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韓翃寫的寒食是什麼傳統節日

韓翃寫的寒食是什麼傳統節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5 14:59:17

韓翃寫的寒食是什麼傳統節日?民間奇譚:總有自己的觀點精于地産,愛好文學,喜歡電影,歡迎關注,多多溝通,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韓翃寫的寒食是什麼傳統節日?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韓翃寫的寒食是什麼傳統節日(唐.韓翃詩寒食辨析)1

韓翃寫的寒食是什麼傳統節日

民間奇譚:總有自己的觀點。精于地産,愛好文學,喜歡電影,歡迎關注,多多溝通。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作者介紹:韓翃,唐代詩人。字君平,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是“大曆十才子”之一。天寶13年(754)考中進士,寶應年間在淄青節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從事,後随侯希逸回朝,閑居長安十年。建中年間,因作《寒食》詩被唐德宗所賞識,被提拔為中書舍人。韓翃詩筆法輕巧,寫景别緻,在當時傳誦很廣。

該詩譯文:暮春的長安城裡,柳絮與落花處處飛舞;寒食節到來,皇宮花園的柳樹随着東風搖擺招展。夜色降臨,漢宮裡宮女用火把将蠟燭一個個點燃,路上柳木榆木做成的火把,散發着陣陣青煙被送到王公貴族的家裡。

詞句注釋:1、漢宮:指的是漢代宮殿。2、傳蠟燭:指的是用火把(火種)将蠟燭一個個點燃。3、青煙:指的是火把冒出的煙,而非蠟燭。4、五候家:原指五個皇公貴族,此處代指百官。

詩歌解讀:該詩字面容易理解,但因為唐朝文化背景較為複雜,該詩被絕大多數認為是一首諷刺詩。其邏輯是:因為寒食日的傳統是全民禁火,百姓不準點火,作者通過漢代皇宮貴族薪火相傳的描寫,諷刺大唐皇家作威作福,專權腐敗。百度收錄的評析也是以此腔調為主,然後以訛傳訛,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這樣的解讀與評析簡直是扯淡!

要真正理解這首詩,必須了解一下幾個人文背景。

1、寒食由來:

寒食是中國古代一個傳統節日,一般在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寒食節為期三天。傳說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重耳,在年輕時候因為王位之争被迫流浪各國十九年。在這十幾年間,家臣奴仆紛紛離開,有個大臣介子推不離不棄。有次他們的糧食被人偷走,重耳餓的幾乎昏過去,介子推割下大腿上的肉耳煲湯,救了重耳。重耳十分感激,承諾以後必定好好報答介子推。後來重耳回國當了晉王,并且勵精圖治成為晉文公,封賞了很多大臣,但他卻把當年的介子推給忘了。介子推認為忠君愛主是自然之事,也不求封賞,就悄悄逃到山裡做不食君俸的隐士。有人提醒重耳,重耳恍然大悟,痛恨自己忘恩負義,就去找介子推。但介子推帶着母親隐匿在綿綿深山,無法找到。重耳聽人建議,放火燒山,但并沒有将介子推逼出。山火熄滅後,他們上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母親抱着一棵大柳樹雙雙被燒死;又在介子推抱着的柳樹洞中發現一首詩: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原來是介子推寫給重耳的詩,勉勵他勤政為民,清明為君。重耳悲恸萬分,非常後悔自己的放火行為,将介子推厚葬在柳樹旁,為了忏悔和紀念介子推,他昭告天下,把放火那天定為“寒食節”,全國禁止生火三天,百姓都吃冷食。第二年,重耳去祭拜介子推,發現那顆老樹已經重生,楊柳飄飄,随風舒展。重耳十分高興,好像又見到了介子推,于是把那天定為“清明”,意思是要繼承介子推的遺言,清明為君,這就是清明節的由來。當然,以上隻是傳說,春秋時代的介子推也不可能寫出那首格律詩。魏晉以後通常在清明節前的一二日為寒食斷火之日,至清明日,則要重新取火,吃熟食,時俗稱為“取新火”。

