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莊神樓是一種來自陝西省韓城市西莊鎮東莊村的民間祈福求雨活動,又叫做耍神樓。
根據東莊村法王神樓的表面文字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東莊神樓形成于康熙以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
神樓有文神樓和武神樓兩種。
文神樓一個,也稱為法王樓,法王是韓城的地方神,相傳為屈原的後人,是一位走到哪裡便給百姓看病、卻分文不取的神醫。
現在西莊鎮的井溢村——即這位神醫的故鄉,還保留着一座1989年被列入韓城市重點保護文物的法王廟。
法王神樓屬于木質結構,大約重400公斤,形狀類似于寶殿,樓内坐着一位手裡拿着一條毒蛇的金身法王,樓身内外被彩繪裝飾得華麗異常,加上兩根碗口粗的擡杆,總共需要16個人才能擡起來。
武神樓有兩個,規模比文神樓略小。
一個稱作“黑虎”—黑臉膛、手中抓鞭,另一個稱作“靈官”—紅臉膛、手中持劍。
二者的面目都顯得生猛怪誕,并且都是木雕泥塑像,各自由四名青年壯漢擡在肩上。
東莊神樓舊時的作用是祈求風調雨順、幸福安康,所以它的表演順序是:
村民首先要在正月初九這一天擡着神樓去拜祭菩薩,武神樓在前,文神樓在後,加上鑼鼓隊;
到了七月十五這一天,人們又擡着神樓繞着村玩耍來慶祝當年的好收成。
現在已經由原來單純的祈求人壽年豐變成了大型社火藝術形式,是韓城社火中最值得一看的威武項目之一。
耍神樓在表演時的順序是:
先由開道的火铳出場,緊随其後的是村牌以及對聯;
然後是各種各樣的鑼鼓、大号和圍繞着鑼鼓的彩色花杆;
最後是由小鑼等組成的小樂器隊站場;
最精彩的當屬位于中心位置的法王神樓和環繞四周的武神樓。
整個表演過程中舞步配以和諧的鼓點,鼓譜包括《上坡》、《肚裡痛》等,有時候是鼓隊合擊的形式,有時候是鼔與铙分擊的形式......與鼓點相對應的是男性對稱的“耍架式”舞步,與男性舞步相互映襯的是年輕女性手中揮動而行成的花杆舞。
特别需要留意的是武神樓和文神樓的舞步——文神樓表情莊嚴、肅穆,行步進退有度;武神樓則顯得英姿勃勃、八面威風,舞步雖然桀骜不馴,卻也能夠首尾呼應。
整個表演場景中,強有力的鼓樂聲、男性随着神樓的起伏或快或慢的舞步、女性揮舞在半空中瞬息萬變的花杆、神樓周邊裝飾的銅環聲、再加上擡手們佩戴在身上的銅鈴聲,這一聲聲、一幕幕疏忽即變的表演,無不使得觀衆随之心潮澎湃、流連忘返。
1985年,在陝西省政府的親切關懷下,東莊的群衆把原來西莊鎮幾個村分别擁有的文神樓和武神樓合在一起,并對表演順序與配樂也加以改進,形成了韓城市所特有的藝術展現形式,也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被稱為“社火之王”的東莊神樓表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