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注定會彪炳史冊,成為中國曆史上光輝燦爛的一年。因為,今年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年,中國将不會再有貧困人口,這是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光輝歲月。
“小康”這個詞我們已經很熟悉,可是我們卻很少注意它的來源。“小康”并不是一個新詞,它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存在了。最早出自《詩經.大雅》中的篇目《民勞》,全詩如下:
民勞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無縱詭随,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遠能迩,以定我王。
民亦勞止,汔可小休。惠此中國,以為民逑。無縱詭随,以謹惛怓。式遏寇虐,無俾民憂。無棄爾勞,以為王休。
民亦勞止,汔可小息。惠此京師,以綏四國。無縱詭随,以謹罔極。式遏寇虐,無俾作慝。敬慎威儀,以近有德。
民亦勞止,汔可小愒。惠此中國,俾民憂洩。無縱詭随,以謹醜厲。式遏寇虐,無俾正敗。戎雖小子,而式弘大。
民亦勞止,汔可小安。惠此中國,國無有殘。無縱詭随,以謹缱绻。式遏寇虐,無俾正反。王欲玉女,是用大谏。
這首詩看起來很長,似乎很難理解,其實不然。《詩經》中的詩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多重章疊句。所謂重章疊句,就是各個章節句法基本相同,隻在固定位置改變幾個字,反複吟唱。如《子衿》這首詩,第一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第二章是“青青子佩,悠悠我思。”将“子衿”改為“子佩”,“我心”改為“我思"。
明白了這個特點,再來讀《民勞》這首詩就不會再覺得困難。隻要明白第一章,剩下的自然而然也就都明白了。
首先看詩歌的第一章: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無縱詭随,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柔遠能迩,以定我王。
就是在這一章節中出現了“小康”,也出現了“中國”。
“汔”解釋為祈求、求得,“康”指安康、安居。第一句就說百姓已經很辛苦了,想要求得短暫的安康。詩歌一開始就說民勞,帶有一絲凄楚,說明當時百姓生活困苦,生活不甯。
面對此種狀況,第二句開始往下提出了改善民不聊生狀況的措施。
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中國“并不是今天意義的中國,它又稱“王幾”,是周王朝直接統治的地方,是相對于四方諸侯國而言的。《毛詩序》記載《民勞》是“召穆公刺厲王也”,厲王是周厲王,當時的周天子。所以由内而外治理天下,先要從國都“中國”開始,先對王幾百姓施加恩惠,安撫國中百姓,然後再使四方諸侯安定。
接下來的幾句就是治理的具體措施了。無縱詭随,以謹無良。式遏寇虐,憯不畏明。
不要放縱詭詐欺騙的行為,謹慎提防小人行為不良。強勢地制止殘暴掠奪,就不怕壞人手段高明。這些措施概括起來就是"遠小人"。
做到以上幾種措施,最後一句柔遠能迩,以定我王。就是結果:遠近的人都會愛撫天子,安定國家,保衛我王。
接下來的幾章結構相同,隻有個别字改變,筆者不在贅述。小康是古人一種美好的社會理想:國泰民安,國強民富,百姓安居樂業、殷實富裕。
我們何其有幸,生活在這樣和平安定且富足的時代,過着古人最期盼的生活。
《詩經》以外,《禮記》中也有關于”小康“的論述,筆者為大家整理了原文,有興趣者可以自己閱讀理解。
「今大道既隐,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身體,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知,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于禮者也。以着其義,以考共信,着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衆以為殃。是謂『小康』。」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