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23 02:53:58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1

前段時間收到一位熱心讀者的郵件。信中提到,如果認定1-1 1-1……=1/2為事實,就會得出1 2 3 ……=-1/12這樣難以令人理解的結論。這位讀者所提及的自然數求和問題,恰巧在量子理論和弦理論中都起到頗為重要的作用。從真空的能量,到時空的維度數量,都與自然數之和有着微妙的聯系。在這個小小的數學魔術裡面,甚至還隐含着時空不連續的秘密。

撰文 | 董唯元

數學老師曾告訴我們,隻有收斂的級數才能求解無窮項之和,然而在一些科普書中,卻會遇到一個神奇的求和: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2

所有自然數之和怎麼會是負數,而且還是個分數?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還是道德的淪喪?

把對稱軸當作級數和

想要理解這個古怪的結論,我們先來看一個簡單的例子:1, -1, 1, -1, ……這個序列可以求無窮項之和嗎?意大利數學家格蘭迪(Dom Guido Grandi,1671-1742)早在1703年就開始認真琢磨這個問題,可以說,這是所有發散級數求和研究的起點,這個序列後來就被命名為“格蘭迪級數”。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3

意大利數學家格蘭迪丨圖源:維基百科

也許有小夥伴猜測,這個序列中1和-1的數量既然同樣多,那麼總和就應該等于0。可惜這樣的猜測是錯誤的。無窮集就像個再生能力很強的變形蟲,部分與整體同樣多。我們從序列中拿走任意個1或者-1之後,剩下的1和-1數量仍然相同。如果所剩下的1和-1加和為零的話,那麼豈不是總的求和僅由先取出的1或-1的數量決定——也就是任意整數。這顯然太不靠譜了,看來壓根不能依靠比較1和-1的數量來求和。

還有個辦法,就是借助收斂的級數尋找線索。我們知道,在|q|<1時,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4

現在我們粗暴地讓q=-1,于是就出現了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5

這個結果似乎還能令人接受,可是,q=-1畢竟是個“不合法”的條件,我們需要更合理的途徑來安撫内心的不安。如果把這個級數的前n項和記做A(n),我們現在動手來求 A(∞)。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6

哈!根據這個等式,我們又一次得到了 A(∞)=½ 的結果。這回貌似沒有明顯違法的地方了,警察來了也不怕。可是,總還是感覺哪裡不對。

A(1)=1

A(2)=1-1=0

A(3)=1-1 1=1

可以看出A(n)在1和0之間來回跳動,按照極限的定義,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7

這個極限不存在。當我們寫下A(∞)這個符号時,它究竟指代什麼,還沒有清楚的定義。其實這也是發散級數求和的基礎問題:如何定義發散級數的和。

相關的定義不止一種。大體來說,主要有切薩羅求和與阿貝爾求和兩類,另外拉馬努金和黎曼等人也發展出許多更一般性的理論,中間還摻有源自歐拉的諸多貢獻。那些數學語言雖嚴格,但催眠和勸退的副作用也不小,所以本文不打算糾結于那些從集合論談起的基礎定義,隻使用非常“物理”的視角來定義: A(∞)表示所有 A(n)的平均值。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8

以“平均值”定義的求和方式,使許多發散級數都可以進行求和。例如

1-2 3-4…

這個級數,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直接用眼睛瞪出結果。我們用B(n)表示前n項和,即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9

那麼

B(0)=0

B(1)=1

B(2)=1-2=-1

B(3)=1-2 3=2

把這些B(n)所對應的點畫在圖上之後,完全不需要動筆計算,用眼睛就可以直接看出所有B(n)的平均值是1/4。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10

如果隻看圖還不放心,我們也可以借助前面 A(∞)=½ 的結論來推算 B(∞):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11

稍微調整等式右邊的計算順序,先讓前面括号内第n項減去後面括号内第n項,然後再做加和。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12

A(∞)-B(∞)=B(∞)

