的小孩、學弟學妹們經常慕名來讨教進大廠的方法。2020年疫情期間,我把求職咨詢的業務立為兼職。2021年1月1日,聯合了另外兩個合夥人,新公司正式運營,我全職創業了。

我喜歡“先嘗後創”,此前我還在上海做過短暫的民宿生意。現在一些人,一有點子就出來拉融資燒錢。而我認為健康的嘗試,應該先小範圍跑通商業模式,再規模化放大。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的公司業務能現金流健康。

在大廠裡打工,當然比創業安穩舒服。大廠高P很多不敢創業,因為機會成本很高。但他們也因此讓能力點變得相對垂直。大多數互聯網人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可替代性其實很強。

創業後我除了産品,還要做運營、銷售、服務設計,同時管理公司、搭團隊、拉資金,技能點全面修煉。曾經你的決策隻影響平行團隊,上面永遠有個老闆們幫你做第二道決策來把關;而現在,你的一個決策就可能是公司營收的方向、甚至影響一個人的職業成長,決策成本大不同。

對我來說,正因為年輕,30歲前能允許自己試錯。哪怕一年下來失敗了,這個過程也能收獲價值,同時不用擔心回大廠找不到工作。

從今年5、6月開始,我們招進更多經驗資深的員工,但在此之前,招的都是接受無經驗、資曆不錯的人。對于95後、00後,我會不斷給他們正反饋,告訴他們:我是你們的資源池,你們可以用我來幫你們解決問題,你們今後也是要帶實習生、新面孔的。

僅是和90後相比,00後的員工就有很大差别。00後非常在意自己工作開不開心,他們的邏輯是“我們認可你,所以你才是老闆”,不像90後還會顧及一下老闆心理和工作成長性。我的溝通會全面全盤、公開透明。遇到刺頭員工,就直接告訴對方這麼做不對。如果對方業績完成度好,哪怕和同事相處有問題,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還有規則來制約。

現在,我們公司就像一個“狂奔的拖拉機”,邊跑邊補各種叮鈴铛啷的零件。雖然現在30人的規模還用不上周報、月會、雙月OKR、年度KPI、鐵軍銷售等方法,但在公司下一個進化階段來臨前,我會也會系統性地學習,在員工的成長性、架構設計等方向做好準備。

五、每次都像是在合适的時間,恰好選擇了同齡人中發展較好的位置

yc,前鵝廠增長與數據總監,1992年出生

我剛過完虛歲30的生日。回顧此前的人生階段,“幸運、選擇、努力”發揮了巨大作用:無論是本科提前錄取選了理工科、留美交換轉了機器學習專業,還是畢業進Facebook參與建設Instagram、一年半升到E5級、跳槽回國成為鵝廠最年輕副總監,每次都像是在合适的時間,恰好選擇了同齡人中發展較好的位置。

也許是冒險精神和一點點的不計後果,幫我抓住了每次到來的機會。我算是近幾屆留學生中較早一批回國的人,這個“貿然決定”在一時間讓朋友和家人都頗為驚訝,也在華人同事圈中引起了一陣讨論。

剛回國的時候,是最難熬的階段。因為從一個工程師變成業務管理,Facebook和鵝廠文化又有差異,同時業務又在打仗,亟需交付結果,也需要快速搭建團隊。作為一個ESTP(“企業家型”人格)卻又社交耗能的人,工作壓力大時,會和我的貓在一起打個盹,或者聽聽音樂,能很好地充電。

我們團隊的平均年齡大概是88-89年,有幾位80後的資深Leader,産品、運營、研發、數據等一線同學們以90後為主。整個團隊氛圍非常好,也有很強的凝聚力和拼搏精神,後期規模發展到了100多人的“閉環團隊”。

年輕人已經躺平(你以為躺平的年輕人)2

yc會在項目管理實踐中使用到的“四象限”,也是很多大公司的成熟管理方法Tech星球制圖

我感受到的辦公室政治是比較少的,即便是做了管理者之後,也幾乎隻需要專注在業務本身的發展上。尤其是大業務目标艱巨、各團隊都在打仗的時候,管理的難度反而很小,因為大家壓力都太大了,都隻想着怎麼把蛋糕做大、赢下這場仗。

我發現,若想讓别人認同我的觀點,那麼關鍵一定是“對TA有幫助、有收益”。目标一緻,對方才願意跟我講話、做事兒。相比于“對抗、拉扯”,我們更傾向于“協同、共赢”。

我在做每件事時,都會算ROI來考慮: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内,更快補充自己的能力、經驗,加速成長。

從鵝廠的離開,源于自己對新目标的追求,也帶來了新的成長和思考。最近兩年,我對生活的幸福感、家庭、人文等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也意識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本來我的體脂率有28%,現在減到8%。工作中,我希望被市場、VC、領導們認可為一個能力全面的業務負責人,或是一個值得被投資的創業者。距離這些,還有更多曆練等待着我。

十年後市場上最火的行業,也許和現在完全不同,希望自己能在科技行業保持先進性和好奇心,無論接下來的科技風口是什麼,都能盡早參與其中。

作者:陳桐;公衆号:Tech星球(ID:tech618)

本文由 @Tech 星球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exels,基于CC0協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