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商山早行溫庭筠哪句運用典故

商山早行溫庭筠哪句運用典故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22 21:03:40
商山早行

[唐] 溫庭筠

晨起動征铎,客行悲故鄉。

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驿牆。

因思杜陵夢,凫雁滿回塘。

分類标簽: 思鄉詩 初中

《商山早行》是唐代著名的羁旅行役詩之一,為詩人離開長安時所作 。其中,“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已成為衆口傳誦的名句。“早”字是這首詩所描寫的中心,詩中的一切動作、場景、情緒都圍繞着它而發出,為鏡頭焦點之所在。

首聯“晨起動征铎 ,客行悲故鄉”,叙述了詩人啟程的時間和心情。詩人已經起床而後驿站催人登程的鈴聲才響,從此足可見出詩人急于登程、上路之早的情态 。“悲故鄉 ”三字則點出了詩人早行的原因,表現了其寝不安眠 、倍加思鄉之情折磨的内心痛楚。

商山早行溫庭筠哪句運用典故(溫庭筠商山早行解讀)1

次聯“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 ”,寫詩人初離驿站之所見。這裡,詩人用感情的紅線穿起了一串名詞之珠,為我們構成了一幅别具情彩的早行圖:雄雞啼鳴,昂首啄開了新的一頁日曆,正在此時,一輪殘月卻仍懸于西天上方,清冷的月光伴随着早行人的腳步踏上旅途。“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鋪滿銀霜的店前木闆小橋上 ,已經留下行人的依稀可見的足迹。經過詩人這樣一詞一景緻的層疊皴染,一幅凄清有緻的霜晨圖便躍然紙上了。元代馬緻遠的小令《淨天沙》中有“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的名句,如果追流溯源的話,不能不說其秋景圖深得溫庭筠這幅霜晨圖之妙趣。次聯寫雞啼,狀殘月,描人迹 ,繪銀霜 ,有聲、有色、有光、有溫度,但所突出的重心還是在一個“早”字上,隻不過詩人把“早”字巧妙地形象化、具體化罷了。

三聯“槲葉落山路 ,枳花明驿牆”,是寫早行一路之所見。“槲葉”凋零,“枳花”盛開,點出了早行的節令是在早春 。早春之中的“早行 ”,晨霜凝地,槲葉滿路,當有春寒料峭之感,但一個“明”字卻别開境界,它打破了拂曉時分的凄冷、昏暗,給人以迎接紅日噴薄而出的信心和力量;同時,“明”字在後,也暗示出先行時天光之暗,從而反襯出始行之“早”。有人把上聯與這一聯看成是繪寫“秋天景色 ”,顯然是因為其身處南方,不知北方初春尚有寒霜及槲、枳生長的規律。

商山早行溫庭筠哪句運用典故(溫庭筠商山早行解讀)2

末聯“因思杜陵夢,凫雁滿回塘”,繼上聯而來,是回寫早行之先夜晚所得夢境的。意思是看到枳花明豔 、旭日将升的動人景象 ,于是我想起了昨夜的夢境。在夢中,我看到凫雁歡騰嬉戲,落滿那美麗曲折的池塘,大概我不日也将見到家中的親人了吧?!這兩句詩表達含蓄。它本來是指詩人急于回家與親人團聚的情懷,然而,詩人卻避直就曲,而以“凫雁”之“滿”塘的形象畫面傳出自己希冀早日與家人歡聚一堂的言外之意。這樣,就形成與首聯遙相呼應的完美構思局面,進一步突出了早行的原因,展示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強烈心情。

除了善于圍繞中心造景寫情、結尾含蓄有緻的特點之外 ,對仗工整巧妙地當是其不容忽視的藝術特色 。中間兩聯不僅寫得聲、色、光感俱佳,而且上、下、前、後的空間感極強,加深了人們對詩歌立體畫面的形象感受。

商山早行溫庭筠哪句運用典故(溫庭筠商山早行解讀)3

這首詩之所以為人們所傳誦,是因為它通過鮮明的藝術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會裡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陝西商縣東南。作者曾于唐宣宗大中末年離開長安,經過這裡。

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強。清晨起床,旅店裡外已經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铎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講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時難”。在封建社會裡,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難、人情澆薄等許多原因,往往安土重遷,怯于遠行。“客行悲故鄉”這句詩,很能夠引起讀者情感上的共鳴。

商山早行溫庭筠哪句運用典故(溫庭筠商山早行解讀)4

三、四兩句,曆來脍炙人口。梅堯臣曾經對歐陽修說:最好的詩,應該“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歐陽修請他舉例說明,他便舉出這兩句和賈島的“怪禽啼曠野,落日恐行人”,并反問道:“道路辛苦,羁旅愁思,豈不見于言外乎?”(《六一詩話》)李東陽在《懷麓堂詩話》中進一步分析說:“‘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人但知其能道羁愁野況于言意之表,不知二句中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出緊關物色字樣,而音韻铿锵,意象具足,始為難得。若強排硬疊,不論其字面之清濁,音韻之諧舛,而雲我能寫景用事,豈可哉!”“音韻铿锵”,“意象具足”,是一切好詩的必備條件。李東陽把這兩點作為“不用一二閑字,止提掇緊關物色字樣”的從屬條件提出,很可以說明這兩句詩的藝術特色。所謂“閑字”,指的是名詞以外的各種詞;所謂“提掇緊關物色字樣”,指的是代表典型景物的名詞的選擇和組合。這兩句詩可分解為代表十種景物的十個名詞:雞、聲、茅、店、月、人、迹、闆、橋、霜。雖然在詩句裡,“雞聲”、“茅店”、“人迹”、“闆橋”都結合為“定語加中心詞”的“偏正詞組”,但由于作定語的都是名詞,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詞的具體感。例如“雞聲”一詞,“雞”和“聲”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喚起引頸長鳴的視覺形象嗎?“茅店”、“人迹”、“闆橋”,也與此相類似。

商山早行溫庭筠哪句運用典故(溫庭筠商山早行解讀)5

古時旅客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詩人既然寫的是早行,那麼雞聲和月,就是有特征性的景物。而茅店又是山區有特征性的景物。“雞聲茅店月”,把旅人住在茅店裡,聽見雞聲就爬起來看天色,看見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裝,起身趕路等許多内容,都有聲有色地表現出來了。

同樣,對于早行者來說,闆橋、霜和霜上的人迹也都是有特征性的景物。作者于雄雞報曉、殘月未落之時上路,也算得上“早行”了;然而已經是“人迹闆橋霜”,這真是“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啊!

這兩句純用名詞組成的詩句,寫早行情景宛然在目,确實稱得上“意象具足”的佳句。

“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驿牆”兩句,寫的是剛上路的景色。商縣、洛南一帶,枳樹、槲樹很多。槲樹的葉片很大,冬天雖幹枯,卻存留枝上;直到第二年早春樹枝将發嫩芽的時候,才紛紛脫落。而這時候,枳樹的白花已在開放。因為天還沒有大亮,驿牆旁邊的白色枳花,就比較顯眼,所以用了個“明”字。可以看出,詩人始終沒有忘記“早行”二字。

商山早行溫庭筠哪句運用典故(溫庭筠商山早行解讀)6

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凫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凫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裡歇腳,在山路上奔波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裡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互相補充;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裡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裡想的是“凫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早行”之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