所以

B(∞)=½A(∞)=¼

把自然數之和變成-1/12的魔術

當然,畫出點來再用眼睛直接瞪出結果的方法,有時候也需要一些技巧。就以全體自然數之和為例,我們同樣地令C(n)代表前n項和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13

麻煩出現了!顯然C(n)對應的點都分布在一根上揚的抛物線上,沒辦法直接看出平均值,而且看起來壓根就不存在有限的平均值!别急,我們可以繼續變形。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14

這樣我們就把每個C(n)對應的點,都拆成上式中綠色項和紫色項所對應的兩個“半點”分别畫出來,居然又可以湊成兩條對稱的曲線。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15

當我們把無限個“半點”都辛苦畫完之後。就可以指着兩根曲線中間的對稱軸宣布: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16

因為所有C(n)的平均值就等于所有“半點”的平均值,而兩根曲線上的“半點”分布完全對稱,隻在綠色曲線的開頭位置差了一個無關緊要的0。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17

除了看圖猜值,我們也可以借助剛才的 B(∞)=¼ 那個結果,再來計算一遍 C(∞)。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18

調整順序後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19

于是得到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20

所以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21

其實,能夠得到 -1/12 這個結果的途徑還有許多。例如神奇的Zeta函數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22

這個以複數s為變量的函數,因著名的黎曼猜想及其與數論的緊密聯系而被反複研究。數學家們可以寫出這個函數的許多種變化形式,其中一種解析延拓到全部複平面的形式是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23

用這個形式也可以計算出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24

既然經過這麼多五花八門的方式,都殊途同歸到 -1/12 這個結果,我們是不是可以把 1 2 3 …=-1/12 這個式子堂而皇之地寫進中學課本中呢?相信許多人會跟我一樣,對此仍惶恐不安。因為在前述所有推演過程中,都埋藏着一個頗為隐蔽的問題,那就是等号的意義。将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25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26

直接寫成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27

似乎理所當然,但其實兩個式子中,前面的“=”代表的是“定義為”,而不是量值相等。所以,更清楚的寫法應該是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28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29

這樣就能看出,-1/12 這個數值,并不像1 1=2那樣自然天成理所應當,而是需要事先假定“全體自然數之和是一個确定的數”,然後再精心挑選出一個邏輯自洽性最好的數值,指定其為全體自然數之和。隻不過當邏輯自洽性和直覺發生明顯沖突的時候,我們都會感覺驚詫,這在數學發展的道路上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

伸向無窮大的剪刀

前面的讨論中,我們直接無視了數學極限概念,粗暴地使用平均值當做發散級數的和。現在讓我們重新撿起極限概念,從另一個角度看看-1/12是怎麼跑出來的。

C(n) 這個發散級數,我們可以引入某個剪刀函數 f(x) 來壓制那些趨向無窮大的項,從而使發散的趨勢在某個特定的位置N附近停下來,并最終收斂到某個極限S(N)。這樣我們就用标準的極限概念構造出一個S(N),當N有限時,S(N)是個有限值,而當N趨于無窮大時,S(N)就對應着全體自然數之和。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30

可以充當剪刀的函數有許多,比如我們取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31

此時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32

通過數值計算,我們發現S(N)随着N的增加而奔向正無窮。這倒是符合我們先前的直覺了,可是說好的-1/12呢?别急,我們再把S(N)用1/N展開看看。我們發現S(N)在大N的數值結果,可以被下面的展開式很好的拟合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33

哈!居然又看到了這個-1/12,它是S(N)展開式中的常數項。也就是說,在S(N)中與N的變化無關的成分,就是-1/12。當N足夠大時,那些含1/N的項都可以忽略,S(N)可以被看做一根最低點在-1/12處的抛物線。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34

我們再取剪刀函數 f(x)=e^(-x) 試試。此時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35

這個求和可以嚴格計算出來。我們先對下面的等式兩邊求β的導數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36

