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澳大利亞原住民人權狀況堪憂

澳大利亞原住民人權狀況堪憂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4 11:49:48

澳大利亞原住民人權狀況堪憂?中新網8月12日電 澳洲網日前刊發題為《改善原住民處境,不能止于賠償》的評論指出,澳大利亞要清除白澳政策之害,改善原住民處境,隻靠賠償和經濟援助遠遠不夠,必須根除種族隔離和同化政策的社會影響,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澳大利亞原住民人權狀況堪憂?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澳大利亞原住民人權狀況堪憂(改善澳大利亞原住民處境)1

澳大利亞原住民人權狀況堪憂

中新網8月12日電 澳洲網日前刊發題為《改善原住民處境,不能止于賠償》的評論指出,澳大利亞要清除白澳政策之害,改善原住民處境,隻靠賠償和經濟援助遠遠不夠,必須根除種族隔離和同化政策的社會影響。

全文摘編如下:

莫裡森總理近日宣布,聯邦将向“被偷走的一代人”原住民(青少年時期被強迫離開家)支付一次性國家賠償,北領地和首領地每名原住民将獲得7.5萬元(澳元,下同)賠償。這次賠償總金額為3.786億元,是一項旨在改善原住民現狀的10億元計劃的一部分。

1788年英國的流放船隊抵達澳洲,開啟了歐洲人向澳洲遷移的曆史。起初,英國隻是将澳洲視為海外罪犯流放地,無意向内陸擴張,還嚴格限制向内陸移民或侵擾原住民。好景不長,工業革命的到來讓英國對羊毛的需求量猛增,澳洲逐漸成為英國最大的羊毛供應地,“羊吃人”現象也在澳洲出現。為了擴大羊毛生産,武裝殖民者開始搶占原住民土地并實施種族滅絕政策,原住民人口迅速下降,到19世紀末僅剩原來的四分之一。19世紀中期開始,迫于人道主義壓力,殖民政策從種族滅絕轉為種族隔離。各殖民地相繼建立“保護委員會”,但殖民當局對原住民的“保護”實質上是對其婚姻、财産、飲食、遷移、生育等實施全面監控。

無論種族滅絕還是以“保護”為名實施種族隔離,都是為了建立沒有任何有色人種和混血人種的“雪白”的澳洲。然而,這種“白澳”構想并未實現,很多白人與原住民結合,進入20世紀,澳洲混血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白人。種族隔離政策失敗和世界大戰期間對勞動力需求增長,使得澳洲原住民政策轉為同化,也就是在接受原住民存在的同時,從文化和身份認同上抹殺他們的種族特性,将澳洲建成文化上純一的“白澳”社會。

為達成這一目的,1910年,澳洲政府以改善原住民兒童生活為由,規定當局可随意從原住民家庭中帶走兒童,他們有的由教會和孤兒院撫養,有的由白人家庭領養,接受同化教育後再回到澳洲主流社會。這樣的政策延續到20世紀60年代,10萬原住民兒童被迫與家人分離,他們也被稱為“被偷走的一代人”。

同化政策給原住民造成了深重災難,被迫離開家人的兒童身心遭受嚴重創傷,遭到虐待、營養不良或遭強制勞動。澳洲首位原住民議員肯·懷亞特的母親就在嬰兒時期被強行帶走,直到20多歲才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懷亞特表示這種政策“給人造成的精神創傷無法消除”。1970年,澳洲宣布廢除“允許當局帶走土著兒童的法令”,可政府遲遲沒有道歉。直到2008年,時任總理陸克文才打破堅冰,代表政府向議會提出動議,對白澳政策給土著居民帶來的傷害表示正式道歉。

原住民終于等到了遲來的道歉,但他們的處境仍然艱難。時至今日,原住民仍是澳洲最貧困的族群,平均壽命比其他澳洲人短17年,嬰兒死亡率高一倍,失業率是其他族群的3倍,犯罪率則是13倍。長期的隔離政策導緻社會隔閡難以消融,原住民難以融入澳洲主流社會,長期處于邊緣地位。同時,同化政策摧殘原住民文化,使原住民社會難以恢複活力,也是他們處境難以改善的重要原因。

要清除白澳政策之害,改善原住民處境,隻靠賠償和經濟援助遠遠不夠,澳洲必須根除種族隔離和同化政策的社會影響。一方面要保護原住民的文化,幫助原住民社會重新煥發生機;另一方面,也需改善原住民在教育、就業、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待遇,給他們創造更寬松的發展環境。澳洲還需反思白澳政策的曆史,建立更具包容性和多元性的澳洲社會,促進包括原住民在内的各族群的交流、融合和共同發展。

來源: 中國新聞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