了解寒食的由來,可知以下幾點:寒食全國禁火,為了紀念介子推,宣召君臣之誼;清明為提醒君王勤政清明,重新取火。

2、唐代傳統

因為寒食和清明期非常接近,唐朝體制将寒食節融入清明節,兩者合二為一,并規定前後放假七天,禁火、掃墓、取新火等傳統習俗在一個大節日裡先後舉行。這就成為唐朝的寒食節(也為清明節),寒食日和請明日都在包含這個節日裡。現在社會我們普遍不過寒食隻知清明,也就是從唐朝演化而來。唐朝清明日“取新火”是很隆重的儀式,皇宮内尚食局太監于宮殿前鑽榆木取火,先鑽得火者,皇帝賜絹及金碗作為賞施;民間百姓也以各種形式取火,并送到宮前,貢獻皇帝。唐代皇帝會将火種賜給百官大臣,此為“賜新火”,是唐代重要的宮廷儀式之一。如韓愈有《寒食直歸遇雨》詩;唐代詩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賜火》詩,韓浚、王濯等亦有《清明日賜百僚新火》系列詩。因為唐朝寒食與清明節同在七天假期之内,所以,窦叔向詩名《寒食日恩賜火》、韓濬詩名《清明日賜百僚新火》,其實說的是同一個節日,同一個事情。新火用柳條傳賜到大臣家門,被賜家族将把傳火的柳條插在門上,以示門楣光耀。結合重耳與介子推的傳說,賜新火一則表示皇恩浩蕩,彰顯君臣之誼,提醒百官清明為官、勤勉執政;同時,也向天下告示,禁火解除,從此可以生火,吃熱食了。

所以,詩中寒食節(或說清明節)生火、傳火是在全民禁火之後,生火之前舉行的;是皇公貴族、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共同參與的節日活動,是普天同慶,君民同樂,不存在隻許當官點火,不許百姓點燈的說法,因此,該詩更不可能是諷刺皇帝官員的特權腐敗之意。

清明日賜百僚新火

唐代:韓濬

朱騎傳紅燭,天廚賜近臣。

火随黃道見,煙繞白榆新。

榮耀分他日,恩光共此辰。

更調金鼎膳,還暖玉堂人。

灼灼千門曉,輝輝萬井春。

應憐螢聚夜,瞻望及東鄰。

寒食日恩賜火

唐代:窦叔向

恩光及小臣,華燭忽驚春。

電影随中使,星輝拂路人。

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貧。

寒食直歸遇雨

唐代:韓愈

寒食時看度,春遊事已違。

風光連日直,陰雨半朝歸。

不見紅球上,那論彩索飛。

惟将新賜火,向曙著朝衣。

3、作者遭遇

據孟棨《本事詩》載:唐德宗很欣賞此詩,特意賜予韓翃“中書舍郎”職務,由于當時江淮刺史與韓翃同名,德宗怕被人弄錯,将這首詩親筆寫在批示上,并注明:“與此韓翃。”韓翃因此詩得職務。為什麼呢?

首先唐德宗通過這首詩知道韓翃很有才華;同時他在詩中看出韓翃有酸溜溜的情緒——因為皇帝賜新火于百官,卻沒有賜給他,玄外之意是一種落寞。那麼,他既然有才華,也有入朝出仕的意願,就給他一個官職做做。所以,韓翃并非在諷刺皇公貴族,而是很晦澀的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境況而已。如果該詩是諷刺詩,唐德宗恐怕韓翃永世不得翻身了。

4、該詩評價

據《唐音癸箋》載:"韓員外(翃)詩匠,意近于史,興緻繁富,,一篇一詠,朝士珍之。"可見從最高統治者到一般官員,都偏愛此詩。那麼這首詩為什麼這麼受歡迎?

首先,賜新火是大唐盛事,得皇帝賜火的百官無不感恩戴德,紛紛作詩以示榮幸。僅記載的就有韓愈、窦叔向、韓浚、王濯等八九人有相關詩作,未被記錄而失傳的就更多了。所以,每次賜新火猶如詩歌大會,韓翃憑借自己的才華以布衣之身從中脫穎而出,本身就讓百官折服。其次,韓翃在此詩中故意借助漢宮賜新火的情形,暗訴情緒,獲得皇帝賞賜官職。以一首詩而此平步青雲,哪個官員不羨慕,哪個官員不研究?這首詩又證明皇帝又如此慧眼識才,哪個官員不追捧?如果該詩是諷刺詩,百官也絕不會如此青睐。

經過我們多方面的剖析論證,《寒食》是作者通過對漢代皇帝賜新火儀式的描述,婉轉的說出大唐皇帝賜火百官而自己卻得不到,含蓄的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之意。而該詩之所以流傳千古,除了詩文本身極具才華,也得益于唐德宗慧眼識英才,将韓翃提拔為官,成為大唐文壇、大唐政壇的一段佳話。正解如此,拒絕反駁,不服來辯!

民間奇譚:總有自己的觀點。精于地産,愛好文學,喜歡電影,歡迎關注,多多溝通。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