可以得到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37

同樣在大N條件下做1/N展開,就得到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38

取β=1就得到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39

同樣也出現了常數項-1/12,而且也是根下垂到-1/12處的抛物線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40

如果 f(x) 直接取為跳變函數,也就是在 n=N 處突然截斷,那麼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41

就不會有-1/12這個常數項。

看起來,除了跳變函數的突然截斷,其他平滑的截斷方式都能得到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42

這個有趣的結果。這似乎是告訴我們,全體自然數之和即使注定無法擺脫走向無窮大的宿命,卻出于某種神秘的理由一直對-1/12情有獨衷。亦或可以說,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43

發散項隻是平庸無奇的底色,而-1/12才是刻寫在底色上的性格内核。

真空的能量

站在實用的視角來說,我們有時候需要像使用收斂級數一樣處理自然數之和,所以就不得不找到某個确定的“缰繩”來駕馭。比如在研究真空能量的時候,物理學家就遇到了全體自然數之和,而且非常希望這個和是個确定的數。

在量子場論的理論模型中,真空就像一張立體彈簧網,由無數小彈簧橫縱交織而成。而所謂粒子,就是其中某些小彈簧的振動足夠劇烈,以至于遠遠望去以為彈簧網中出現了什麼異物似的,但隻要湊到近處就會看出,那裡除了振動本身别無他物。也就是說,粒子本質上就是真空的振動。因此,當能量變化時,粒子的數量不必受任何守恒律的約束,可以憑空增加或者減少。不過,粒子能否産生或消失卻與小彈簧的振動頻率有關。在振動頻率為ω時,粒子數n與場的能量E之間存在這樣的關系: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44

從關系式可以看出,真空每攢夠一份ћω大小的能量,就會産生出一個粒子;反之每減少一份就會擦除一個粒子。或者幹脆說,每個粒子其實就是個ћω大小的能量包。有趣的是n=0時,它對應着真空裡沒有粒子的情況,此時能量是½ћω。也就是說,當真空的能量低到不能再低的時候,能量仍然不是0,這就是真空零點能。下面我們來具體計算一個有限空間内的真空能量,看看它與全體自然數求和到底是什麼關系。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45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46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47

将所有頻率的零點能累加起來,真空中總能量就是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48

瞧,自然數之和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49

就這樣出現了,現在你應該能夠理解,物理學家們是多麼希望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50

是個确定數值了吧。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姑且憨憨地認為自然數之和就是-1/12的話,我們甚至可以設計一個物理實驗來驗證這個結論。

如下圖這樣放置三塊相互平行的金屬闆,使甲乙之間距離為a,乙丙之間距離為b。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51

根據剛才的結論,我們知道甲乙之間的真空能量是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52

乙丙之間的真空能量是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53

現在我們想知道,當a<b時,中間位置的金屬闆乙會受到哪個方向的力。根據能量對位置的偏導可以求解受力情況。結果發現:如果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54

的話,金屬闆乙會受到一個向右的力;反之則受到向左的力。

其實,實驗裝置還可以進一步簡化,我們可以把最右邊的丙拿到無窮遠處,隻留下甲和乙,然後測量甲乙之間是吸引還是排斥,如果相互排斥,就說明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55

反之則說明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56

這個實驗設想最早由荷蘭物理學家卡西米爾(Hendrik Casimir,1909-2000)在1948年提出,當然提出實驗的目的才不是測量自然數之和,而是為了驗證真空零點能的存在。事實上,卡西米爾當年在提出這個實驗的時候,就已經預言兩金屬闆之間相互吸引,也就是對應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57

的情況,因為他的理論推算過程已然采用了解析延拓後的黎曼Zeta函數。1996年,華盛頓大學的Lamoreaux用實驗證實了卡西米爾效應的存在,論文發表在1997年1月的《物理評論快報》(PRL)上。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58

需要澄清的是,卡西米爾效應的實驗證實,隻能說明真空零點能的存在,但是并不能真的用來驗證數學意義上的所有自然數之和。其實,現實中的金屬闆隻能阻攔有限頻率範圍内的電磁波,當頻率大過某個數值時,金屬闆就無法阻攔這種極高頻率的波。所以從更精确的角度計算卡西米爾效應時,需要考慮這種高頻截斷。不過具體計算會用到歐拉-麥克勞林公式和伯努利數這些催眠的内容,本文就不再涉及了。

下面我們轉到弦理論,看看所有自然數之和是如何與維度的數量産生關系的。

時空的緯度

前面提到,兩端固定的一根彈簧之上隻能存在駐波,所有振動頻率隻能是最低頻率的整數倍。對一根兩端完全自由的弦來說,結論同樣成立。兩端固定意味着端點速度為零,而兩端自由則意味着端點的加速度為零。二者之間的差别,無非就是傅裡葉分解時該寫成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59

還是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60

而已。也就是說,長度為L的弦,肯定有個像自然數序列一樣的離散頻率譜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61

另外,弦理論中的量子化方式與量子場論所使用的技術手段如出一轍,所以同樣存在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62

關系。這意味着能量最低的弦并不是完全靜止,而是具有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63

的能量,而且在每一個可以振動的維度上,都有這些能量。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64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65

假設空間維度數是d,那麼一個被激發成光子的弦所具有的最低總能量就是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66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67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68

妥妥的又出現了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69

相對論告訴我們,光子的最低能量應該是零,所以跟相對論兼容的弦理論必須滿足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70

推演到這裡,我們就要祭出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71

這個大招,求解出d=25,也就是空間維數必須是25維,加上時間,總共26維時空。

在超弦理論中,由于超對稱因素的引入,弦的基态能量提升為3倍,光子能量約束條件變成了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72

由此求出d=9,加上一個時間維度,總共湊成10維的時空。

以上就是玻色弦理論要求25 1維時空,以及超弦理論要求9 1維時空的故事梗概,希望讀者能借助這些實例,對自然數之和在物理中的作用建立一些具像理解。

離散的時空

為了保持話題的收斂性,前文論述中刻意略過了許多有趣的細節。例如在弦的基态振動模式中,如果存在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73

的成分,那麼必然有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74

這就意味着僅在弦的一個振動模式裡,就包含了無窮大的能量。同樣的,真空零點能的計算中,也會不可避免地含有能量無窮大的成分。這顯然都太不合适,我們的理論模型需要有個邊界,來防止這種在極高頻率方向“紫外災難”的發生。

之所以能産生無限大的頻率,就是因為我們允許存在無限小的波長。那麼自然就會意識到,可以消除“紫外災難”的理論模型中,空間必然存在有限的最小尺度。更直白地說,就是空間不可能是連續的舞台,而必須是離散的梅花樁。這個最小尺度究竟是多少呢?一個天然的候選者,當然就是普朗克長度。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75

如果某個粒子的波長比普朗克長度還要短,那麼這個粒子就會由于具備了太高的能量而把自己就地變成黑洞,而且這個黑洞所覆蓋的區域又會超出普朗克長度。于是,普朗克長度就成了現有理論中最為自然的時空基本像素。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76

于是,先前的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77

就變成了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78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79

1-999所有自然數之和(所有自然數之和是-1)80

顯然,呈正比的那部分能量,在乙闆左右産生的作用力始終相互抵消,隻有第二部分呈反比的能量,才對乙闆産生了作用力。由此可見,卡西米爾效應是在兩個巨大的首項恰好相互抵消之後,在第二項上顯現出的效應,所以這種力異常微弱,隻有把兩個面積達平方米量級的金屬闆靠近到微米距離時,才能産生可供測量的吸引力。

現在我們才算真正解釋了卡西米爾效應與自然數之和的關系,如果未來再遇到有民科企圖用這個實驗來證明自然數之和是個負數,盡可以毫不猶豫地送他一個白眼。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